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
国内对绿色发展的研究实践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对环境保护的关注阶段
我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主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吴泽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王振德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著作出版为标志。这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视角切入,研究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一时期环境保护的研究开展得较少,研究角度也比较单一(主要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论环境管理》(于光远等,1980)、《现代化与环境保护》(马世俊等,1981)、《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曲格平,1989)等一批论著的问世,逐步打开了我国在环境保护研究领域的新局面。但总的来看,这一阶段出于我国生产力较为落后和工业文明不发达等现实原因,环境保护的研究论著尚不丰富。
2.第二阶段:绿色发展研究兴起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为加快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加之认知上的时代局限性,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成为短期内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主流方式。我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的高速发展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局部生态系统遭到人为破坏。人们对发展方式的反思越来越多,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也迎来了一个小高峰。尤其是90年代后期,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国际传播到国内,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西方相关著作,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方式转型的相关观点。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引起政界、学界和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
3.第三阶段:绿色发展研究繁荣阶段
随着联合国《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的发表,“绿色发展”的概念正式“登堂入室”。此后,国内学者密切关注国际上最新成果,并开始聚焦国内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问题,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例如,刘燕华的《关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若干问题的战略思考》、赵建军的《中国绿色发展道路探析》、胡鞍钢的《中国创新绿色发展》、王海芹的《我国绿色发展萌芽、起步与政策演进:若干阶段性特征观察》等。这一批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绿色发展的基本理论,也推动了我国绿色发展观的形成。
4.第四阶段:绿色发展广泛实践阶段
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标志着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行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将“绿色”列为“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17年底,我国首次发布绿色发展指数,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重点部署,勾画了“绿色路线图”,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2018年3月,“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月生态环保部正式揭牌;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启了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阶段。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等“五个追求”引领全球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见图1-1)。
图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