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简介
郑保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新闻传播学学科召集人。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新闻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实践等。出版《新闻学导论》《新闻理论新编》《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等作品,发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贡献》《从保卫新闻学到发展新闻学——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之我见》等论文。
陈力丹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新闻界》主编。研究方向为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中外新闻史、舆论学。1979年以来发表各类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成果800多万字,包括独著、第一署名著作和独编著53本,论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900多篇等。出版《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等著作,发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的新闻学》《党性和人民性的提出、争论和归结》等论文。
高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在新闻一线从事采写工作25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新媒体传播。出版《新闻写作精要》《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作品,发表《物联网和Web 3.0: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交叠演进》《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传播面对的理念转型》等论文。
喻国明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已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400余篇。近期代表性论文有:《互联网时代的新权力范式:“关系赋权”——“连接一切”场景下的社会关系的重组与权力格局的变迁》《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线上知识付费:主要类型、形态架构与发展模式》等。
殷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播教育、新闻影像传播研究等。出版《驻日记者四十年》《融媒体视觉传播研究》等作品,发表《影像信息传播的特性与优势》《社会纪实影像的传播与观念变迁》等论文。
陈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伦理学、媒介法、新闻道德规范、新闻传播法。出版《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广告伦理与法规》等作品,发表《论信息公开政策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兼议2008中国新闻政策的变化》《在公民知情权与信息公开中寻找平衡——兼议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等论文。
宋建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经济与媒介管理、媒介政策与媒介制度、文化产业研究。从2011年开始主编《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出版《媒介经济学》《中国媒介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等作品,发表《如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我国主流媒体集团的融合转型之路》《媒体智能化应用:现状、趋势及路径构建》等论文。
蔡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新闻学、新闻媒介研究。出版《新闻编辑学》《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等作品,发表《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等论文。
彭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新媒体、媒介融合。出版《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网络传播概论》《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等作品,发表《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移动化、智能化技术趋势下新闻生产的再定义》等论文。
匡文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出版《新媒体舆论:模型、实证、热点及展望》《新媒体概论》等作品,发表《“新媒体”概念辨析》《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等论文。
李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沉浸传播、全球传播、国家传播战略。出版《媒介化生存: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等作品,发表《以媒体融合的方式书写历史——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性报道分析》等论文。
许向东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媒体、新闻实务。出版《数据新闻:新闻报道新模式》《数据新闻可视化》等作品,发表《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自动化新闻的实践与思考》《数据可视化传播效果的眼动实验研究》等论文。
高贵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视听传播系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广播电视传播和主持人传播。出版《主持传播学概论》《出镜报道与新闻主持》等作品,发表《竖屏:移动场景下视频呈现的创造性选择》《拓展与回归: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实践革新与观念演进》《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传播格局演变》等论文。
赵永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世界新闻史。出版《中亚转型国家的新闻体制与媒介发展》等作品,发表《穷媒体、无序民主与国家动荡——解析吉尔吉斯政变中的传媒之争》等论文。
周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广播电视新闻理论与实务、视觉传播效果。出版《广播电视新闻学导论》《电视新闻编辑教程》等作品,发表《从“受众”到“使用者”:网络环境下视听信息接收者的变迁》《从图像到舆论:网络传播中的视觉形象建构与意义生成》《大数据驱动下的视频内容生产模式探索》等论文。
栾轶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级编辑,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媒介形象、融合传播、应用新闻学、新闻媒介研究。出版《融媒体传播》《新媒体新论》《媒介形象学导论》等作品,发表《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计算与情感: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等论文。
王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广告活动、媒介经营、传媒产业、媒介融合、互联网商业模式等。出版《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广告学概论》等作品,发表《中国电视台媒介融合中的内容生产体系构建》等论文。
许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实务。出版《媒介融合的轨迹》《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作品,发表《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从5W模式看媒介融合的“融合”与“细分”》等论文。
赵云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新闻传播史、新媒体、网络舆论。出版《作为政治的传播——中国新闻传播解释史》、《中国社会转型与互联网伦理》、A History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China等作品,发表《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中国上古时期的媒介革命:“巫史理性化”与文字功能的转变及其影响》等论文。
方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闻编辑业务研究、新闻的叙事策略、融合新闻报道。出版《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等作品,发表《美国融合新闻的内容与形态特征研究》等论文。
唐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采写、媒介融合传播、新闻媒介。出版《微传播:话语、观念和模式》《算法新闻》等作品,发表《能动的在场:融合背景下的职业权威性——对近百位中国媒体从业者的深度访谈》等论文。
韩晓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传媒管理、传媒生产、传媒市场、新媒体效果等。出版《国际传媒集团经营发展与战略转型》《传媒经济行为:策略与博弈》等作品,发表《从业体验与职业志向:新闻实习生的职业认同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心理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探究》等论文。
李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舆情、新媒体与社会。出版《谁在网络中呼风唤雨——网络舆情传播的动力节点和动力机制研究》等作品,发表《“后真相”时代网络谣言的话语空间与传播场域研究——基于微信朋友圈4160条谣言的分析》等论文。
王斌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理论、新闻理论、媒介社会学。出版《社区传播论:新媒体赋权下的居民社区沟通机制》等作品,发表《大数据与新闻理念创新——以全球首届“数据新闻奖”为例》《移动社交情境下互联网媒体的内容生产流程重构》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