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众包设计的基本概念
1.2.1 众包设计的发展背景
美国学者Alfred D. Chandler, Jr.对20世纪中期的行业领先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结果表明,内部知识创造在促进业务规模扩增和防止知识外溢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仅限于企业内部知识创造的问题与瓶颈也日益凸显。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设计的竞争,而创新是设计的灵魂[1],开放式创新打破了企业传统封闭式、垂直式的创新模式,引入外部的创新力量,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由过去仅仅依赖企业内部的设计资源(包括以人为主体的主动资源和以知识、信息、技术等为主体的被动资源)进行高成本、低效率的创新活动,转变为借助企业外部创新资源的发展理念,通过自身和外部渠道来共同拓展市场的创新方式,以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产品竞争。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效益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2],而且不同的创新开放度对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也是不同的。在传统制造业,创新开放度越深,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就越大,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创新开放的广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企业面对多元化的用户群体及异质化的消费诉求,不得不加快创新步伐,以创造出符合市场预期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提高竞争力,维持现有市场地位。由于同质化竞争加剧,企业创新难度不断加大,即使最为完善的创新组织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内部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因为内部知识创新面临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依靠内部员工的传统创新模式的缺点已日益凸显。企业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打破组织边界,快速整合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的创新方式。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新一代协作者的出现,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动态化特征越来越突出,使得企业更加难以把握用户偏好。如果单纯依靠企业内部创新,就容易导致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出现时滞性,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企业能更加快捷方便地与用户互动,引导用户创造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知识,实现创新,帮助企业产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在这样一种对企业创新模式反思的背景下,众包这一概念诞生了[4]。
2006年,美国WIRED杂志编辑Jeff Howe[5]发表了题为“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的文章,正式将“众包”这一概念引入公众视野。Howe将众包定义为“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志愿者的做法”。他将众包分为4种类型:大众智慧,即集中大众智慧帮助企业解答疑难问题;大众创造,即企业获得大众丰富的创意、素材;大众投票,即大众通过投票等方式来筛选、评价其产品或服务;大众集资,即利用众人的力量筹资[6]。在国内,类似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5年,学者刘锋[7]提出“威客”一词,其侧重于从信息技术角度来解释“众包”模式的商业特征。“众包”这一术语很快被主流媒体和网民所接受,一时间成为最热门、最前沿的互联网概念之一。
在学界开展大规模理论研究之前,许多企业探索性地将众包应用到商业活动中,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功。例如总部位于美国的新型汽车制造商Local Motors(洛克汽车公司),通过用户参与和信息聚合成功实现了“开源”制造汽车,与传统方式相比,这种设计方式缩短了近40%的设计生产周期并极大地降低了设计成本。这种设计制造模式打破了原有的产品创新方式,为众包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随后,标致汽车通过举办标致设计大赛来发动人们设计自己梦想中的汽车;宝马汽车在德国通过开设客户创新实验室,为用户提供在线工具以帮助他们参与宝马汽车的设计;伊莱克斯发起了设计实验室大赛,从参赛作品中发掘新的产品方向;搜狗输入法鼓励用户自行设计交互界面皮肤及制作词库,截至2022年1月,已经形成近40 000个皮肤和28 000个词库,并且这些数字仍在增长;亚马逊推出了提供众包服务平台的Mechanical Turk(土耳其机器人)网站;宜家通过举办“天才设计”大赛,吸引顾客参加多媒体家居方案的设计,并将获奖的作品投入生产和市场。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50 000家公司成功运用了众包创新设计模式,随着它的不断发展,还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这个行列中来[8]。
1.2.2 众包设计相关概念的界定
随着众包在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成功应用,许多有关众包与设计的新概念也随之出现,如众包设计、众包设计系统、众包设计平台、众包设计模式等,通过前期对大量研究工作的分析及总结,本节将对这些概念进行定义与阐述。
1.众包设计
利用众包形式进行设计活动是一种新的设计问题解决方法[9],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分布式网络主动资源提供的高质量知识服务,促进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闲散知识价值化和生产力转化[10]。Bakirlioglu等[11]对开放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他们认为在不同的领域,众包设计应该有不同的定义方式,如服务设计、交互体验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对象和载体不同,其概念也有较大差异。Menendez-Blanco和Bjorn[12]研究了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开放式创新,参照开源软件的概念将众包产品设计定义为“对有形物体的开源创造”。Boisseau等[13]对产品开放式设计进行了综述性研究,在综合用户创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可获取(源文件)式设计等概念的基础上,将众包设计定义为“任何人出于任何目的都可以访问、修改、重用设计方案的过程产物及最终产物的设计模式”。
基于以上研究,结合Howe对众包的定义、众包的应用实践以及相关研究[14],众包设计的概念定义为:众包设计是为满足海量个性化用户需求,基于网络信息通信技术搭建的互联网开放性平台,采用复合式的激励机制吸引异质化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的跨地域、跨时空的设计人员(资源),通过组织调度并发挥大量设计人员群体智慧的创新潜力,为不同类型的设计需求及任务提供创意或解决方案的产品设计新形式。众包设计依靠自上而下的柔性化组织与管理以及自下而上的自适应、自组织的创造过程解决了设计问题[15],及时满足了用户需求,这是众包设计区别于其他设计方法的关键所在。众包设计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14]。
1)开放自由的网络技术支持的平台环境。众包设计基于互联网技术搭建自由开放的在线平台,打破了传统企业“边界”的束缚,由大规模网络主动资源自主参与平台中盈利或非盈利的创新活动。
2)海量动态需求驱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一线产品用户已不满足于企业大规模制造的同质化产品,个性化的用户需求迫使企业必须改变原来的设计和生产方式,由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生产转移,而海量动态的个性化需求需要海量的个性化创意,这就为大规模网络主动资源提供了创作机会。
3)群体协同创新设计。满足个性化的用户需求需要大规模设计参与者(主动资源)的参与来保障创意与创新的持续输出。海量新想法及创意能够满足海量新需求。不同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主动资源可以为各种不同类型的需求提供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在复杂产品的关键阶段,需要大量跨学科人才协同参与,利用群体智慧来高效应对挑战性任务。
众包设计概念中,群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是核心要素。群体智慧又称为集体智能、群智或众智,是从众多个体的合作或竞争中涌现出来的智慧[16],能够比群体中任一个体都要优秀,也往往比单一个体的决策更加精准,即1+1>2。众包设计中的群体智慧是指通过特定的组织结构和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系统吸引、汇聚和管理大规模设计参与者,以竞争、合作等多种自主协同方式来共同应对挑战性任务[17],特别是在开放环境下的复杂系统决策任务时,涌现出来的超越个体智力的智慧。
大规模设计参与者群体的知识和技能为众包设计活动带了无限的创造性和可能性,众包设计合理开发并利用群体智慧的巨大能力,将会产生不可预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众包设计包含两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1)精准应对用户个性化需求,优化产品定制属性。众包设计可以有效地打破组织边界,获取广泛的创新方案,并且多数设计参与者都拥有较为丰富的产品使用经验与前卫的使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市场的发展趋势。因而,众包设计在有效匹配用户需求方面相较传统设计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2)激活网络化主动资源,拓宽设计问题解决途径。传统设计模式对于专业主动资源(如设计师、工程师等)依赖性较强,实施门槛较高,往往受限于内部设计人员的知识、经验、能力、天赋等因素,问题解决途径相对有限。众包设计可以吸引更为广泛的网络化主动资源加入设计活动,从而显著扩增创意方案数量规模,为设计问题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解决方法,提升产品设计效率。
2.众包设计系统
美国学者John Henry Holland教授于1994年提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其核心概念是适应性主体造就复杂性系统[18]。复杂系统中的成员被看作是具有目的性、主动性的适应性主体。所谓的适应性是指主体能够与环境及其他主体之间进行主动、反复的交互。适应性主体在这种不断持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停地努力学习或积累经验,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不断变换规则以适应其他行为主体及周围环境,这种主体之间的相互适应和交互作用是系统复杂动态模式的主要根源。由此,系统的发展与演进,包括主体的聚集及新主体的出现,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及多样性的出现,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而来的。
从系统角度出发,众包设计概念衍生发展出众包设计系统概念。众包设计系统是一个由需求主体、设计主体(主动资源)、平台主体等不同类型主体构成,各类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与适应性,3类主体相互协调与适应,形成包括需求、任务、知识、过程、成果、激励等在内的多要素共同作用的复杂适应系统。具有适应性、目的性的3类主体成群聚集并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层间结构,连同外部影响等多种要素一起,共同造就了众包设计系统的复杂性。
需求主体是指产品的实际使用者或需要个性化设计服务的一类个人或团体。需求主体的需求可以是关键技术创新等创新程度及复杂性高的需求,如功能创新、结构设计等,也可以是用户个性化需求或偏好等简单需求,如网页设计、LOGO设计等。通过众包设计系统发布与展示两类需求,可以吸引大规模主动资源参与技术创新或为需求主体提供个性化的设计创新服务。
设计主体是指参与众包设计任务的大规模不同地域、不同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的社会化、网络化主动资源,包括个人、团体和机构。设计主体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自由自愿加入众包任务,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任务实施方式合作或竞争,为解决众包任务提供解决方案。
平台主体是指利用众包方式实施产品设计的管理者。作为众包设计的发起者,负责发布需求、对接资源、匹配任务等工作,承担着维持众包平台的持存以及众包活动有序执行的义务。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是保障众包设计活动高效执行的关键,维护着需求主体与设计主体之间的平衡关系。
以3类不同主体的活动和众包设计任务的执行过程为视角构建众包设计系统基本模型,如图1-1所示,图1-1直观表现了3类主体的耦合关系以及平台设计活动的状态特征和演化特点。
在众包设计系统中,需求主体和设计主体会随着时间变化不断涌入、涌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大量需求主体同时涌入,海量规模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构成需求池,同时一部分早先被满足的需求也会相继退出。为了提高设计效率,平台主体将简单需求直接发布,对于复杂需求,在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将需求转化映射并拆解为粒度小、易操作的设计任务,这些可执行的设计任务由设计主体接包完成。
设计主体也会自由涌入及涌出,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会主动参与设计任务。众包设计系统的发展吸引并聚集了大量设计主体,共同形成了系统的能力池。随着设计主体持续地涌入和涌出,参与不同设计任务的设计主体数量在不断变化,甚至参与同一任务的设计主体也会中途离开。受设计主体参与积极性、平台奖励措施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设计主体的数量与质量具有动态变化的特性,总体上难以有效管控,可能导致设计任务执行过程的停滞等多种复杂情况。
图1-1 众包设计系统基本模型
平台主体需要对平台中所有设计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与跟进,具体工作包括需求辨识与转化、需求拆解与发布、主动资源寻踪与组织、设计任务与设计主体匹配、设计过程管控、设计方案交付及交易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众包设计系统一直处于稳定波动状态。
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和不同的任务导向,众包设计平台设计任务的实施方式也各有不同。通过对国内外众包设计平台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本书总结6类现有众包设计系统组织设计任务的实施方式,见表1-1。目前,国内众包设计系统主要使用后5类实施方式,而国外则兼具6类。国内众包设计系统在用户单价、需求数量、资源参与度及规模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表1-1 众包设计系统中设计任务6类组织实施方式
(续)
3.众包设计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群与其所处生存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共同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自调节功能的稳定、平衡、动态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应用于自然界各种生物种群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系统,还可以应用于以人类生产与生活为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等,这些系统具有社会性、开放性、目的性的特点。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之间存在多种关系,主要包括共生、协作、竞争、捕食等关系。这些种群关系可以映射到众包设计系统中。共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的一种关系,分为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需求方、设计方和平台方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互利、共生、共赢的关系。协作关系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共生时互利,分开时也能独立生存。复杂型设计任务需要多个设计主体协作完成。设计主体在执行众包任务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不断学习并改变自身结构和“性状”,以适应周围动态变化的“非生物环境”。竞争关系是指当多个生物争夺同一资源时只有一方获利的关系。众多设计主体通过竞争获得简单型众包任务参与资格并获得相应报酬。另外,竞争关系也可能发生在具有相似设计任务的需求方种群之中,是对优质设计方的竞争。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一种生物关系。可以将需求方与设计方之间的众包雇佣关系看作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众包设计系统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相似性。众包设计平台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环境,系统“群落”是由3类主体各自组成的“种群”的集合。3类“种群”存在一定的“食物链”关系,以需求链、设计链、交易链的形式存在,同时任务流、方案流、资金流在彼此之间流动:任务流由需求方“种群”经过平台方“种群”流向设计方“种群”;方案流由设计方“种群”经过平台方“种群”流向需求方“种群”;资金流由需求方“种群”经过平台方“种群”流向设计方“种群”。3种“流”将3类“种群”关联,同样具备开放性、社会性和目的性,整体呈现鲜明的人工生态系统特征。
生态学概念的引入延伸发展出众包设计生态系统概念。众包设计生态系统定义为:众包设计生态系统是指在以众包设计系统为开放动态的非生物环境中,需求主体、设计主体、平台主体的3类“种群”之间通过设计需求、任务、方案、激励或报酬资金的交互作用与流动,依照一定的生态系统规则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一个自组织、自适应、竞合共生的具有跨网络效应的设计生态系统。简言之,众包设计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外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3类主体基于生态规则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以产品创新和设计服务为目的的人工生态系统。
众包设计生态系统模型由三层网络构成,如图1-2所示,第一层为设计方种群层,描述设计方之间的竞争及合作关系;第二层为平台方种群层,描述众包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平台方的管控机制;第三层为需求方种群层,描述需求方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需求链、设计链、交易链将三层网络关联起来,任务流、方案流、资金流沿着“链”流动。
图1-2 众包设计生态系统模型
4.众包设计平台
众包设计及相关活动以互联网技术平台为载体和支撑。互联网及Web 2.0的发展和应用,拓宽了群体沟通的渠道,扩大了开放式创新[19-20]的范围,为全球创新资源进行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方便。互联网及其他媒体技术为众包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提升了众包设计的效率。
从技术实现与支撑角度,众包设计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体系所构成的技术系统而发展,并由此衍生出众包设计平台的概念。众包设计平台是跨组织边界、有目的性管理知识流的网络技术支持系统,包含了一整套支撑设计需求发布、大众群体在线交互、众包任务执行和集成、设计结果交付等实现众包设计活动全过程的关键技术方法及软硬件系统。众包设计平台连接了用户与核心价值创造者两端,将需求方和设计方聚集在高价值交易中,通过平台系统架构及其运行机制不断激发网络效应,最终实现平台持续发展及多主体互利共赢。
众包设计平台系统架构决定了平台的功能和服务,完整的众包设计平台系统架构包括硬件架构和软件程序两个部分。
众包设计平台的硬件架构是指由一系列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物理实体系统,为软件程序的高效运行奠定稳健的物理基础。由于众包设计活动交互频繁、并发性高,并且对众包设计平台的及时性要求较高,因此,众包设计平台需要满足高性能、高稳定性、大容量、可拓展性、易维护性等要求,以保障平台的稳定运行,这是确保众包设计活动平稳进行的重要一环。
众包设计平台的软件程序建立在平台硬件架构的基础上,包括前端服务模块和后台工具模块。前端服务模块面向需求方和设计方并为其提供服务,依据众包设计一系列流程可分为账户管理模块(包括三方主体的信息、日志等)、需求管理模块、资源管理模块、设计任务管理模块、设计过程管理模块等。后台工具模块通过前端服务模块收集的数据,为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后台工具模块可分为众包设计生态网络分析工具、需求管理工具、资源管理工具和过程管控工具四大类,是支撑众包设计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5.众包设计模式
众包设计模式与企业发展密不可分,但与以往提到的企业发展模式、企业经营模式有明显的区别。众包设计模式以解决海量用户个性化设计需求和产品创新研发技术难题为目的,依托众包设计平台,利用大规模网络化主动资源的规模优势及设计创新能力,聚焦主动资源激励与组织、多主体竞合关系协调、需求与资源关联匹配、设计过程动态管控等众包设计全过程,以实现价值创造并促进设计服务与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对应为在长期众包设计实践过程中,依托众包设计平台沉淀积累并动态进化的系统流程体系和组织管理机制。众包设计模式以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和设计服务能力,促进众包设计生态系统的稳定良性发展为目标。
众包设计模式存在着因需求特征、任务特点、资源利用的不同而导致的差异。
需求特征的差异。设计服务型设计面向互联网海量用户的个性化设计需求,包括平面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等,其典型特征是轻量化、个性化、多元化,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人制宜,主张设计个性化表达和个人主义风格。协作创新型设计面向复杂产品设计创新或设计迭代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要求在产品功能或结构上有重大突破性创新,重点强调产品设计符合实际发展要求。
资源利用的差异。设计服务型设计需要通过激励和组织大规模网络化主动资源,利用其规模优势和设计能力满足海量个性化、多元化设计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大规模主动资源作为设计服务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聚集形成资源池,通过平台的调节作用,实时与需求池进行动态匹配,实现可持续发展。协作创新型设计主要关注复杂产品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海量不同专业技能的主动资源协作创新,利用其高水平群智及前沿技术储备的巨大优势,实现关键研发节点的开创性突破,获得产品研发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大规模高质量的主动资源汇聚形成人才库,为创新设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6.“互联网+”设计创新
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创新研发融合是双向的,从用户海量的设计需求开始,渗透任务发布环节,进而影响到设计创新环节。在此过程中,任务执行、设计资源、创新模式、参与方式,甚至活动组织,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如图1-3所示。
图1-3 “互联网+”设计创新
“互联网+”设计创新是开放式创新模式的深化发展,是众包设计理论方法、众包设计模式全面应用的主要体现,代表了制造业研发创新设计的新形态,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集成和优化作用,促进了跨地域、跨时空的群体创新资源的聚集与涌现,全面支持海量用户需求满足以及产品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协同创新。
“互联网+”设计创新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还包含了数据智能分析与挖掘、设计过程可视化等新兴技术,带来的不仅是产品和工具的创新,更是思维和模式的迭代。“互联网+”设计创新相关技术和工具为企业产品设计创新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带来了企业产品设计升级演进的新路线。随着产品设计“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产品设计与互联网融合成了未来的必然趋势。
1)产品设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选择。“产品设计+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以产品创新为出发点,以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可视化等先进技术为实现工具,以产品创新为目的,寻求关键技术的突破,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加快产业升级。
2)“互联网+”设计创新的跨界融合孕育全新业态。“互联网+”设计创新打造全新的去中心化网络式产品创新设计生态系统,把传统产品设计垂直式创新模式,升级为以网络主动资源为核心的水平式创新模式。“互联网+”设计创新不仅仅是把产品或服务简单地从线下转为线上,而是在互联网万物互联的思维下,实现产品创新设计网络化发展,打造个性化产品设计的全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