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篇
年北京市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
一、总体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北京扎实推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19年持续发力。北京市发改委出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过程中,都与城、得与舍、增与减的关系日渐明朗。
2019年前三季度,北京市GDP增速为6.2%(按可比价格计算),跑赢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受中美贸易新形势影响增速下滑;物价指数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小幅温和上涨,同比上涨2.1%;经济运行再度实现了良好的稳增长态势。
(一)经济运行稳定
2019年前三季度,北京市GDP达到23 130亿元,同比增长7.5%(2018年前三季度北京市GDP为21 5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自2017年以来,北京市经济增速出现小幅下降,但一直保持在合理区间。如图1所示,从2016年至2019年三季度北京与全国经济增速的对比情况来看,北京经济增速自2018年及2019年第一季度与全国经济增速持平后,表现逐渐好于全国增速。北京市与全国一、二、三季度经济增速分别为6.4%、6.3%、6.2%和6.4%、6.2%、6.0%[1]。北京市GDP增速连续四年都在6.2%~6.7%范围内窄幅波动,扎扎实实地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北京市GDP增速下降部分是由于中美贸易新形势造成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的外部影响,部分是由于北京市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减量”工作内生作用的结果。
图1 2016年至2019年三季度北京与全国GDP增速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
如图2所示,2019年1—9月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按资金来源分为国有内资、非国有内资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其增速于4月开始出现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动力主要由内资(国有和非国有)拉动,而减量发展是北京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因此国有内资增速大幅下降。第二,非国有内资增速放缓,主要源于国内民间资本对中美贸易摩擦造成的总需求不确定性的担忧。第三,受中美贸易新形势尤其是中美地缘技术竞争影响,北京市外商及港澳台商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负增长,9月份一度下滑至-21.8%。
图2 2019年1—9月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分行业看,固定资产投资正增长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12.3%)、住宿和餐饮业(168.9%)、卫生和社会工作(71.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7.5%)、农林牧渔业(46.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6.3%)、金融业(8.8%)和房地产业(0.6%);负增长的行业主要有建筑业(-49.5%),批发和零售业(-39.0%)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8.6%)[2],进一步凸显了美对华高科技企业技术封锁对全社会信息技术行业固定投资的负面效应。因此,为贯彻落实产业“高精尖”转型发展规划,北京市应加大在信息传输等高科技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
(三)价格指数整体温和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小幅温和上涨。物价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一般来说,小幅温和的通货膨胀(5%以内)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如图3所示,从消费端看,2019年6月,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全国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北京市猪肉价格指数跃升至107.1(5月环比指数为98.8),并且直至11月猪肉价格指数总体上升较快。11月底,北京市猪肉价格较2018年同期翻倍(以上年同期猪肉价格指数为100,2019年11月猪肉价格指数为212.9)。北京市物价总指数小幅上涨,但仍控制在合理范围。2019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9.1%,非食品价格上涨1.0%,同时段(2019年1—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8%。然而对于终端消费者来说,物价指数短时间内频繁上升必将影响消费者福利。“猪周期”带来短期物价较大幅度上涨,需要警惕2020年可能会发生的猪肉价格下跌。
图3 2019年1—11月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猪肉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降幅收窄。2019年1—11月,从供给端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环比)非常稳定地维持在99~100区间内,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说明制造业企业只能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来实现利润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之间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处在产业链下游的销售企业可以通过小幅涨价获取更大盈利空间。同时段,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0.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跌0.7%;CPI同比涨幅扩大,PPI降幅收窄。
新建住宅价格已达天花板,二手住宅价格持续下降(见图4)。截至2019年10月底,北京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达65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5%,其中主要贡献力量为住宅销售。[3]同时,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增长15.9%,达2 285.3万平方米。北京市住宅价格变动基本稳定,其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波动较二手住宅大,主要呈现小幅上涨趋势,目测已达价格天花板;二手住宅价格自2019年5月以来持续小幅下跌。预计在2020年表决通过、2021年正式实施的房产税税法,可能促使拥有多套住宅的房屋所有者将其名下的投资性房产提前出售,导致供给增加、价格下降。
图4 2019年1—10月北京市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指数
二、不同产业及新兴产业的生产运行情况
(一)产业增加值概况
第二产业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强势增长。2019年前三季度北京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 889.7亿元,占比16.8%,增速为4.9%,较2018年略有上升(2018年北京市第二产业增速为4.2%),但年内第二产业增速放缓(一季度、一至二季度、一至三季度增速分别为6.7%、5.0%、4.9%)。其中,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9%(按可比价格计算)。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分别实现同期增长0.1%、6.5%和-1.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同期增长1.2%,重工业同期增长3.4%。分行业看,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0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如图5所示,第三产业保持北京经济增长“主力军”地位,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 160.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2.8%,同比增长16.2%(2018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8 007.2亿元)。
图5 2019年前三季度北京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及占比
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内放缓、第三产业增加值强势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几点:一是深入推进“疏整促”,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全面优化;严格执行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调整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309家,疏解提升市场50个、物流中心16个。二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增速喜人,分别为212.3%、168.9%,继续引领北京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如5G产业、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并促进其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养老、医疗、旅游、健康、家政等特色服务快速发展。四是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持续加大,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加快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北京现代服务业的活跃和繁荣。
(二)新兴产业聚集区
1.新兴产业
2019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7.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5.4%,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均在五成左右,各项指标略低于2018年。[4]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深入推动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包括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未达预期主要是因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升级,美对华技术封锁、高科技领域人才交流限制加强,导致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投资经营风险加大,增长速度放缓。
2.高端产业功能区
随着现代高端产业聚集,北京逐步形成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和奥林匹克中心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产业集聚是现阶段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更是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政策抓手。
如图6、图7所示,中关村示范区发展态势良好,一枝独秀。2019年一至三季度,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实现总收入73 525亿元,中关村示范区一枝独秀,实现收入42 738.1亿元,占比58.1%。单位数也是中关村示范区占比最大,达60.1%。金融街单位占比虽然最小,仅有575家,占比4.7%,但其收入为10 266亿元,占比高达14.0%,企业平均收入排名最高,利润甚至超过一枝独秀的中关村示范区。其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街的主要产业为金融业,金融行业的高杠杆率使得金融街人均收入位居北京市第一。北京的金融科技指数已跃居世界前列。[5]紧随金融街之后的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商务中心区和奥林匹克中心区企业平均收入比较低。数据表明,北京商务中心区租金接近触顶,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稳定的办公经营场所对企业长远发展来说必不可少,北京商务中心区租金上涨触顶给企业经营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图6 2019年一至三季度北京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单位数
图7 2019年一至三季度北京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收入绝对值
图8 2016年至2019年三季度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收入
发展模式成熟的功能区收入增速更快。从2016年到2019年同时段北京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收入绝对值的变化情况(见图8)来看,每年都实现显著增长的功能区有中关村示范区、金融街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三大功能区增长态势良好。
入驻企业数量基本稳定。2019年前三季度在吸纳企业入驻功能区方面,只有北京商务中心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小幅增长,余下四个功能区单位数基本维持稳定(见图9)。这主要缘于北京市2019年减量发展的工作重点。
图9 2016年至2019年三季度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单位数
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其尤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2019年1—10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工业总产值8 955.5亿元,占全市的56.3%;实缴税费2 124.1亿元,同比下降10.5%;利润总额3 339.8亿元,同比下降8.1%;出口总额1 712.8亿元,同比增长3.7%,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1.9%;期末从业人员227.0万人。
收入实现持续大幅增长。从2016年至2019年10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限额)以上企业收入增长情况(见图10)来看,2019年产品与销售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19年1—10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限额)以上企业收入合计实现47 730.7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技术收入实现8 437.1亿元,占比17.7%,同比增长16.1%,产品与销售收入实现39 293.6亿元,占比82.3%,同比增长11.6%。
图10 2016年至2019年10月中关村示范区收入
经过30年来的发展,中关村示范区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发展到软件园、生命园再到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形成了以电子与信息产业为主,也包括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第二产业的生态聚合、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北京市统计局月度数据主要公布了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及环境保护技术六大行业相关收入数据。从数据中可以看到,电子与信息的技术收入占中关村示范区技术收入的64.9%,说明电子与信息行业是区域优势产业。相比之下,电子与信息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为39.4%,说明产业链上游聚集效应良好,产业链完整度不够。但这可能也是考虑到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心城区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所追求的目标,产业链下游被转移至专业化园区,以协调推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研发人员增幅持续下降或为负增长,研发费用同比下降。如图11所示,2019年10月研发人员合计640 667人,同比增长1.1%,增速放缓。研发人员增速同样放缓的还有电子与信息(1.6%)、生物工程和新医药(6.0%)、环境保护技术(0.1%)。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研发人员同比降低6.4%,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研发人员持续负增长。先进制造业研发人员合计53 131人,同比增长1.6%。如图12所示,中关村示范区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费用投入上一直维持正增长,但2019年1—10月研发费用合计增速较2018年有所下降,降幅最大的为环境保护技术,仅有先进制造技术同比增速(18.5%)超过2018年(11.4%)。
图11 2016年至2019年10月中关村示范区研发人员同比增速
图12 2016年至2019年10月中关村示范区研发费用同比增速
研发成果保持全市领先地位。2019年1—10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76 011件,同比增长7.7%,占同期全市企业专利申请量的58.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46 576件,同比增长13.1%,在示范区企业专利申请量中占比61.3%,占同期全市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66.8%。同期,获得专利授权47 393件,同比增长4.4%,占全市企业专利授权量的60.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0 809件,同比增长17.7%,在示范区企业专利授权量中占比43.9%,占同期全市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的75.1%。截至2019年10月底,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16 101件,占北京市企业同期有效发明专利量的64.8%。[6]
中美地缘技术竞争主要战场为电子与信息产业,而此类高科技产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征,天生具有高风险。可借鉴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发展通信行业时采用的进口替代政策和鼓励企业间兼并重组以发挥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与产业集聚效应的经验,但需警惕出现“产业泡沫”的可能。
中关村示范区引领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数据资源和大数据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中关村示范区的大数据企业已达1 600余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有效授权专利5 800余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海淀区和朝阳区。2019年度中国大数据企业50强中,中关村企业有22家,占全国的44%,数量位居全国首位,领先全国。[7]
三、消费情况分析
2019年1—10月,北京市实现市场总消费额22 764.1亿元,同比增长7.8%。从服务性消费看,实现服务性消费额12 819.3亿元,同比增长10.1%。从商品性消费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 944.8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 581.6亿元,同比增长27.4%(见图13)。按商品用途分,吃类商品消费额2 366.6亿元,同比增长8.2%;穿类商品消费额609.4亿元,同比增长0.1%;用类商品消费额6 508.2亿元,同比增长5.2%;烧类商品消费额460.6亿元,同比下降6.3%。按行业类别分,批发业消费额1 414.7亿元,同比增长2.8%;零售业消费额7 522.5亿元,同比增长5.2%;住宿业消费额147.4亿元,同比增长0.6%;餐饮业消费额860.2亿元,同比增长7.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 648亿元,同比增长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96.8亿元,同比增长8.3%。按消费形态分,1—10月份,餐饮收入1 007.6亿元,同比增长6.4%;商品零售8 937.2亿元,同比增长4.8%。按商品类别分,日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6%、20.2%、19.8%和8.9%。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商品类别中,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拉动作用较大的有: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98亿元,同比增长20.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27.7亿元,同比增长26.6%,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9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31.3亿元,同比增长19.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9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644亿元,同比增长12.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8个百分点;通信器材类商品实现零售额937.3亿元,同比增长8.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8个百分点。
图13 2019年1—10月北京市消费增长
近三年,北京市市场总消费额呈平稳增长态势。其中,服务性消费额的比重逐年增加,2016年服务性消费额占市场总消费额的比重为44.8%,尚不足一半,到2018年服务性消费额已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其占市场总消费额的比重达到了53.8%,而在2019年1—10月的市场总消费额中,服务性消费额的占比更是达到了56.3%,为近年最高。近三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整体平稳,增幅较小,但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的占比越来越大。2016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有18.6%,到2018年,这一比重已达到22.4%,2019年1—10月份网上零售额的占比更是上升到了26.0%,网上零售额增速逐年攀升的趋势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互联网所带来的消费红利,网上购物的便利性和优惠力度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带动了原本疲软的消费需求。
2019年1—10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4 778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03 066亿元,增长9.0%。全国网上零售额82 307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5 172亿元,增长19.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9.5%;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4.8%、7.1%和16.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10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6 268亿元,同比增长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8 510亿元,同比增长9.0%。按消费类型分,1—10月份,餐饮收入36 932亿元,同比增长9.4%;商品零售297 846亿元,同比增长7.9%。与全国相比,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仅为5.0%,但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的增速明显高于全国,为27.4%。从经营单位所在地来看,北京的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速分别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整体呈疲软态势。按消费类型看,1—10月份,北京的餐饮收入同比增长6.4%,商品零售同比增长4.8%,均低于全国平均增速。这说明,北京市的线下消费额一直在下降,网上零售额的逐年增加带动了北京市的消费需求。
总体来看,北京市2019年1—10月的消费情况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服务性消费额增长较快。
1—10月的市场总消费额中,服务性消费额同比增长10.1个百分点,增长较快,其占市场总消费额的比重达到56.3%,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以看出,在北京市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商品消费的比例越来越低,服务性消费成为拉动北京消费层级的新引擎,是带动北京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网上销售额持续增长。
1—10月,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 581.6亿元,同比增长27.4%,远超全国16.4%的增速,带动了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
四、投资情况分析
1—10月,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0.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8%,建安投资同比增长10.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见图14)。分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国有内资投资同比增长6.3%,非国有内资投资同比增长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同比下降21.8%(见图1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6.4%;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8.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5%,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2.1倍,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1.7倍,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71.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67.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6.3%。
图14 2019年1—10月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图15 2019年1—10月北京市不同登记注册类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近三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波动,2018年投资增速减缓,部分指标及行业投资增速均为负值,而2019年1—10月份投资增速有所回升。分登记注册类型来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增速继续下降,继2018年同比下降27.7%之后,2019年1—10月再次下降21.8%,非国有内资投资扳回了2018年下降12.7%的局面,开始上涨,投资同比增长1.1%。分产业来看,2016年和2017年的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为负值,2018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归正数,同比增长8.9%,而2019年1—10月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4%,为近三年最高。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下降,为-18.2%,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回升,为1.5%。分具体行业来看,1—10月份,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三年内首次下降,分别为-49.5%、-39%和-9.7%。
2019年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0 880亿元,同比增长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1 375亿元,同比下降2.4%;第二产业投资152 020亿元,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投资347 485亿元,同比增长6.8%。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5%。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25.1%;制造业投资增长2.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9%。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2%。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5.9%,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8.1%,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0.6%,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0.2%。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整体来看,2019年1—10月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远低于全国,仅为0.8%,但分产业来看,1—10月,全国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同比下降2.4%,北京市同比增长46.4%,全国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同比增长2.3%,北京市同比下降18.2%,全国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同比增长6.8%,北京市同比增长1.5%。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全国的走势大不相同。北京市在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上更加侧重,1—10月,北京市卫生和社会工作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1.4%,全国同比增长3.5%;北京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7.5%,全国同比增长13.8%。
综合来看,北京市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
1—10月,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0.8%,增速比1—9月下降3.9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升,比1—9月高出3.2个百分点。
(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增速持续下滑。
受贸易摩擦的影响,1—10月,北京市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同比下降21.8%,增速与1—9月持平,已持续下降4个月。
(3)第一产业投资平稳增长,第二产业投资持续下降。
1—10月,北京市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6.4%,增速比1—9月下降15.8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4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持续下降,1—10月,第二产业投资下降了18.2个百分点,增速比1—9月回落0.8个百分点。
(4)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1—10月,北京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了2.1倍,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了1.7倍,增速与1—9月持平。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了71.4%,增速比1—9月下降了10.4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了67.5%,增速比1—9月下降了25.6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了16.3%,增速比1—9月下降了11.2个百分点。
(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
1—10月,北京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8%,增速比1—9月回落了3个百分点。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 609.2万平方米,下降了7.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811.1万平方米,下降了10.8%。商品房销售面积652.8万平方米,增长了41.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52.8万平方米,增长了58.9%。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增长了9.0%,增速加快了0.3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面积增长了10.0%,增速加快了1.4个百分点。
五、进出口情况分析
据北京海关统计,2019年前10个月,北京地区(含中央在京单位)进出口2.33万亿元人民币(全国排名第5位),同比增长4.1%,高于全国进出口增幅1.7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92万亿元,同比增长4.5%;出口4 087.4亿元,同比增长2.1%。从主要企业类型看,2019年前10个月,国有企业进出口1.74万亿元,同比增长4.7%,占地区进出口总值的74.7%。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 088.5亿元,同比增长1.8%,占17.5%;民营企业进出口1 741.8亿元,同比增长10.8%,占7.5%(见图16)。从主要贸易方式看,2019年前10个月,北京地区一般贸易进出口1.99万亿元,增长3.2%,占85.1%;加工贸易进出口1 326亿元,增长4.0%,占5.7%;保税监管场所进出境货物方式进出口1 134.3亿元,增长14.9%,占4.9%。从主要贸易伙伴看,2019年前10个月,北京地区与欧盟(28国)双边贸易规模达3 130亿元,增长13.8%,占同期北京地区外贸总值的13.4%;与东盟进出口2 180.5亿元,增长3.4%,占9.3%;与澳大利亚进出口1 711亿元,增长42.4%,占7.3%。此外,美国为北京地区第五大贸易伙伴,累计实现进出口1 555.7亿元,下降了22.1%。从主要进口商品来看,2019年前10个月,北京地区进口机电产品3 628.4亿元,下降5.7%;高新技术产品1 519.6亿元,下降1.2%。具体来看,其中进口原油8 120.8亿元,增长0.7%;天然气1 472亿元,增长20.7%;农产品1 248.7亿元,增长37.2%;铁矿砂900.5亿元,增长66.0%;汽车1 286亿元,下降5.5%。从主要出口商品来看,2019年前10个月,北京地区出口机电产品1 715.7亿元,下降2.2%;高新技术产品852亿元,增长5.9%。具体来看,其中出口成品油1 594.2亿元,增长9.8%;手机336.7亿元,增长39.7%;集成电路100亿元,增长5.3%;钢材135.3亿元,下降15.2%;纺织服装100.3亿元,下降10.2%。
图16 2019年1—10月北京市进出口总额变动情况
与近三年的数据比较来看,1—10月北京地区进出口增速减缓,仅为2018年的1/6。分国别来看,受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1—10月,北京地区与美国的双边贸易规模出现下降趋势,同比下降22.1%;与东盟的进出口规模增速也有所下降,仅为3.4%,不及2018年的1/10。分产品类别来看,进口方面,如图17所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额首次出现负增长,原油的进口额增速也大幅下降,仅为0.7%,而2018年原油的进口同比增速为43.5%,汽车的进口增速持续下行,同比下降了5.5个百分点;出口方面,如图18所示,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增速放缓,机电产品出现负增长,成品油的出口额增速也大幅降低,仅为9.8%,而2018年成品油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了75.8%,钢材和纺织服装的出口额也出现了负增长,分别为-15.2%和-10.2%,手机出口一直呈正增长态势,但增幅也有所减缓。总体来看,1—10月,受贸易纷争的影响,北京地区进出口情况不容乐观。
图17 2019年1—10月北京市主要商品进口变动
图18 2019年1—10月北京市主要商品出口变动
从全国来看,2019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63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2.4%。其中,出口13.99万亿元,增长了4.9%;进口11.64万亿元,下降了0.4%;贸易顺差2.35万亿元,扩大了42.3%。一般贸易增长且比重提升,前10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5.19万亿元,增长了4.8%,比上年同期提升了1.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6.5万亿元,下降了4.9%,下滑了1.9个百分点。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2.96万亿元,增长了6.8%。在此过程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所占比重提升。前10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0.87万亿元,增长了10.3%,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4%,比上年同期提升了3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0.32万亿元,下降了3.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0.3%。此外,国有企业进出口4.34万亿元,下降了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6.9%。
与全国相比,北京市在企业类型以及产品结构上都大不相同,因此其进出口增速与全国有较大差别。具体来看,全国的国有企业在1—10月的进出口呈负增长态势,同比下降1%,而北京市国有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4.7%,增速缓慢但仍为正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北京市拥有全国大部分优质国企及央企,极大地带动了北京市国有企业贸易的增长。同时,北京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也呈增长趋势,同比增长了1.8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全国则下降了3.4个百分点。前10个月,全国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保持增长,但北京市呈下降趋势,为负增长。在北京地区的出口中,手机出口增速最大,达到了39.7个百分点,科技产品的增长带动了北京地区贸易出口的整体增长。在进口方面,前10个月,全国原油、煤、天然气等商品进口量增加,铁矿砂、大豆进口量减少,大宗商品进口均价涨跌互现,而北京市在原油进口上只有小幅增长,增速仅为0.7%,铁矿砂进口增速远超全国,达到了66个百分点,而全国铁矿砂进口为负增长,同比下降1.6%。
六、财政收支情况分析
2019年1—10月,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 181.7亿元,增长0.3%,增幅与1—9月持平,延续了收入正增长态势,完成了预算的86.1%。从主要税种完成情况看,个人所得税连续四个月降幅收窄,完成了454.4亿元,下降了29.4%,较1—9月降幅收窄了1.3个百分点,主要是在个税累计预扣制度下,缴税金额随个人累计收入提高而有所增加。增值税延续下降态势,完成了1 601.6亿元,增长了4.2%,较1—9月增幅下降了2.8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增值税降率政策减收、部分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影响。企业所得税保持负增长,完成1 133.4亿元,下降了6.5%,与1—9月基本持平。2019年1—10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 883.0亿元,下降了1.1%,完成了预算的81.4%。从主要支出科目看,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97.7亿元,增长了12.3%;科学技术支出394.3亿元,增长了4.4%;教育支出817.5亿元,增长了3.3%;卫生健康支出406.6亿元,增长了4.5%;城乡社区支出982.8亿元,增长了0.1%。
综合近三年的情况来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速逐年降低。其中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同比分别下降了29.4%和6.5%。近三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均为正增长,2019年1—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下降了1.1%,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增长相对较大,达到了12.3%;城乡社区支出的波动较大,2017年出现了负增长,随后的2018年又实现了正增长,增幅达到20.51%,2019年1—10月,其增幅又大幅降低,只增长了0.1个百分点;教育、科学技术,以及卫生健康的支出增幅虽然有所降低,但依然为正增长的态势,分别为3.3%、4.4%和4.5%。
2019年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7 704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 662亿元,同比增长4.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87 042亿元,同比增长3.3%。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为141 514亿元,同比增长0.4%,累计增幅比1—9月提高了0.8个百分点;非税收入26 190亿元,同比增长27.1%。当月税收收入增幅回升,主要是因为上年四季度考虑出台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为及早支持企业纾困解难,税务部门依法办理了部分税款延期缴纳,导致上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扣除此因素后,当月税收收入下降4%左右,延续了5月份以来持续负增长的态势。从主要税种完成情况来看,1—10月,增值税税额为54 346亿元,同比增长3.2%;消费税税额为12 120亿元,同比增长18.7%;企业所得税税额为36 350亿元,同比增长5.6%;个人所得税税额为8 776亿元,同比下降28.6%。2019年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0 587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 577亿元,同比增长9.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163 010亿元,同比增长8.7%。从主要支出科目看,1—10月,教育支出27 687亿元,同比增长9.2%;科学技术支出6 386亿元,同比增长10.9%;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 859亿元,同比增长4.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 070亿元,同比增长8.7%;卫生健康支出14 324亿元,同比增长9.9%;节能环保支出5 057亿元,同比增长15.2%;城乡社区支出21 436亿元,同比增长11.3%;农林水支出16 167亿元,同比增长6.9%;交通运输支出9 628亿元,同比增长7.9%;债务付息支出7 129亿元,同比增长13.2%。
对比来看,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北京市增幅显著低于全国,仅增长了0.3个百分点;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方面,北京市教育和科学技术支出的增幅显著低于全国,但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支出增长比全国高出3.6个百分点。
七、特色产业分析
(一)乡村旅游业
2019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90.7亿元,同比下降1.1%。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分别同比增长-10.3%、30.2%、29.7%;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拉动下林业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实现产值73.8亿元,同比增长48.6%。
乡村旅游经营“降速不降质”。一至三季度,北京市有观光园943个,同比下降16.2%;接待游客1 134.4万人次(见图19),同比下降16.5%;实现总收入17亿元,同比下降12.5%。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大背景下,观光园注重提质升级,创新发展模式,平均每个观光园实现收入179.8万元,同比增长4.4%。游客人均消费149.5元,同比增长4.8%。民俗旅游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业态,在2019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1 467万人次,同比下降6.7%;实现总收入10.9亿元,同比增长2.3%。同样,在环境治理和拆违工作的整体要求下,乡村旅游经营进一步规范,人均消费74.3元,同比增长7.7%。
图19 2016年至2019年三季度北京市休闲观光农业收入及接待人次
研究表明,北京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产品特色浅,地域文化特色不够凸显;第二,产业碎片化,协同效应不明显;第三,季节差异大,北京四季分明既是优势也是问题,旅游产品需到位;第四,土地政策不灵活,发展格局小;第五,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未理清农民、开发商、游客和政府利益应如何协调。
(二)文化产业
文化中心建设是北京实现“四个中心”首都战略定位的重要部分,也是北京的传统优势产业。
文化产业规模增长态势良好。截至2019年10月底,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8]收入合计9 912.3亿元,同比增长7.9%。尽管从总收入来看,北京的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增速,但对产业结构进行剖析,可发现其中存在结构性偏差:文化核心领域收入达8 819.1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新闻信息服务(26.3%)以远高于平均值的速度增长,增速排在第二、三的分别是内容创作生产(5.7%)和文化传播渠道(5.0%),而文化投资运营[9]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0.8%)。且在文化相关领域,文化装备生产出现了大幅下跌(-30.0%)。事实上,由于北京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优势,相比北京欲实现的其他三个“中心”,文化产业应当最能支撑北京城市经济发展,发挥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影响力。尽管在现代化产业中,信息服务对文化产业的传播有重要影响,但是与文化本身直接相关的内容性创作(节目制作、创作表演、内容出版、工艺美术品制造等)生产不足,将影响到文化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和文化自信。
文化产业吸纳就业小幅下降。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出现小幅下降,平均就业人数59.6万人,同比增长-3.2%。近几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都出现了负增长(2018年同比增长-1.3%,2017年同比增长-0.4%[10]),反映出整个文化产业增长规模有限。
图20 2018年8月—2019年10月北京市文化产业收入
八、简要结论
总体看来,2019年(季度数据为一至三季度;月度数据为最新公开可获取数据)北京市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跑赢了全国平均水平,减量发展成效显现,高质量发展进展顺利。下一阶段,要继续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北京的功能定位为基本出发点,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四个中心”建设为工作重点,提振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北京市服务业(三产)产值已占GDP的80%以上,因此北京的发展基本在全国很难找到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必须探索创新,突出北京定位的“四个中心”。
在边际意义上,“四个中心”的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是最能够有效促进GDP增长的因素,因此,北京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以这两个中心为抓手,尤其是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相对平衡发展也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同时,2019年1—10月研发费用合计增长率较2018年有所下降值得关注,创新的基础是研发。
对于投资的下滑,尤其是外商投资大幅度下滑(3月份以来的情况),需要研究其背后的原因,尤其要重视营商环境的提升。
服务性消费成为拉动北京消费层级的新引擎,是带动北京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需要继续保持这个消费优势。
科技产品的增长是带动北京地区贸易出口整体增长的关键因素。财政中科学技术支出和教育支出应该有凸显的位置。
乡村旅游业需要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提升质量。
注释:
[1]国家能源局截至2019年12月15日只公布了全国2019年1—10月全社会用电量。
[2]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口径为2019年1—9月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率(%)。
[3]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率分别为58.9%、-18.3%和-8.8%。
[4]2018年,北京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四大类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3.9%、7.8%、19%和10.4%,均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5]据英国智库Z/Yen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北京的金融科技指数排名居全球第一。
[6]数据来源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官网(http://zgcgw.beijing.gov.cn/zgc/yw/gzdt/200480/index.html)。
[7]资料来源于中新社(http://zgcgw.beijing.gov.cn/zgc/yw/gzdt/200480/index.html)。
[8]年末从业人员在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单位。
[9]包括二级目录:投资与资产管理、运营管理。
[10]相应年份1—10月从业人员平均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