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的能力
一、能力要素的内容
所谓“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研究人力资源,根本目的是运用“人”的这种能力。从现实应用的形态看,能力要素包括体力、智力、知识、技能四部分。体力、智力、知识、技能四者的不同组合,形成人力资源多样化的丰富内容。人力资源拥有的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使其具有推动物质资源的各种具体能力。
(一)体力要素
体力是人的身体素质,从一般意义上说,体力包括力量、耐力(持久力)、速度、灵敏度、柔韧度等人体运动生理指标;从劳动的角度来看,还应当包括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劳动负荷能力和消除疲劳的能力。体力在人力资源总体能力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所谓基础,有两层意义:其一,它是人们劳动、人体做功时能量消耗的物质提供者,也是能量补充的承担者;其二,它是人体获得智力、知识、技能和在劳动中发挥智力、运用知识技能的基础。一般来说,没有比较健康的身体,难以从事正常的社会劳动,也难以继续提高智力、知识、技能水平。
(二)智力要素
1.智力的含义
智力是一个既非常重要又相当复杂的范畴。世界上关于智力的定义多达数百种。从总体上看,智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人的聪明程度。对于智力的内容和本质,人们有着不同的说法。根据现代脑生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可以分为四个功能区:感觉区、记忆区、判断区、想象区。心理学家在分析智力结构时,一般都承认它包括感知力(特别是其中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这四个方面。有的学者把思维力分为判断力、思考力,或者称为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的学者还在这四种“力”之外再加上实践能力;等等。上述四种“力”具有科学实证的基础,而且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这四种“力”在人们头脑中的不同搭配、不同组合,就是智力的结构。
人的智力有高有低,反映了人力资源能力的不同。对于智力水平的衡量,采用心理学智力测验结果的“智商”(IQ)指标。一般来说,人的智商水平呈现正态分布状态,100分为标准平均状态,在90分~109分之间属于正常智力,分数越高,智力水平就越高。
2.智力要素分析
在智力的四要素中,感知力起着智力活动前提的作用,或者说,是智力的初始环节。外界事物是通过人的感官进入大脑的。如果一个人的感知力差,不能从外界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他就不能正确地进行思维。记忆力在智力活动中如同电子计算机的存储器,它对从外界感知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别存入大脑细胞之中。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归纳、概括、抽象、类比、具体化(形象化)、判断、演绎推理等。显然,在智力结构中思维力最为重要,人们通常说的“聪明”,主要就是指思维能力强。想象力则如同智力活动的“翅膀”,它包括根据原有事物的模式想象出具体事物的再造想象和在人的头脑中构成新事物模式的创造想象。
我国著名人才学和人事管理学家王通讯把智力总体分为智力1和智力2。其中智力1即通常说的智力,亦即基本智力;智力2则是社会智力,包括规划能力、沟通能力等属于智力在社会领域应用的内容。被人们称为“情商”的情感智力也属于社会智力的范畴。
美国学者加德纳从广义智力的角度,提出了“多元智力”的概念,详见下文。
3.特殊能力
所谓特殊能力,指的是人们从事某种特定的活动所需要的专门能力。例如画家的辨色能力、外科医生做手术的手腕、手指的灵巧能力。国际权威性工具书《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把特殊能力分为言语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形态知觉能力、文书事务能力、动作协调能力、手指灵活性、手的灵巧性、眼-手-足配合能力、辨色能力。
(三)知识要素
1.知识的定义
知识,是指人们头脑中所记忆的经验和理论,或者说是头脑中储存的信息。知识分为“一般经验”和“理论”两种。当知识带有逻辑性、体系性和科学性时,就称为理论或者学说;一般经验则是形成理论知识之前的东西,其特征是零碎的、片段的,其正确度也往往较差。
2.知识的内容
从人力资源所具备的能力及其应用的角度看,知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一般知识或者普通知识。它反映了人力资源个体的一般文化水平。
(2)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一般知识的整体层次,基本上由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等级决定,这往往构成人力资源个体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3)工作知识。包括职业技能操作水平、工作经验知识、职业阅历等。
3.知识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知识”有着高度的崇尚。1990年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自此,“知识”更加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知识员工、知识型组织、知识经济……诸多新概念的产生,使得“知识”一词也有了新的含义,代表着广泛的内容。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全面到来将极大地改造和重塑组织、产业和社会,同时,也必然极大地改造和重塑人力资源。
(四)技能要素
技能,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技术、技巧,是指人们从事活动的某种动作能力,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活动所形成的顺序化的、自动化的、完善化的动作系列。人的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经过这种反复练习以后,不协调的、错误的动作就大大减少,以至于完全消除。技能形成的标志是动作的准确性,它包括动作的方向、距离、速度、力量的准确。
技能在劳动能力中极为重要,它可以分为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两大类。特殊技能即职业技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就是各种职业劳动技能的出类拔萃者。
二、能力要素的结构
人的各种能力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人力资源的不同能力要素结构。人力资源能力要素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人力资源能力要素结构
进一步来说,人的能力要素可以从四大方面细化到十几个因素,而且还可以根据职业的不同进行更细的划分。
就能力要素总体而言,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其一是冰山理论;其二是核心能力。冰山理论是指人的能力被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能力尚处于潜在状态。核心能力是指要把握的关键性的、最重要的能力。
三、多元智力与三元论
鉴于人们对智力学说的高度关注和实践的需要,近年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是对智力持“多元”的看法。
多元智力学说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来的,他认为传统智力测验的内容偏重对知识的测量,因此窄化甚至曲解了人类的智力,从而无法真正通过智力测验的结果对人类智力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他认为,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要的能力。
加德纳所指的多元智力包含以下八种能力: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自知能力、自然能力。这样就较全面地概括了与人的各方面生活相关的能力。尽管其中的一些能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力”,而更多地代表了“能力”,但这种多元、综合的智力标准,显示出有关智力的理论和实践的变化趋势。
1985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智力三元论,他认为,智力是个统合体,由“组合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境因应智力”三个成分组成。[1]
总之,传统的智力概念和智力测量指数(IQ)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智力内涵的全面解读。可以说,多元智力学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兼容传统“智力”和“情商”两个概念的一个范畴,它反映了单纯的智商无法适应和生存于复杂的人群关系中,而情商高的人才能在各种环境下发挥自己的长处,适应社会。
加德纳近年还提出新的认知学说,包括“三智二心”,即“学术专业之智、综合统筹之智、开拓创新之智、尊重包容之心、责任道德之心”五项内容,[2]其智力或智能不仅有了新的内容,而且强调其应用层面。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13-314.
[2][美]霍华德·加德纳.奔向未来的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