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但是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张、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对其他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协调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我国“美丽中国”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发展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愈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共有资源或者矿业城市100余个,根据资源开发情况可以分为新建资源型、成熟资源型和资源枯竭型三类,其中2008年、2009年、2011年国家公布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这些城市基本是按照“先有资源、后有城市”的发展路径,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源开发之后,普遍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都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生态足迹是指支撑此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由于城市自身具有生态容量有限性和明显的开放性,其与外界需要进行信息流、能量、物质等方面的交换,需要从其他方面汲取大量的能量与物质,所以无论从历史贡献还是从未来社会稳定发展来看,资源型城市都必须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实现城市生态转型。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发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取决于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因此,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对这类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以生态补偿为核心的生态发展战略,能够有效调整参与主体行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避免损害城市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服务的短期经济行为,实现对城市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协调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和公平问题,从而实现这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根据生态供需理论,使用生态供需评估方法,准确评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供需情况,并提出相应的生态供需调控与保障措施,不仅关系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平衡,更关系着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生态补偿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