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成长:中学生活思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学思结合 求知悟道

(学习的门道)

学生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更要发展思维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以适应社会进步。学习的优劣,不能以死记硬背多少、考试成绩高低来区分,而是以知识是否有效、智慧获得多寡做分野。

《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化学习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运用思维工具,坚持学思做相结合。本讲重点讨论学习的门道。

学思结合,重理解掌握概念

学生掌握知识,主要是把贮存于书本中的前人总结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实践中能运用自如。掌握知识是一个积极的、动态的心理过程,一般包括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环节,其中,理解知识是前提,是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础。

理解,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未知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揭露其本质及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是把抽象的知识(词、概念、法则、规律等)和它们所概括的事物的形象,通过思维加工,在头脑中结合起来。

知识的理解是个过程,包含复杂的多阶段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对知识的理解要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从而洞察事物间的种种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领会事物的变化规律,所以,理解既是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结果。

从知识的结构来看,知识是由一系列概念和原理组成的结构系统。掌握知识,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各种基本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用符号或名称代表具有共同本质属性的一类事物。例如“三角形”的概念是指把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两两用线段连接起来的图形。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的范围。例如,“人”的内涵是指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人”的外延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明确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也就明确了概念所指的是哪些事物,又明确了这些事物有哪些特有属性。掌握概念的实质,就是个体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把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本质属性。

概念是非常基本的、非常重要的。有了概念,才可以运用概念来做判断和推理,才可以进行论证。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推理是由判断构成的,论证又是由判断和推理构成的。因此,可以说,概念是知识的细胞,概念学习是有意义学习的核心。由于概念的存在和应用,人们可以对复杂的现实世界做简化的、概括的或分类的反应,使思想、学习和交流得以从物质环境的控制中解放出来。

要真正掌握好概念,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丰富感性材料。知识的获得依赖于适当的经验。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我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就建立在坚实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个别的特殊事物的规律到概括为一般的原则方法,也就更容易了。

二是积极思维获取。就是对有关概念的许多具体例证深入思考,通过辨别、比较、分化、概括等心理过程,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然后进一步以定义的形式精确表达新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

三是通过实践检验。就是把一般的概念、原则运用到具体事物上去,通过正、反实例,检验其正确性、有用性,加深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通过变式与比较,加深对概念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理解,从而使获得的概念更精确、更稳定。

讲究方法,依进路活化知识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应是被动地听教师讲授,而应当自己积极主动地思考、体验和建构。下面就课业学习中的几个环节谈一些看法。

关于“课前自学”。课前自学即预习,是对接老师教学的重要环节。预习的好处,首先是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铺就通向新知识的学习阶梯;其次,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积极性,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如果拿自己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水平;第三,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因为预习是独立去接触新教材,通过自己阅读和思考来学习新知识。

关于“专心上课”。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要高度重视,并且努力做到:(1)力争当堂掌握。知识学到手的三个标志是懂、用、记。“懂”要懂透,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实质,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用”要用活,能用所学概念原理解决问题,不可动辄得咎;“记”要记牢,对于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必须在懂透和多用的基础上牢记。(2)善于抓住要点。听课要边听、边分析、边综合、边理头绪,有取有舍。“粗听”时注意分清主次,听出详略,以掌握主要内容;“细听”时则注意重点、难点,沿着老师搭建的认知阶梯攀升,抓住主要概念、说明性材料、关键字词和过渡性语句,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3)注意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在于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听课时,要注意老师如何提出问题,怎样进行分析,又是如何解决问题;注意老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了使自己课堂学习的思路清晰,在课堂上要努力去研究老师的思路、同学的思路以及自己的思路,在课外认真地学一点有关思维科学的知识。

关于“及时复习”。知识的巩固要防止遗忘,课后复习的时间,最好在听课后十个小时到两天左右的时间内比较合适。进行尝试回忆是课后复习的好方法,这样以“忆”来检查“学”和“记”的效果有几个好处:一是可以及时检查当天的学习效果,为课后复习找到问题,增强看书的针对性;二是可以提高记忆力。尝试回忆需要把头脑中“贮存”的知识整理一下再“提取”出来,这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三是可以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尝试回忆”完全是自己逼着自己去想,长期坚持这样做,就会逐渐养成勤思多想的好习惯。

教科书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依据,复习的关键在于精读教科书,总的原则是“细嚼慢咽”,多动脑筋多动手。读透教科书,要真正做到以下三点:一“懂”,就是对基本内容达到理解的程度,每看完一篇文章后,要思考一番,从结构上找出文章的导言、问题(论点或目的)、主要部分、转折语句(或指路标)、总结或结论,以便理清思路,抓住中心及纲要,把握知识的全局;二“记”,就是要记住理解的内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和自己在尝试回忆中模糊不清的部分,并努力使第一印象正确、清晰、深刻;三“熟”,就是能将知识独立表达出来并熟练地加以运用,对于那些难度大的教材,要反反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必要时,可以借助有关的参考书籍。

融会贯通,抓精髓求知悟道

下面的几个环节,是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深化学习,目的在于提高知识的有效性,寻求认知力量的心智路径,重新建立或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关于“独立作业”。做作业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定数量的作业,可以弄明白容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事物之间的关系,使知识掌握得更加准确,公式运用得更加灵活。面对问题的挑战,人必然会引起积极思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作业是由知识通向能力的桥梁,贵在独立完成。做作业要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后解答,自己独立去思考、去运算、去检查结果的对与错。这样天长日久,就能培养自主意识,促进智力发展,提高自我评价能力,解决问题的准确率也会越来越高。

作业的关键环节是思路探索,探索的基本途径是联想与变换,其目的在于求得问题的概略解决。“联想”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有助于把不熟悉的题目转化为熟悉的旧问题;“变换”的思路,在于寻找题目所求与已知条件之间的通道,可以“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所求”,也可以“从所求,看须知,逐步靠拢已知”。作业要讲求质量,若一题有多解,从中选择最佳解法;做完一道习题后,要认真想一想这道习题是否可以引申出更一般性的结论;要适时比较归类,总结经验、提炼规律。

关于“解决疑难”。“疑者,觉悟之机也。”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种学问才真正是自己的。课业学习“疑”从何而来呢?其实,只要“穷根究底”,疑问是很多的。(一)辨别真伪。就是区分客观真理和主观成见。读书至少要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追究原因;二是“怎么办”——弄清对策;三是“可能吗”——辨伪去妄。(二)获取真知。要弄清道理,就要研究正确的结论是怎样得来的,有哪些事实或理论依据。要反复思考,在证明中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值得学习。(三)学以致用。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做比较,发现的问题越多,把事物就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就更有把握,运用起来也就更加自如。

释疑解难,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调查研究。就是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联系实际多想、多看。人们常说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读书也是这样。二是熟读精思。自己去刻苦钻研,往往钻得更深,这样既能提出疑问,又能有所领悟,将疑问化解在自我解答之中。三是不耻下问。在自己深思而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再请教老师或同学,别人的解释就更容易听明白,记得更牢固,“释疑”也就不难了。

关于“系统小结”。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学习结束后,进行系统小结是十分必要的。系统复习有以下四大作用:(1)回忆重现,使知识更巩固。复习时对知识回忆再现,可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通过积极思维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可以使知识以少而精的形式牢固地贮存在头脑中。(2)查缺补漏,使知识更完整。系统复习可发现自己知识的缺漏,以便及时弥补。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学习的“欠债”现象,从而保证知识的完整性。(3)融会贯通,使知识更系统。我们平时学习的概念、原理好比建筑“知识大厦”的“原材料”。只有通过系统复习的“加工”,才能把原材料组建成知识大厦,使之成为我们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4)综合练习,使知识更实用。重大考试中的题目多是综合性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系统化的知识才行。经过系统复习,我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完成了知识的系统化,形成了熟练的技能技巧,所学的知识在解决问题时就比较实用了。

有必要强调,单纯的书本知识,是通过文字符号表达的显性知识,它构成了人们在认知上的共性。但我们学习间接经验的知识,往往缺乏亲身经历的体验,这样,一方面容易造成学得快、忘得也快的结果,另一方面,未经个体积极思维活化、升值的“死”知识,不仅无助于学习者判断、识别能力的提升,反而会变成蒙蔽、束缚人们思维活动的成见。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求知贵在悟道。首先是要悟“隐”,即用心领悟那些不能符号化的经验知识——隐性知识。这就要对书本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意义再生成的活动,通过心领“神会”,见识知识背后的精神,通过深思“默会”,汲取知识之中的智慧,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并形成个人经验以自己的方式来制约和驾驭它们。关键是要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探寻知识的来龙去脉,打通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就可以使知识点之“鱼”融入知识网络的“活水”之中,这样,知识就“活”而有效了,就能左右逢源。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和一通百通、心有灵犀一点通等,其中的“通”,都超出了事物的本身,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了。

格言警语

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我们必须把愚蠢和无知区分开来。无知是知识的缺乏,而愚蠢是判断力的缺乏,这种判断力的缺乏可以发生在一个博学的人身上,甚至在一定的情况下,它就是由于知识的过多造成的。

——【德】鲍尔生

我们的头脑是一块海绵,心是一道溪流。然而我们大多宁愿吸收而不肯奔流,这不是很奇怪吗?

——【黎巴嫩】纪伯伦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学问的人因为缺乏判断力而显得比较愚蠢。

——【德】康德

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俄】乌申斯基

做学问第一件要事是把知识系统化、有机化、个性化。

——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