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安全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如何理解“安全”

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鸿沟”,谈及安全,就要分成两个“安全”,甚至多种多样的“安全”。因此,有必要探究一下如何理解安全。

1.2.1 “安全”含义的演变

“安全”一词,古已有之,但是其含义却在不断演变并且变得越来越丰富。

例如,《新华字典》对“安全”词条的基本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其他主要中文字典和词典的解释大致与此相同)。“安”字本意是指稳定,比象建筑物的周正和平衡,后逐渐引申出:人处在自由自在、心情放松的状态或(属于人的)物处在使人感到心情放松的状态的意思。“全”字本意是指完整、没有瑕疵,大致是描述某种行动的结果处在理想的状态,后逐渐引申出:停止损失或者修理复原等意思。据推测,汉字“全”出现的年代可能远远晚于“安”字,证据之一是至今尚未发现(或解读出)“全”字的甲骨文字形。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有很长一段时期,没有“安全”二字。现代意义上“安全”的意思,通常用“安”一字就足以表达了。据目前已知中文文献记载,“安全”二字最早出现在《易林》里的一句占辞之中。该书是一本有关“易”的书籍,作者是焦赣(字延寿)。书成于中国西汉时代,距今已有约2100年。

现在,在安全领域,英文中的“Security”一词已被广泛作为中文“安全”一词的对照词使用。英文“Security”一词,是自西历16世纪中期由拉丁语引入并变化而来。有三种含义:①它源自拉丁文“securus”,本意是指“免于焦虑的”“免于照顾的”“(情绪)放松的”,作为形容词使用;②源自拉丁文“securitas”,本意指“处于安全(状态)的条件”“安全的东西”,作为名词使用;③本意“确保”“确定”,作为动词使用。至西历20世纪中叶,其含义中又扩展出“国家和人身的安全”的意思。《牛津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对“Security”词条的基本解释是“保护、担保;感觉愉快;抵押品”(其他主要英文词典的解释大致与此相同)。

通过上面的简单追溯,大致可以看出,无论中、西方“安”“全”或“安全”的含义演变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或演变路径):从描述人本能感受到的自身的某种状态,到描述人自身某种行为结果的某种状态,再到描述人周边宏观环境内的某种和人或人群相关的状态。安全概念的形成,始终围绕着人、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安全”从一开始就应当是一个“关于人”的话题,其后逐渐扩展到那些能够和人发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环境。

1.2.2 演变路径的启示

考察这个演变路径,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往往很难直接说清楚“安全”的准确含义,而是通常会用间接的方法,排除什么是“不安全”;之后,与不安全相对的自然就是安全。例如,与安全相对的是危险、危害、损失等,所以就采用否定其对立面的方式对其进行肯定——安全是没有危险、不受危害或损失,免除了遭受危害的威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偶然巧合吗?会不会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安全的范畴非常之大,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进行说明或者用面面俱到的方法进行描述,必然会需要比较大的篇幅才行,而且往往还会遗漏某些内容,所以就不如用“假之假为真”的逻辑方法进行处理,会简便许多。这是第一个层面的原因,但这可能仅仅只是一个技术原因、一个基于文字表达技巧的原因。

其次,不安全的情况相对于什么是安全的,可能会更直观地被人们所认识,因为人们日常所能接触的环境都是相对安全的环境。不安全的环境已经淘汰了人或物(即,适者生存)或者被人逆淘汰(即被改造)了。所以,用一个更加容易被人理解的概念去描述一个不易被人理解的概念,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这是第二个层面的原因,一个基于认知规律的原因。

最后,人们对安全的认识一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而被不断丰富和完善。客观上,对安全的评价标准也就会跟着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通常很难进行量化或者量化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就会在概念上造成一些争议,留下模糊地带。所以,用一些相对概念进行比较和阐释,就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方法了。这可能是第三个层面的原因,基于方法论与世界观的原因。

进一步讨论

在对安全的概念的理解上,人们惯用一种基于“逆向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从事安全工作所最为常用和最为有效的方法。同时,进行逆向思维还是一种从事安全工作所必需的、实用工作习惯。安全界那句“不知攻焉能防”的名言就非常生动地诠释了这种思维方法的重要性。现实当中的安全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研究不安全的问题,试图通过处理不安全的情况来换得安全的结果。人们的潜意识里通常认为安全问题是有限的,不存在无限的不安全的可能性,认为不安全的要比安全的更明确,也更容易处理,研究不安全远比研究安全要更容易取得成效。但非常遗憾的是,这种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可能最终并不能让人们取得预期的效果。疑点之一就是,人们遇到的安全问题并没有越来越少,相反,却是越来越多且越来越棘手。特别是,身处开放系统、巨系统、耗散结构的场景下——也就是人们处在网络空间的条件下,原本“有限”的不安全可能就会因为数量增多、范围变广而变得相对无限起来,逆向思维的方法是否还依然有效,就很值得人们去研究。

当我们树立网络空间世界观之后,就更应该深入思考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