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综述
1.2.1 资源枯竭型城市研究综述
1.2.1.1 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研究
资源枯竭型城市,也被称为“资源衰退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或80%以上,或开采能力仅能维持开采时间在5年以内的城市或区域。最早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研究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Adams Innis),在其《加拿大的毛皮贸易》和《加拿大主要生产问题》著作中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矿产地区发展不稳定的原因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创了学术界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先河。国外学术界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与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国外各类资源型城市是在19世纪工业化早期崛起的,随着人类工业化的发展,在20世纪中期逐渐走下坡路。为帮助和优化资源型城市发展,把资源型城市作为切入点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主要集中于两个研究领域。
第一,基于发展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从经济发展角度定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轨迹并分析其城市转型。早期研究以Innis为代表,从社会学角度探析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的转型问题,认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与人口特征或者劳动力密切相关。但是,早期研究基本属于个案分析和理论描述,缺乏案例和实证研究。20世纪中期,随着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问题的不断加剧,国外开始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探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阶段问题:加拿大学者J.L.Robinson基于理论研究分析评估了资源型区域的社会稳定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研究从个体研究发展到对洛林、休斯敦、鲁尔区等地区群体进行实证与规范研究,发现欧洲基本通过政府干预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而美国基本依靠市场力量来淘汰资源型城市或者实现其转型。C.O'Faircheallaigh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和效率与公平兼顾角度出发,分析发现社会平权给大型资源型区域的发展带来不平等的结果,使资源型区域承担更大的社会和环境成本。有的学者从劳动力、人口迁移等角度出发,探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阶段问题,如J.H.Bradbury提出了依附理论,解释了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快速发展与衰退,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经济特点。R.Hayter和T.J.Barnes等对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和界定,认为该类地区的发展与城市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此外,在这个阶段还出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资源型城市的影响研究。
第二,基于生态学的环境保护理论,探析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上一阶段,多数学者从社会稳定、劳动力变化等角度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此,20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并结合欧美发达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实践进行总结分析,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转向了探寻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此阶段,学者的研究理论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方面,包括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度经济学等。不同学者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了资源型城镇可持续转型与发展路径。如C.R.Bartone提出,第三世界的城市如果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克服贫困、资源衰减和环境恶化等困难;M.Sean等认为竞争优势对于区域经济的转型有重要作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应该从原有的资源比较优势向该城市的竞争优势转变。
目前,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基本以经济转型、产业转型以及提升竞争力为主,虽然自20世纪末以来也有部分学者开始重视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在具体的研究分析中,相关领域研究中理论分析过多,实证研究较少,定量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学研究相对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