祁山堡
早上六点起床,发现窗外层峦叠嶂,绿树浓荫。打开窗户,带着树香的新鲜空气扑鼻而来。穿好衣服,我到外面跑了一圈步。该宾馆是政府招待宾馆,在群山环抱中,环境极佳,山溪在园子里穿行,流水淙淙。
七点十分收拾行李,下楼吃早饭。早饭上了兰州拉面,好吃,食欲大开。
今天的行程是从天水到陇南,然后还要到甘南舟曲县。
在陇南,要考察的两个文化景点,一个是祁山堡,一个是大堡子山。说起祁山堡,大家脑子里应该能够想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的,祁山堡和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有密切的关系。而说起大堡子山,大多数人一定一脸迷茫。据考证,这里是秦国的发源地。秦国最早的两个国君,就把王宫建在这座山上。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墓地就在这座山上。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大堡子山,作为源头的源头,当然值得去看看。
之所以要去甘南舟曲,是因为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新东方在舟曲东山镇山顶上的石家山,捐了三百万,建了一所抗震希望小学。十年前开学典礼的时候我来过一趟,十年后的今天,我故地重游,同时也给上学的孩子们带去一些礼物。
七点半,车队出发,沿着连霍高速,从天水枢纽转向往南的G7011高速,一直到达陇南的礼县出口。祁山堡和大堡子山都在礼县,两者相距不远。
在高速公路上,就能够看到祁山堡非常显眼突兀地耸立在西汉水的河谷里面,整体高度也就不到五十米,但由于四周全是河谷低地,所以显得鹤立鸡群。
下了高速,拐了两个弯就到了祁山镇。祁山堡所在的这座小山并不是祁山,祁山镇后面那座连绵的山脉,才是真正的祁山。祁山并不高峻,山势平缓,山腰上还开发了各种梯田。这样一座不险峻的山脉,为什么在魏蜀之争中如此重要,以至于《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描述诸葛亮的六出祁山?
祁山堡几乎不能算是一个风景区,我们到达的时候没有一个游客。门票标价二十元。整个祁山堡三面都是黄土峭壁,只有一面是缓坡。西面的缓坡建了上山的道路,也设置了城墙和城门,上书“祁山堡”三个大字。城墙和城门是什么时候建设的不得而知。我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一个小山头作为军事指挥部。直到登上山顶之后才有一点明白过来。
诸葛亮当时一直要攻打曹魏,也是我没有想清楚的事情,如果说是为了实现先帝的遗愿,我觉得总有点牵强附会。我觉得他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军事行动来统一大家的思想和行为。同时,面对当时日益强大的魏国,以攻为守可能是一个有效防范魏国进攻的方法。否则魏国突破秦岭,蜀国就会袒露在魏国的刀口下。
我一直以为著名的街亭是在四川境内,没有想到过了祁山继续向北,一直要到天水的北部才能到街亭。而诸葛亮去世的五丈原,更是到了宝鸡地区。所以,我觉得诸葛亮心里下的大棋,是想占领整个关陇地区,再扼守潼关,这样就稳住了蜀国的地盘,进退有据。否则光是四川盆地那一圈,实在缺乏战略纵深,一旦敌人进来,连退身之所都没有。
这也许就是诸葛亮要六出祁山的原因,要亲自来,亲自指挥。实际上诸葛亮六次讨伐曹魏,到达祁山的只有两次,也就是说有两次到达祁山堡,其他几次有的连汉中都没有到,而汉中在祁山南边很远的地方。当时祁山这一带,实际上是魏蜀的拉锯交战地带,更多的时候是掌握在魏国手里。蜀国强大的时候夺过来短暂的时间,但是都没能守住。街亭在祁山更前线,守住了就相当于一颗钉子钉在了魏国的身上。这就是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如此着急,要严厉惩罚马谡的原因。
我们爬上小山,沿着祁山堡外围走,发现有一个口子,叫吸水口。这是士兵们下到堡下的西汉水去取水的地方。但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逃亡口,如果遇到紧急情况,祁山堡被包围了,诸葛亮就可以从这个口子下去,直接坐船逃离敌人的包围。安能居高临下,危有退身之所,这可能是诸葛亮把指挥部设立在这里的原因。
今天的西汉水,仅剩一条婉转的细流了。两边的河滩已经被老百姓种上了庄稼,生长着茂盛的绿油油的玉米。但据说在三国时期,西汉水还是一条大河,不少蜀国的粮草和军需,都是通过西汉水运送而来的。西汉水,下游也称犀牛江,为长江支流嘉陵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南部西秦岭齐寿山,在陕西省略阳县注入嘉陵江,全长212公里。天水的名称,就是来自西汉水。秦朝初期,就是在西汉水两岸发祥起来的。
现在的祁山堡和西汉水,已经看不出一点点古战场的痕迹。在山顶的小展厅里面,有诸葛亮几次攻击魏国的路线图,也有几枚带着铁锈的兵器展现,这立刻让我想起了杜牧的诗歌:“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写的故事,也是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时光流逝,折戟沉沙,可惜这个前朝,也不一定能够认得出来了。
祁山堡的山顶,现在是武侯祠的所在地。整个祠庙保存、修复得不错。据说第一次在这里修武侯祠的时候是晋朝,当时司马懿的后代,把魏国取代之后,为诸葛亮修了祠堂。如果真是这样,也就有了点英雄惺惺相惜的意思。东汉之后进入了彻底混乱的时代,先是魏蜀吴互殴,后来是晋朝掐死曹魏,紧接着就是晋朝窝里斗,八王之乱,自相残杀,给了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机会,于是五胡乱华,一地鸡毛,一下就是三四百年的混乱,直到隋文帝统一南北朝,才算告一段落。
但很有意思的是,只要知道诸葛亮的帝王,不管是什么出身,都对诸葛亮恭敬有加。所以历朝历代,诸葛亮一直是一个稳定的正面形象。我们现在面对的祠堂,并不是晋朝的祠堂。晋朝的祠堂早就灰飞烟灭,了无痕迹了。现在的祠堂,应该是明朝时候的建筑,并且是经过了当代大力整修过的。特殊年代里,这里成了镇里的仓库,很多文物都被毁掉了,唯独诸葛亮的塑像留了下来,据说是因为被草垛盖住了。但我更加愿意相信这是出于老百姓的自愿保护。在中国人民心里,诸葛亮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站在祁山堡上环顾四周,向西北看到的是横亘绵延的祁山,向前面看是自北往南流淌的西汉水,河道连接天边,涌入苍茫。远处的山头上,有着若隐若现的古城堡遗址。这些城堡据说也是三国时期的战争要塞,至于是魏国的还是蜀国的,就说不清了。另外一种说法是,清朝时期这一带土匪横行,老百姓筑城堡而居。而今这些城堡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战争和土匪,已经远离了中国人民,城堡也被废弃和遗忘了,连万里长城,都已经失去了其实用价值,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