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创新者胜:大变局中的科技强国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全球格局的主导力量

全球格局实质:“科技——资源”秩序

在历史学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漫长的16世纪”。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的。他将1350—1650年的300年时间称为“漫长的16世纪”。而这一长时段的划分,是为了对应当时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中国明朝(1368—1644)在世界史上的辉煌地位。而“漫长的16世纪”的结束也意味着世界历史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全球化的经济贸易体系不断完善、民主理念深入人心、少数文化日渐凋零。世界中心也从东方转向西方,中国也由世界历史和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一度“沦落”为世界体系的边缘。

费尔南·布罗代尔、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和乔万尼·阿瑞吉等历史学家的著作生动描述了1500年以来这一世界“资本中心”漂移和变迁的历史:首先是热那亚(放债给西班牙)、威尼斯(放债给荷兰),其次是荷兰(放债给英国)、英国(放债给美国),最终则是美国以武力与金融垄断剥削全世界的当代统治结构之形成。

实质上,如果我们把16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看作一场全球博弈,那么这种博弈的目标,就是全球经济贸易活动的参与者要在全球性的经济结构中争取中心位置。

在中心位置上的霸主,一方面以低价获取产业上游资源国的能源和人力要素供给,另一方面向全球输出其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同时做到成本最优化和销量最大化,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和资本不断积累。超额的资本积累再进一步投入科技创新之中,不断巩固产业领先优势,牢牢占据高附加值环节,稳稳守住资本积累中心的位置。同时,资本积累也被源源不断地投入强化军事力量和加强金融垄断之中,实现对全球各个国家的主导。这是过去500年来的世界政治经济的典型格局,从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扩张模式,到当前的俄乌冲突和中美博弈,莫不如此。

一旦有资源供给国试图对抗中心国家的意志,或者希望通过不断发展也进入中心国家行列,必然会受到中心国家以军事和金融为主要手段的猛烈遏制。近年来,作为能源供应大国的俄罗斯,原本希望以丰富的能源资源与欧洲的科技和工业制造能力相互成就,实现国力的进一步跃升,摆脱廉价资源国的位置。但在美国的视野里,俄欧的紧密结盟,会让欧洲政治和经济一体化有了支撑,让俄罗斯的发展有了筋骨,直接冲击美国的中心国家地位。因此,美国决定持续施压,通过持续煽风拱火,推动北约不断谋求东扩、挤压俄罗斯战略安全空间、煽动俄乌边境种族冲突,直至引爆乌克兰危机,以借机从军事和金融两方面对俄罗斯进行打压。

乌克兰危机可以说是美国对俄的“代理人战争”。自危机爆发以来,仅美国在19个对乌军事援助计划中承诺的金额就达到136亿美元。据路透社报道,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到2023年1月,美国已累计承诺向乌克兰提供超过274亿美元的军事与安全援助。在军事装备上,美国直接提供了1400套“毒刺”防空系统、5000枚“标枪”反坦克导弹、7000件其他型号的反坦克武器、几百架“弹簧刀”自杀式无人机、7000支突击步枪、5000万发子弹和其他弹药,激光制导火箭、“美洲豹”无人机、反炮兵和反无人机雷达、轻型装甲车和安全通信系统,以支持其和俄罗斯长期对抗。

除了军事干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对俄罗斯实施的经济金融制裁不断加码。实际上,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西方先后对俄罗斯实施了近100轮的经济金融制裁。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欧盟、英国和日本相继宣布对俄罗斯实施金融制裁,制裁手段包含冻结俄资产、将俄金融机构排除在全球金融体系之外并阻止其获取美元等。随着乌克兰局势进一步恶化,金融制裁措施再度升级,美国与欧盟、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领导人决定将部分俄罗斯银行排除在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系统之外,并对俄罗斯央行实施限制措施。

同时,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民间组织也迅速挥舞起“制裁”大棒,全方位孤立打压俄罗斯。随着俄“特别军事行动”的推进,“制裁”清单越拉越长,“去俄化”的角度也越来越清奇,甚至连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在西方都不能演出,俄罗斯的猫也被西方宠物界的国际组织制裁。据耶鲁大学统计,目前已有超300家公司宣布不同程度地暂停在俄业务和投资活动,涵盖能源、航空、汽车、零售、制造、金融、餐饮等多个领域。

让我们把目光转回脚下的祖国大地。

曾几何时,所谓的“人口过剩”是我国的巨大压力。尽管在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数亿人口已被认为是“红利”,但在完成必要的教育、建立起具有流动性的劳动力市场、出现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之前,这些“红利”却是实实在在的人口压力,体现在粮食、资源、就业保障等方方面面。

这一情况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发生了巨大改变。先发国家(尤其是其跨国企业)需要更多的海外廉价劳动力和新兴市场机会,中国则需要足够的海外需求所带来的生产性就业机会。中国的“人口红利”成为中国与欧美经贸关系真正的“压舱石”;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变为中国与欧美真正的“蜜月期”。但随着中国难以逆转的快速老龄化,曾经让中国产品不断变得更便宜的那些因素正在消失,这也意味着压低先发国家基础生活品通胀的基础条件也在远去,由此中国与欧美的“蜜月期”也就一去不复返。

与此同时,中国的科技进步正在不断侵蚀欧美国家中心地位的根基。正如瑞士信贷的经济学家佐尔坦所说:“中国依靠生产便宜商品而致富,然后想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5G网络,并使用尖端光刻机制造尖端芯片,但美国的回应是‘没门儿’,于是中美合作关系走向破裂,双方就像离婚的夫妻那样不再对话。”这意味着,“科技——资源”的全球格局下,中美缠斗冲突难以避免。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风劲吹的时代已经过去,凛冬将至成为一段时间内可预见的历史必然。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因为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