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伴随国内诸如北京、上海等重要一线城市相继出现大面积疫情,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波动,整体恢复态势受到挑战。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GDP同比增长3%,经济运行呈现V形态势,且低于年初制定的增速目标2.5个百分点。展望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并且需求端恢复程度要大于供给端,但仍低于潜在增长率。在未来的经济恢复周期中,中国经济可能还将面临国内外诸多风险和挑战,从影响因素看,全国总人口减少、劳动力人口急剧下滑、新冠疫情走向、市场预期转变、前期政策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仍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经济风险点来看,房地产危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汇率及货币危机风险、外部经济环境风险等将成为未来掣肘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因素。下一步中国宏观经济恢复路径如何?应该采取什么经济政策?本报告将对此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本报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2023年中国经济展望,由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撰写;下篇为专题报告,由外部专家撰写。
第一章从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两个方面详细回顾了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实体经济方面,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四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4.8%、0.4%、3.9%、2.9%,整体呈现V形走势,低于年度目标2.5个百分点。价格方面,2022年中国价格形势整体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特征,CPI同比增速中枢表现出明显上移,呈现低开高走、逐月抬升的走势特征,PPI同比增速中枢表现出明显下移,呈现高开低走、持续下行的走势特征。货币金融方面,信贷规模同比多增,但部门结构差异显著且季节性波动加剧;M2总量高位运行,流动性较为充裕,资金利用率不足;人民币汇率走势呈现整体回落态势,但仍维持相对稳定。
第二章分别从全国总人口减少、劳动力人口急剧下滑、新冠疫情走向、市场预期转变、前期政策影响、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七个方面对影响2023年中国经济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总结。全国总人口减少会从供需两端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长,劳动力人口下滑会制约潜在增长率,疫情防控的放开以及市场预期的转变有利于供需两端的扩张,前期政策具有滞后效应因而有待进一步关注,国际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仍充斥着不确定性,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
第三章主要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三个方面研判2023年中国总需求的自然走势。在疫情防控政策逐步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在总需求方面将得到有力支撑,预计2023年消费同比增速会逐步提升并趋于平稳,预计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会略微下降但总体保持平稳,预计进口总额同比增速将渐进回升,但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可能导致2023年出口总额同比增速有所下降。
第四章主要从人口因素、新冠疫情、市场预期、汇率波动、国际环境五个方面对2023年中国总供给的自然走势进行分析与预测。预计2023年总供给的自然增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恢复态势,但仍低于潜在产出水平。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剧、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将制约总供给的自然走势,但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引致不确定性降低以及市场预期转好均促进投资、消费和就业的改善从而抬升总供给的自然走势。
第五章对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总供求格局的自然走势(即没有政策进一步干预)进行了研判,认为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但仍低于潜在增长率,而且预计自然走势下2023年GDP增速可能为5.5%左右,CPI同比上涨1.8%左右,PPI同比上涨0.5%左右。此外,考虑到风险因素对宏观经济的扰动,我们又从房地产危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汇率及货币危机风险、外部经济环境风险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六章对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进行了研判,我们判断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为6%左右,CPI同比增速目标在3.5%左右,新增就业目标为1100万人。之后基于此增速目标,我们在新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框架下对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展望,认为2023年中国应采取扩张性需求管理和扩张性供给管理相结合的政策,并辅之以扩张性市场环境管理政策。
第七章对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展望。综合2023年宏观经济的自然走势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我们预计2023年GDP同比增长6.0%,CPI同比增长2.6%,PPI同比增长0.5%。供给端,预计2023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需求端,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6.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2%,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5%,进口累计同比增长3.5%,全年实现贸易差额8204亿美元。货币金融方面,预计2023年M2同比增长11.9%,新增人民币贷款21.66万亿元。
第八章主要探讨了202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前景。2022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内外压力共同作用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均比较低迷,房企违约增多,“稳地产”对“稳经济”意义重大。中央和各部委频繁释放积极信号,各地全面优化“因城施策”措施,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逐步减缓。但疫情带来居民收入预期变化,减弱房地产需求,市场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仍需关注房地产企业风险和土地财政急剧下滑的地方债务风险。2023年,只要疫情得到有效遏制,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持续宽松和2022年较低的基数下,将会在中期有明显筑底可能。房地产市场调控需在“房住不炒”定位下加强调控的精准性,守住不发生风险底线,完善住房市场和保障两个体系,加快健全住房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第九章主要探讨了2023年中国股市的走势、特征及风险。基于2022年中国股市的波动性表现,2023年股市业绩名义增长率所对应的水平应在3.2%附近,利润水平与2022年相仿;股市的估值预计会稳定在12.5倍左右,如果后续金融周期持续向上的话,股市的估值还是存在强大的支撑力量;股票市场的指数不会出现太明显的变化,上证指数应会在3100点至3300点的空间内窄幅波动。在业绩逐步变平但流动性撑住估值之后,股票指数会摆脱过去那种大幅往复波动的状态,贝塔层面的机会会逐步减少。
第十章主要探讨了2023年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其防范措施。2022年以来,受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以及国内疫情和管控措施变化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下行压力显著增大,银行业经营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但整体看,银行业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健的经营形势,资产负债规模稳步扩大,风险抵补能力继续夯实,资产质量保持基本稳定,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当前,中国银行业发生严重风险事件的概率较小,但考虑到国内经济恢复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压力不减、中小银行风险事件增多等因素,中国商业银行仍然面临许多值得关注的风险,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第十一章主要探讨了2023年中国城投行业的信用风险。2023年,中国疫情变化仍存不确定性,消费修复需要关注一些重点领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总基调是重启经济。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宏观调控目标仍将是“稳增长”与“防风险”,宏观调控政策或将继续督促专项债加快使用、金融机构加强配套融资支持;隐性债务严监管下,高风险地区化债力度或进一步加大,多项试点等工作有望逐步落实。
第十二章主要对中国构建绿色与科技导向新型债券市场安全体系进行了研究。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总体风险可控,是金融安全重要的任务之一。当前需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化思维,牢牢把握金融安全的主动权。债券市场作为直接融资变革的重要试验田和中国最大的直接融资市场,是推动科技与绿色发展的先行旗帜,承载着高质量发展的“粮草先行”重任,同时系统外溢风险大,当下更加需要强化风险意识,确保系统安全性整体可控。
第十三章主要探讨了后疫情时期人民币汇率的走势。2022年,全球通胀高企,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加码,美元单边走强,人民币汇率总体呈现贬值走势,全年经历了微升、走贬、震荡、再走贬、回弹五个阶段。展望2023年,疫情及其管控措施影响大概率会消减,经济基本面将持续改善,导致人民币汇率走弱的因素的影响趋于减弱,预计人民币将保持常态化双向波动态势。下一步,要持续促进国内经济稳步回升,同时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其外溢效应影响,不断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十四章主要对中国种业安全问题与战略保障路径进行了研究。粮食安全始终是事关国家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国理政首要任务,而种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源头产业,其安全是推动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基础保障。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实、市场稳定,但粮食供需形势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潜在的风险与隐患不容忽视,其中尤以作为粮食产业核心与源头的种业安全问题为重。
第十五章主要探讨了俄乌冲突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俄乌冲突爆发以后,世界各国更加关注能源安全问题,这对世界能源体系转型有着多重意义。从长期来说,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重视能源安全实质上意味着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从而逐步摆脱对于化石能源的进口依赖。由于石油在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结构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如果2023年国际油价进一步走高,将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下行压力,进而恶化中国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弱化中国出口增长的动力。
第十六章主要分析了2022年我国经济和电力供需形势,对影响2023年电力供需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判。综合考虑经济、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气候气温、一次能源供应等因素,预计2023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5.5%左右,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2亿千瓦,截至2023年年底,预计全国装机容量将达到29.6亿千瓦左右。预计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呈平衡偏紧态势,局地用电高峰时段可能出现电力供需紧张。
第十七章主要探讨了2023年美国经济是否会衰退的问题。相比于2019年年末,2022年年末美国的绝对失业人数有较大变化,管理和执业相关行业中的建筑与工程行业、教育培训图书馆行业以及艺术、设计、娱乐和文体媒体这三个细分行业的下降程度非常惊人;另外,销售和办公行业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前者说明美国经济周期的长度和韧性在增加;后者则是美国整体非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在2019—2021年有3.4%的年增长率的原因: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日益融合,使得以批发和零售为代表的销售和办公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带动了经济整体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出现健康的增长态势。目前美国进口出现锐减的异动,很可能是2017年特朗普上台以来资本围绕美国进进出出重新布局全球价值链的结果。综合来看,我们判断2023年美国经济不会衰退。
本报告是第七本关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安全问题的年度系列报告。本系列报告的第一本是《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展望报告(2016):寻求突破的中国经济》,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已经出版了俄文、韩文、英文、蒙古文、乌兹别克文、日文、哈萨克文、西班牙文8个文版,还有希伯来文、印地语、荷兰文、塞尔维亚语、阿拉伯文五个文版已签约,正在翻译出版过程中。本系列报告的第二本是《中国经济展望报告(2017):供给侧改革与经济波动》,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系列报告的第三本是《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18—2019):世界格局变动中的中国经济安全形势分析》,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自该报告起,本系列报告定名为《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集中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安全问题。本系列报告的第四本是《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0):供求双萎缩下的经济形势与政策》,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本系列报告的第五本是《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1):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安全形势分析》,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本系列报告的第六本是《中国经济安全展望报告(2022):人口拐点、多重压力与宏观经济安全》,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本报告是该系列报告的第七本。
上篇作者: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所有成员(陈丽娜、黄昱程、邵宇佳、杨盈竹)。下篇作者:第八章作者为邹士年,第九章作者为杨为敩和孟子君,第十章作者为周景彤和梁斯,第十一章作者为邢军、彭澎、冀洋、孙晨童和钱建源,第十二章作者为盛军和盛洁,第十三章作者为周景彤和吴丹,第十四章作者为张欣桐和田惠敏,第十五章作者为陈巧玲,第十六章作者为吴姗姗、汲国强、张莉莉、冀星沛、吴陈锐、刘小聪、许传龙、姚力和冯刚,第十七章作者为戚自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