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梁王旧园
梁王旧馆枕潮沟,
共引垂藤系小舟。
树倚荒台风淅淅,
草埋欹石雨修修。
门前不见邹枚醉,
池上时闻雁鹜愁。
节士逢秋多感激,
不须频向此中游。
汉代的梁孝王刘武雅好文学,他网罗了当时的一些名士,如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常到他的园囿梁园(或称梁苑、兔园)游赏作赋,传为佳话。其地即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后世文人游其故址,常会追怀当年的盛事,油然而生今昔之慨,如李白《梁园吟》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渌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徐铉为南唐旧臣,随后主李煜降宋,在归附新朝之后来游梁王旧苑,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此诗即抒发了他哀悼故国的黍离麦秀之悲。
此诗章法,“以两联为主,起结辅之,浑然一气”(《四溟诗话》)。首联从交代梁园的地理形势写到乘舟来游,导入中二联的写景,尾联以感慨此行作结。重在中间二联,首尾辅之。颔联的写景只是选取了梁王旧园中的树与草加以描绘,却能因小见大,表现出故园的荒芜衰败,萧条冷落,极具概括力。荒台、欹石已给人以破败之感,再加上树倚、草埋,则更可令人想象出长年废置、人迹罕至的景象,再以“风淅淅”“雨修修”加以点染,悲凉的氛围就愈加浓重了。此处的点染全得力于叠字的运用。淅淅、修修均为象声词,状风声与雨声,视觉的形象外又有听觉的感染,更丰富了诗的意境。颈联写门前与池上之景,但用笔较颔联为虚,由“不见”引出悬想之词,既追念昔日之盛,又见出今日之衰,“雁鹜愁”则在这种今昔之慨上更蒙上了一层愁云哀雾。
前人论诗,区分所谓虚实、情景,有景联、意联之说,主唐音者,注重组织景联,以实景构成对偶,从景中见情,晚唐体就是走的这一路子。徐铉为宋初之承袭唐音的诗人,此诗正体现出这样的特点。诗人着力于中二联上熔铸锻炼,虽以实景相对,但又并非堆垛窒塞,颈联虽也写景,但情显而景虚,与颔联之实景相映,不致过于质实。晚唐诗多写小巧之景,本诗虽也从小处落笔,却能小中见大,寄慨深沉。本诗的对偶严整匀净,平稳妥帖,严整中又不落平板。仔细揣摩,可以发现二联还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如颔联之“风淅淅”与“雨修修”、颈联之“门前”与“池上”均上下兼容,以见出风雨之中台荒草蔓,园池之间寂寥冷落的景象。这样,平整之中又显出灵动变化,同时也增加了诗的容量,丰富了诗的意境。
诗人通过这种意境所传达出的今昔之感,曲折地表现出他的亡国之思,令人自然地联想起黍离麦秀之悲,但诗人所悲又非南唐的宗庙宫室,而是历史上的梁王旧馆。这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方式,就使抒情显得曲折含蓄,但又处处联系着家国之思。荒台、乱石、风雨、草树岂不是故宫颓败之象?宾主雅集,文士沉醉,岂不就是诗人在故都生活的写照?“不须频向此中游”,也就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意思。这种托物寄兴、以景传情的手法,再加上平稳工切的对偶句法,使全诗显得情感深挚却又意态雍容,这和诗人归宋后的地位处境有关。他是南唐故国的旧臣,又是新朝的显要,和李煜之死于非命不同。他的亡国之思既不便明言,也不至于刻骨铭心,愁肠欲断,故形成这首诗深沉含蓄的风格。
(张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