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助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就业保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从理论上来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会减少社会劳动力供给,抑制社会劳动力需求。我们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劳动力供给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数,另一方面是工作时长。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时长都会受到负向冲击。(1)疫情会导致劳动参与率的下降。首先,为控制疫情的蔓延,处于疫情中的国家都会采取人员限流、交通限制以及隔离政策,主动抑制劳动力流动,控制交叉扩散,避免聚集性传染。这些措施客观上也会导致一部分流动人口无法返工就业,而当地短时间内又无法向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这就会使得这部分人被迫“暂时性”地退出劳动力市场。其次,疫情的出现本身也会使得风险规避性较强(针对疾病)的劳动者,因担心被疾病传染而不去就业,选择短时间内退出劳动力市场。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突发疫情的冲击可能导致“气馁工人”效应,使得劳动参与率进一步下降。(2)疫情也会对工作时长产生影响。显然,高传染性疫情的暴发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地区,一般会出台相应政策,要求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为了防疫抗疫,企业采取的轮岗轮休、错峰错时、在家办公、弹性工作、灵活用工等制度,客观上都将减少劳动者的社会平均工作时长。

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劳动力需求也会有负面影响。疫情肆虐下,个人和家庭的消费减少,导致企业一定程度的减产,降低用人需要。首当其冲的是两类消费:(1)具有一定出行和聚众属性的消费,如旅游和外出就餐;(2)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此外,企业之间的交易、支出以及服务购买也会相应减少。

总的来说,对于整个就业市场而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会使得全社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都呈现下降态势,这是无法避免的。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一些防疫抗疫的举措可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负面影响而对它们抱有消极、悲观的情绪,弃之如敝屣。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地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科学防疫抗疫永远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