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很巧,刚参与了一个案件的调查和审讯。嫌疑人在到案前杀人、焚尸,性质恶劣。我负责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心理分析和审讯。在确凿的证据面前,26岁的犯罪嫌疑人态度顽固,口供近乎为零,也没有一丝悔恨和内疚。被害人与他没有财产、感情等纠葛,这导致嫌疑人的杀人动机难以判断。
近几年,我参与了多起恶性案件的犯罪心理分析和审讯工作,按司法部门的要求,这些工作的目的不只是厘清客观的犯罪事实,还要溯源主观的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可能是因为我参与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越发感到我们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人格特点、不同犯罪类型的犯罪人的分类缺少历史积累的数据库,也没有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犯罪心理分析模型,因此经验仍然是目前主要的工具。令我和一起参与案件侦破的老刑警们忧虑的是,随着互联网、手机、“天眼”的普及,以及以DNA技术为代表的科学证据的广泛利用,一般刑事案件的侦破已经趋于简捷,这可能会导致年轻一代执法者更注重新技术的运用,缺少分析人、分析犯罪心理、分析恶性疑难案件背后环节的传统能力,缺少在案件侦办过程中开展逻辑推理和认知加工的基本功。细细想来,问题出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过去,从事刑事侦查和犯罪心理研究的工作者都有分析犯罪心理痕迹的基本功,犯罪心理画像(也称为犯罪心理侧写)的技术也不似文学作品中烘托得那么神乎其神。这些基本功更依赖于经验,靠师傅带徒弟来传承。老一代渐行渐远,经验未能总结,甚至连比较专业的犯罪心理分析案例汇编都少见,就更不要说能够帮助侦查人员实战的犯罪心理分析理论和模型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本《凝视深渊:悬案、侧写和我对破译犯罪心理的探索》有点及时雨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借鉴国外的犯罪侦查经验,推进我们国家刑事侦查领域对犯罪心理分析技术的运用,发挥其价值。
这本书的作者安·沃尔伯特·伯吉斯最初是波士顿学院护理系的教授,与犯罪心理侧写八竿子打不着,即便是她主要研究的领域——精神科护理,似乎也与犯罪心理分析没什么关系。评估、治疗、照护精神疾病患者应该是她的本行。了解犯罪心理侧写的读者应该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一些用传统的侦查思维无法读懂、分析、侦破的非常态恶性案件,于是美国警方向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求助,希望另辟蹊径,获取侦破方法上的启发。因为警方发现,许多系列杀人案件已经不具有传统杀人案件的动机特点,不是以财、色、情、仇为目的,而是针对某类群体,以残杀和虐待尸体为表征,这些似乎不是正常人所为。
伯吉斯最初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邀请是为探员提供咨询,扮演掌握专业知识的专家的角色。之后,她开展普及性的讲座,向探员们传授精神病人和人格障碍患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解析这些特征背后的生成历史,扮演讲师的角色。她的专业能力和对具体案件的分析逐步得到了联邦调查局的认可,因此开始受邀对具体个案的犯罪人心理进行分析,参与联邦调查局行为科学调查组的工作,并把科学、定量的手段引入行为科学调查组,开创了犯罪心理侧写的方法。美国犯罪心理侧写领域鼎鼎大名的约翰·道格拉斯,既是与她共同推进犯罪心理侧写技术的同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她的学生。
在《凝视深渊:悬案、侧写和我对破译犯罪心理的探索》中,伯吉斯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十几个她所经历的经典案例,向读者展示了犯罪心理侧写的深邃底蕴,也呈现了警匪博弈的惊心动魄。这些案例的内容我不在此透露,还是读者自己阅读去体验比较痛快。我想借此机会普及一些犯罪心理画像(书中译作犯罪心理侧写)的知识。
犯罪人都有作案的目的,实现目的可以满足动机。刑事案件发生后,警方通常首先要广泛收集现场的各种信息,其中最核心的是各种客观的证据材料,比如杀人案件中的尸体、凶器、血液、指纹、足迹等。之后,办案人员会在大脑中对作案的行为过程予以复原,分解作案的时间顺序和行为顺序。接着就要对不可见的作案人以及被害人在犯罪发生时的心理过程等主观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一步可以称为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它将个别、零散的信息通过认知加工进行编码,进而形成对案件全貌的认识与判断。犯罪心理痕迹提取自犯罪现场的物质(物理、化学、生物等)痕迹和相关人员的记忆,是能够反映作案人的动机、目的、能力、情感、情绪、性格、气质、手段、习惯等心理状态与特点的综合性信息。对它开展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犯罪人作案时的心理过程,也就是知、情、意的解析。只有在通过这些分析仍然无法确定犯罪人的基本范围时,犯罪心理画像作为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延伸才会登场。它事实上是根据案件中反映出的犯罪心理痕迹,结合其他证据材料,对作案人的性格、气质、职业、成长环境、教育程度、犯罪经历、活动区域等信息提出的假设。如果说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关注心理过程,那么犯罪心理画像则侧重作案人的个性心理和产生犯罪动机的动力系统。前者重点关注干了什么事,后者重点关注作案人属于什么类型的人。
在某起国内著名的系列变态杀人案件中,作案人杀死了11名女性,并有剜取被害人性器官的行为。这些案件均为入室杀人,其中只有一起涉及强奸行为,财物损失也很少。凭借我们以往的经验,完全看不出犯罪人到底想要什么。因此,最初几起案件发生后,办案人员均未从变态杀人的视角去审视,但后来却发现,作案人想得到的正是通过虐待被害人而获得的控制感和快乐。对于这类案件,犯罪心理画像就有它的用武之地。个别犯罪人的内心世界无法用你我正常的认知去解读,真的是千奇百怪。上个月,韩国发生了一起杀人分尸、抛尸案。一位大家眼中的乖乖女,23岁的郑有贞入室杀死了一名几乎与其同龄的女教师,而其犯罪原因竟然是就想试试杀人。如果不是因为警觉的出租车司机报警,这个案件估计就要用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去侦破了。
犯罪心理画像师有心灵捕手的美誉。最称职的心灵捕手是掌握精神病学、心理学尤其是变态心理学知识,并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一线刑警,他们是离罪犯最近的人,也是离危险最近的人。希望这本书的引进能够激发年轻刑警们汲取多学科的养分,提高侦查思维能力,在实战中总结经验,归纳不同类型的犯罪人特征,提炼出适合国情的犯罪心理画像模型,像这本书的作者那样,有凝视深渊的淡定,更有透视深渊的功底。
马皑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