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顿与反思:黄一鸣纪实摄影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观念与突破

纪实摄影不负时代的哲学思考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纪实摄影是与时间联系最为紧密的艺术创作手段之一,笔者通过40多年的纪实摄影创作,深刻地体会到时间的沉淀和哲学的思考对于纪实摄影的重要性。

一、时间是我们最好的导师,重要的纪实摄影作品需要时间的沉淀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纪实摄影作品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就像一坛经过了长时间窖藏的“女儿红”。历史上的事实告诉我们纪实摄影作品就具有这种时间沉淀的蝴蝶效应。近日,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创立40周年,涌现的一大批经久耐看的纪实摄影作品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纪实摄影家们拍摄的这许许多多经济特区早年发展历程中无法再重复的影像片段,让无数的观众为之震惊,继而发现特区建设的巨大成就,以及摄影无法被其他艺术所取代的无限价值,这种撞击犹如从梦境回到现实一般产生美感。这就是时间沉淀而产生的美,哲学的美,泛黄影像的美,无法经历而又渴望目睹的一种瞬间美。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柴选在看了李伟坤珠海特区纪实摄影作品时说:“经历过时间沉淀之后,我们会发现今日欣欣向荣整洁美观的宜居之城,曾经有过杂乱而质朴的过往,有过城乡交织的冲突,有过狂放与震荡,也有过平静与安详,这片土地上的拓荒者和谋生者们也曾经风起又云涌,也曾经烟雨伴人生。具体的事件可能会随着记忆而模糊,但不同时空中人们的真实状态,才是影像让我们驻足凝视的最大理由。”纪实摄影家李伟坤说:“回顾过去,拍摄的过程充满各种酸甜苦辣,拍摄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但所定格的影像很多在今天看来却又如此陌生。这种陌生感、距离感,我想它来自社会的急剧变化。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尚潮流变化更迭,很多现象被时间所淹没,迅速成为人们即将淡忘的往事。”这就是时间沉淀所创造的纪实摄影价值和影像的力量。

深圳摄影家赵青说:“摄影就是我的信仰,摄影就是我的生命。近30年来,无论是在《深圳商报》做摄影记者还是调入《深圳晚报》组建摄影部,我始终把摄影事业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到人民中去,到新闻现场去,我用一个个镜头定格历史记忆和时代温度,同时书写自己的职业摄影生涯。”我们看到,深圳特区40多年来赵青等纪实摄影家们创作了许多有历史有温度的纪实摄影作品。

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环境将会造就什么样的纪实摄影师

在历史长河中,成功的纪实摄影师里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法国造就了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尤金·阿杰特;美国有斯蒂格里茨、罗伯特·卡帕、罗伯特·弗兰克、爱德华·韦斯顿、多萝西娅·兰格、尤金·史密斯;英国有马丁·帕尔、拉里·伯罗斯、唐·麦库林;巴西有萨尔加多;日本有荒木经惟、森山大道、中平卓马;中国有吴印咸、徐肖冰、沙飞、王文澜、朱宪民、胡武功、雍和……不同国家都造就了不同性格和风格的纪实摄影家,而且作品形式风格迥异。比如美国就不会出现荒木经惟这样的摄影家。当然,换句话说,也只有中国才会出现吴印咸、徐肖冰和沙飞……

我们来看看法国摄影家尤金·阿杰特(Eugène Atget 1857-1927)的创作,他在70年的生命历程中,拍摄收集了巴黎许多最为动人的城市表情。尤金·阿杰特出生于里波恩,父母死后,由他的叔父抚养成人。1879年进入巴黎的国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之后在巡回剧团里扮演小角色,且在以后的演艺生涯中一直没有大的发展。直到40岁时才开始从事摄影。他以给设计师、画家们等艺术家提供照片为生,这些艺术家把他的照片当作创作的基础元素。尤金·阿杰特在长达30年的摄影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察创作风格,他将19世纪初巴黎完整的风貌定格在自己的照片里。他用7X9.5英寸底版的木制相机,完成《旧巴黎的艺术》1053张照片、《独特的巴黎》1568张照片,两部宏大的专题摄影集。1927年在贫困中默默无闻地去世。这些作品奠定了他“法国纪实摄影之父”的地位。让我们再看看日本的荒木经惟,他自出道以来出版了超过400本出版物,且数量每年仍在增长,因此他被认为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多产的摄影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性爱题材,甚至有些被称为色情图片,荒木经惟同时也是一名饱受争议的摄影家。他作品中的裸体、生殖器、施虐受虐狂的裸体、年轻女孩的裸体……争议性不只来自于他选择的拍摄对象和拍摄方式,也来自于他的摄影观念。日本人对性的崇拜是相当坦率的,在他们看来,狂热的爱情及其性的表现不受道德观念制约。因此,也就有了荒木经惟这样的摄影家。而我们国家的国情完全不同,也才有了忧国忧民,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纪实摄影人。正所谓生于斯,长于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也就出现了我开篇时讲到的纪实摄影家拍摄特区的摄影作品。

三、要用变化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眼前的生存空间,才能使创作的纪实摄影作品更有深度和广度

美国著名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1955年获得了美国古根海姆奖金之后,驾驶着汽车开始了他对这个国家的影像记录,弗兰克开车穿越美国30个州,累计超过一万英里的旅程,他拍摄了767个胶卷,超过27,000张底片,从中精选83张,这些照片最终结集为《美国人》摄影集出版。在弗兰克看来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要用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看待那个变化浮躁中的美国。一个人冷静的思考,带有讽刺性的影像,他的这些纪实摄影作品不仅挑战了时间的痕迹,也给大众的审美方式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早年这部摄影专集并不被大家所看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60多年过去了,这些纪实摄影作品的价值更加凸显,这些图像的力量更加增强。弗兰克的《美国人》已经被誉为纪实摄影的经典。但《美国人》在早年刚出版时,摄影界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许多人看到弗兰克对美国的丑陋描述,对那些颗粒粗糙、构图倾斜的照片大为不满,大多数主流媒体都发出了批评的声音,否定了它的价值。然而弗兰克却凭着他自己的直觉去记录那些转变中的平凡事物,并且变成了一个个符号。最终在世界摄影史上确立了弗兰克不可替代的位置。当然,《美国人》的意义还在于他避开了布列松式的完美,建立一种自有的摄影语言类型,并使用了许多不确定的形式,呈现那些平凡生活中转瞬即逝、冷静而具有讽刺意味的影像。

四、世界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着的,要用哲学家的思维创作非同一般的纪实摄影作品

世界是变化无穷的,这是永恒的定律,正因为这种“变”才给了我们追求的动力;也正因为这种“变”,才让我们更多地去思考不一样人生,了解不一样的世界;也正因为这种“变”,才有了摄影术,才有了互联网和大数据,才把我们推进了5G的时代,也才有了全民摄影的今天。纪实摄影家也应成为与时俱进的追梦人,深入地了解记录世界,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才能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纪实摄影作品。在纪实摄影创作的过程中,纪实摄影家们一定要留意观察那些随着时代的变迁将会一去不复返的事物,用收藏家的眼光(影像)来收藏我们的世界,用经济学家的头脑来经营我们的影像,“哲学就是起源于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永恒困惑”。著名的纪实摄影家翁乃强一辈子都用哲学家的头脑来审视中国的发展变化,记录着改革发展变化中的点点滴滴。翁乃强1936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侨领家庭,1951年回国后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并先后在《人民中国》杂志社和中央美术学院工作。正因为他的华侨背景,并见多识广,作品也紧跟时代,号准了祖国跳动的脉搏,几十年后他创作的纪实摄影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成为拍卖场上的宠儿。翁乃强说:“人要有信仰,一辈子只考虑个人是没有意思的。”

五、没有比较就没有感悟,要从文学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中领悟纪实摄影的精髓

大凡成功的纪实摄影家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家,没有哪位艺术家是偶然成功的。翁乃强、王文澜、胡武功、李伟坤是这样,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萨尔加多、莎莉·曼恩也是这样,他们都是跨界的艺术家。我非常熟悉的老师、纪实摄影家王文澜对古典音乐颇有研究,音乐的修养和知识甚至超越了摄影;布列松、翁乃强不仅是纪实摄影家,也是画家;萨尔加多是经济学家兼纪实摄影家;莎莉·曼恩对文学深有研究。莎莉·曼恩说:“这些影像浸润着我自少年时代起就阅读过的福克纳、卡明斯、默温与里尔克等作家文字的气息。我的许多照片(诗篇)里蕴含着这些字句的精神,带着冲击力强烈的惊艳与冗长的怅然若失,与它们遥相应和。”

通过以上纪实摄影家们的创作实践的事实证明,纪实摄影作品随着时间的沉淀,所产生的艺术价值是对纪实摄影家们最好的回报;用哲学思维来审视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摄影艺术家们的必然选择;纪实摄影家的创作成果来自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没有勤奋的思考与创作,仅靠偶然运气创作不出感人的不负时代的纪实摄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