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谋划篇
坚决打赢防疫战,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刘伟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疫情对我国和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自疫情爆发以来,世界主要国际机构、各国政府与金融机构都在不断调整疫情下经济增长的预期,而且存在较大分歧。2020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不仅对我国下一步制定经济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全球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要正视疫情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受疫情影响,我国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季度增幅。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受到较大影响,分别下降9.6%和5.2%,第三产业的下降幅度低于第二产业。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下降19%和16.1%。这表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供给和需求都造成了较大影响。
应该看到,疫情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对各国经济都造成了沉重打击。由于我国政府对疫情高度重视,在爆发初期就采取了坚决果断的防控措施,无论是疫情爆发程度还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全球都是相对较低的。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最新经济预测来看,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降3%,其中发达经济体下降幅度将达到6.1%,美国下降5.9%、欧盟下降7.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下降1%;对我国的预测是增长1.2%。同时,IMF预测2021年我国经济将增长9.2%。不管IMF预测的精确度如何,可以发现,国际社会对疫情对我国经济冲击相对较小是有基本共识的。疫情结束之后,我国经济也将率先复苏。
就业等民生问题是在抗击疫情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2020年3月份,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了0.3个百分点。应该注意到,这个数据并不包含农村就业人口和农民工,全社会面临的就业形势可能更加严峻。随着国外疫情的加剧,我国正面临着全球经济衰退所产生的影响,就业压力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是维护经济稳定的重点,也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预计2020年总供给的自然增速为0.36%,总需求的自然增速为2.1%~3.5%。由于两者的增速都是正的,所以供求两方面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但GDP的自然增速取决于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弹性。如果两者的弹性均不为0,那么GDP的自然增速最低为总供给的自然增速0.36%,最高为总供给自然增速与总需求自然增速之和,即2.46%~3.86%。
疫情会从两方面影响2020年全国CPI的自然走势:(1)疫情导致食品供给扰动,特别是打断了猪肉扩产周期,CPI将显著上升;(2)疫情结束后,由于消费餐饮需求后置,CPI将继续上扬。预计疫情后,2020年CPI的自然上涨率为5.6%左右。
要实现原来预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要求,2020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要尽可能稳定在5.5%~6.0%之间。但是,按照测算,2020年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速最高只有2.46%~3.86%,所以,要实现原来预定的6%左右的增速,需要采取的扩张性政策力度会非常大,同时也要调整2020年经济增速目标的波动区间,合理确定稳增长必保的下限和力争的上限。原定增速目标为6.0%,已不现实,应当适度调整经济增速区间,以稳就业为首要,加大“六稳”力度,力争实现“六保”目标,采取“底线管理”。CPI上涨率政策目标应该是5.0%以下。鉴于2020年的经济形势,CPI自然上涨率(没有政策作用下的)为5.6%左右,继续维持3.0%以下的CPI上涨率已经不太现实。
二、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较大的短期影响,但疫情冲击本质上是外生的、暂时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
一是资本存量不会因为疫情而消失,资本积累速度更不会因为短期的疫情冲击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是劳动力及其人力资本积累。这次疫情造成的死亡数据确实令人痛心,但已将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因此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及人力资源积累的影响是短暂的。
三是技术进步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从历史上看,人类技术进步从未因疫情而中断或弱化,反而会刺激人们更加重视技术创新,投入更多公共卫生和城市基础建设。通过这次疫情大考,更加精准地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更大力度地进行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化“危”为“机”,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一是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将持续释放强大需求拉动力。2019年中国GDP达到近10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城镇人口达到8.5亿,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2%。需求总量快速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9年已超过41万亿元,成为超过美国的世界第一大国内消费品市场。同时,未来30年中国至少还有30%的人口即约4.2亿人将要实现城镇化,平均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1 400万。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未来更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创新中心”,不断成长和升级的国内需求是中国经济抵御疫情冲击的有力保障。
二是以创新研发为基础的日益成熟的产业体系,持续打造经济核心竞争力。
三是以要素市场化为基础的改革开放,将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增长潜能。目前,我国在要素市场化方面还存在很多改善空间,通过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有望持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四是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提升,新动能指数(包括网络经济指数、经济活力指数、创新驱动指数、知识能力指数、转型升级指数等五类)逐年提高,2015—2017年逐年分别上升23.5%,26.9%,34.1%。[1]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中国调控目标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率,调控工具更加多元,调控经验更加丰富,调控力度和调控方向更加精准。目前,总体较低的政府负债率为更好地稳定就业、改善民生及扩大基建支出预留了财政政策空间,温和的核心CPI涨幅、PPI跌幅和“全球降息潮”为稳健货币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内外部空间。因此,可以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提高其逆周期调节的作用,以有效对冲疫情影响。一方面,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特别是落实并进一步提高减税降费政策力度;另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特别是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和发展。保障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2]通过加强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功能,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全年经济的平稳运行。
注释:
[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2]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