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高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学习就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分为“输入”与“输出”两个方面,许多人单纯地认为学习就是知识的输入,因此将重点放在输入上。事实上正好相反,学习中知识的输出相当重要。

失败者常说的话

前文已经介绍了参考用书和教科书都是输入知识的教材,习题集是输出知识的教材。大家都知道,阅读参考用书和教科书可以将知识“输入”我们的大脑,而做习题集则可以将“输入”脑中的知识进行“输出”。

知识输入的过程包括读、听、记等,输出的过程包括写、说和解题等。

没有知识的输入,就没有知识的输出。我们理所应当首先进行知识的输入。但是有很多人只进行知识输入,直到考前一个月才开始进行知识的输出。

对于这样的人,如果建议他们做点题的话,他们大概会说:“不了不了,我的参考用书还没学完,等学完了就做。”

大家知道这个想法错在哪里吗?

假设这是一项体育运动,我们刚开始打高尔夫的时候,一开始马上就挥杆往往很难击中。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是要通过书籍或视频学习正确的挥杆姿势。学习完以后,接下来做什么呢?下一步就是实际应用学到的知识,一遍一遍地实操练习。也就是说,输入完知识后,应当立刻进行输出。

高尔夫的球杆有很多种,但是我想,恐怕没有人会将一号球杆、金属头球杆、推杆等各种打法全照着书本和视频学习一遍之后才开始实操。

上一个问题的答案想必已经明了。某一部分的知识点“输入”后,接下来应该做的就是“输出”,对于考试来讲,“输出”就是刷题。如此一来,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提高。

刷题相当于体育运动中的“练习”

大多数人的“输入”与“输出”的比例大约为3∶1,而我认为该比例应为1∶3。比起知识的“输入”,在知识的“输出”环节下的功夫应该更多,也就是以习题集为中心,不断地刷题。

“输入”占比越高的人,反而越难合格。考试反复失败的人,几乎都是因为只顾“输入”而落榜的。这些人往往会说:“我还不会做真题,需要继续学教科书。”

这句话乍一听非常有道理。但是学习本身并非如此,没有谁做题一道也不会错。甚至可以说,只顾“输入”的人一般自尊心都很强。他们害怕出错,觉得总是犯错会被人看不起,所以一心只想“输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将这份自尊心深埋心底吧。

得不到满分或者参考用书没有全部复习透彻就不做题,是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方法。

还是以高尔夫运动为例,像“挥杆高过头顶时,胳膊肘需要保持一定的角度,头也不可以乱动”这样的知识,不管记住多少,只要不进行练习就很难学会。到头来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一个劲儿“输入”不刷题的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刷题就相当于体育运动中的练习环节。没有不练习就可以进步的体育项目,也没有不做题就能得分的资格考试。

如果将体育运动中的练习比作刷题,练习比赛项目就相当于模拟考试,正式比赛就相当于真正的考试。如此比喻,想必大家就都明白为什么不刷题考试就很难及格了。

慢慢由“输入型”向“输出型”转变

想必大家都已明了通过刷题“输出”知识的重要性。前文已经叙述了“输入”与“输出”的理想比例为1∶3,再进行详细讲解的话,这个比例应该在刚开始学习的初期和考试前发生一些变化。我们可以将复习比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输入与输出比为7∶3;

第二阶段,输入与输出比为5∶5;

第三阶段,输入与输出比为3∶7;

第四阶段,也就是考试前,输入与输出比为2∶8。

这是“输入”与“输出”比例最理想的状态。如此看来,整个复习期间的平均比值约为1∶3。但是,这终归是大体的规划,我们没必要过于严苛地计算学习比例,做到分毫不差。

从形式上看,学习分为“输入”与“输出”两部分。但在实际学习中,“输出”往往会变成“输入”,“输入”也会变成“输出”。随着考试时间的逼近,两者逐渐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这是因为,当我们“输出”出错时,“输入”的量就会增加。正因为“输入”增加,“输出”也得以扩张。

这便是“犯错即学习”这句话的内涵。实际上,只顾“输入”的人并不能“输入”多少知识。相反,“输出”对“输入”大有帮助,随着“输出”的增加,“输入”的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重点:学习方式应该尽早从“输入型”转变为“输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