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债券市场步入正轨阶段(1997—2004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普遍对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性有了新认识。1997年底,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在总结国内外债券市场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债券市场基本架构进行了系统规划。
对于银行间债券市场,人民银行在充分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债券市场大宗交易、结构复杂、品种多样的特征,确定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场外市场,面向机构投资者,采用询价交易方式的道路。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明确场外市场的发展定位,中国债券市场形成了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并存、分工合作的市场格局。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场外市场,面向机构投资者,采用询价交易方式;交易所债券市场作为场内市场,主要面向个人和中小机构投资者,采用集中撮合交易方式。在此期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统一的债券托管系统初步形成,集中电子化交易平台建立并发展。同时,债券发行的市场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实现市场化招标发行,彻底改变了过去债券发行依靠行政摊派和强制认购的状况,有力支持了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随着发展思路的调整,这一时期债券市场发展很快。2004年末,中国债券市场余额5.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排名世界第11位。但是,当时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仍然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交易所债券市场标准券回购的制度设计缺陷集中暴露。由于标准券回购存在标准券折算、按席位二级托管等制度缺陷,2003年,随着债券价格持续走低和标准券折算比例不断调低,风险开始暴露。2003年,富友证券挪用客户债券回购资金39亿元,其中挪用上海农村信用社债券回购资金高达17亿元,给农村信用社带来巨大损失。中国银监会发文要求农村信用社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只允许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交易。二是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发展依旧缓慢。2004年末,中国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2 431亿元,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排名世界第21位,不仅远低于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甚至低于经济总量比我国小得多的韩国、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