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重大疫情下的虚假信息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什么是谣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网上各种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关于疫情及其预防措施的“网传”“听说”类谣言混淆其中。世界卫生组织用“信息疫情”(infodemic)一词形容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社交媒体虚假信息,这些虚假信息不仅不利于疫情的平稳发展,反而加剧了社会恐慌,危及社会稳定。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面临的媒介环境与2003年的“非典”完全不同,谣言生产与传播的机制也完全不同,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谣言生产与传播对构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正常有序有效传播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机制之一,谣言的概念至今依然在各个学科中存在争议,缺乏一个准确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定义。流传最广的定义是把谣言当作一种负面的有害信息——没有清晰的来源,其真实性有待确认,所传递的信息不能很快或从来也不能被证实。这种定义符合人们常识性的看法,往往导致一个简单化的公式,即谣言=虚假信息。但随着谣言的发展,学术界对谣言的认知也在不断延展和丰富。下面主要来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谣言概念。

一、作为未经证实的信息的谣言

法国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Jean-Noёl Kapferer)在《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中指出:以往的谣言概念很容易忽视那些被证为实的谣言。尽管生活中存在许多虚假的谣言,但也有不少谣言被证为确有其事,大部分谣言也并非完全没有依据,因此,谣言无法直接等同于虚假信息。

谣言最主要的特征并不是真假,因为真或假是消息的最终形态,非官方与未经证实两大属性才是谣言的本质特征。从历史来看,谣言就是一个权力话语,它取决于谁最终有权力将某些信息确定为谣言。

二、作为集体行动的谣言

美籍日裔社会学家涩谷保(Tamotsu Shibutani)认为谣言是社会生活中一个正常的而不是病态的部分,是理性的行为,而非简单的负面情绪宣泄。他认为谣言是一种社会集体行动,是人们在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找一种达到自身安慰的答案,这个过程是合作性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功能性的,对社会具有很好的正向建构机制。因为作为社会人,进行集体信息交换是人类的本能。当无法对看到的突发事实进行有效合理的解释时,人们是有类似寻求社会帮助和进行信息索取的行为发生的。而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本身是对社会真相的一种“促逼”,在谣言进行大规模传播时,真相会无处遁形,会被自动显现。因此谣言并非反常之举,而是一种日常的试图定义那些模糊却关键的情境的社会行为。谣言是社会群体解决问题的工具形式,而且是社会过程中的必要部分,让人们得以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确定。这种谣言概念突破了简单的真假二元对立以及社会心理学范畴,转而将作为社会行为的谣言放入更广阔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框架中考量。

三、作为动态构筑的谣言

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正如涩谷保所认为的,“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一种不断议论的产物,也是“一群人智慧的汇总,以求对事件找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因此谣言总是处于“不断的建构”之中,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有机运动过程,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努力追寻答案的过程。

四、作为社会抗争表达的谣言

社会动乱程度与谣言活跃程度呈正比例关系。谣言的产生是与社会急剧的变动紧紧相关的,因为谣言与人们的信息安全需求紧密相关。如果社会急剧变动,民众的信息不安全感会急剧增加,为了维持自身的心理认知平衡,可能会根据蛛丝马迹进行添油加醋的创造,谣言便会应运而生。因此谣言容易在动荡时期泛滥成灾——混乱产生谣言,谣言导致更大的混乱。这差不多构成了某种社会心理学的规律。因此,谣言一直以来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抗议——当反抗者缺乏有力武器时,谣言也是一种反抗手段。北京大学教授胡泳认为:谣言能够表达人的对抗性诉求;谣言作为一种公共的信息交流,反映了个人对某一社会现象的阐释;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信息的空白,尽管其承载的信息有谬误甚至荒唐之处,但能帮助人们消除焦虑、获得平静;谣言是群体面对重大公共事件所采取的探知真相的集体社会行动,是一种社会抗议,是缺乏信息者对信息资源不平等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有些学者对谣言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如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加里·艾伦·法恩(Gary Alan Fine)明确指出:谣言“允许群体在充分互动的基础上获得集体记忆,解构并重构社会信任,最终推动社会发展”。

五、作为官方话语附属品的谣言

卡普费雷在《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中将谣言视作“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消息”,他认为官方的意见是判断信息是否为谣言的重要标准,信息的真假、传播途径都退居其次。根据卡氏的定义,谣言与辟谣不再是简单的真假之辩或善恶之争。谣言是对权力的反叛,而辟谣则是权力的规训。谣言之所以成为谣言,并不在于其内容是假的,甚至不在于内容可否被证伪,而在于它能否被官方或其他权威话语体系接纳。

因此,谣言概念在演变中大致经历了以上五个阶段和主要认知,如图0-1所示。

图0-1 谣言概念的演进及历史脉络

从图0-1可以看出,谣言是一个不断演进和不断建构的概念,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在不断变化。从发展的脉络上来看,谣言的整体判断逐步从负性向中性演进,社会功能指向越来越正向;从其认知的背景上看,谣言的认知越来越与社会大环境紧密结合,不再像以往就信息本身论信息,但不管哪种认知都离不开谣言与真相之间、谣言与舆论之间、谣言与官方话语之间的纠缠和辩证关系。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学术界对谣言的概念越来越呈现出相对比较中性化的表达,即在肯定谣言的社会建构功能的同时,也对一些极端谣言的巨大危害性保持着警醒,并且近年来越来越呈现出分类化论述和探讨的趋势。这是因为谣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同时谣言场域背后纠缠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历史传统等各种因素。谣言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媒介之一,但其概念常议常新,人们对其的认知也在不断地演进。

下文将主要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相关谣言的内容生产、传播机制和传播动力展开,探讨其背后的传播规律,并选取李文亮医生去世事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希望构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谣言治理的综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