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追求财富,人之常情。过去几十年来,“赚钱”成了中国人最共通和突出的价值观,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历史上少有的富裕时代:无论从财富的绝对数量,还是受众的广泛性上都是如此。但是,今天也是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普遍焦虑成为社会特质的时代。这种焦虑从何而来?在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今天,这个本应“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时代,为什么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焦虑反而有增无减?
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说,身心的安定需要适度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的牢固也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过去几十年里,人人都在忙于挣钱,好像积累物质财富就等同于挣越来越多的钞票。而钞票和钱是一回事吗?我们无暇停下来思考,就物质层面而言,什么才是留得住的财富?记得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的理想就是当个“万元户”;而今天,中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月收入5 000元,万元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月工资水平。80年代,中国又出现了百万富翁,在当时的中国,拥有百万元可以过上顶级富豪的生活,但今天,连在北京五环内买套房子都遥不可及。现在在中国要想当个富翁,得以亿为单位计算身家。
在西方世界,百万富翁(millionaire)这个词是在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中出现的,那是1720年。第一个身价估值上亿的,是约翰·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1839—1937),这已经是20世纪初的事,中间历经近200年。同样的数量级变化,在中国仅用了30多年。从衡量富翁财富的货币单位变化:万、百万到亿,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人财富的大幅度增加,也看到了货币价值的大幅度缩水。毫不奇怪,这一切犹如电影快进,加剧了大家对金钱所代表的物质财富的焦虑。这种焦虑无疑又进一步刺激了人们逐利的需求,极端的逐利压力转而又加剧了人们的焦虑。
如果我们换个方式:考虑一下如何才能将挣到手的钞票保值,可能会部分地缓解我们对挣钱的焦虑。财富的积累和财富的保值其实是同等重要的问题。要做到财富的积累和保值,除了我们大家今天都津津乐道的各种投资,我们还是要回到问题的根本,搞清楚与钱相关的方方面面: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成为钱?所有的货币形态都是钱吗?钱的价值来源何处?钱为什么会贬值?它是如何贬值的?当然我们最关心的是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保值。我们从历史上的教训里可以看到多少今天的影子?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面对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本书要讨论的内容。
上面说的是仅就个人和家庭的影响而言的。那么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乃至一个经济体、一个国家而言,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近些年来一个最让人担心的现象就是脱实向虚,企业家突然都热衷搞地产和金融。尽管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来扭转这个情况,但是脱实向虚仍然动力巨大,这背后的动力又来自何方呢?这和货币又有什么关系呢?货币数量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我们的经济结构的?这些年,在快速轮动的产业变化中疲于奔忙和为保住工作而焦虑的人们,无疑也更应该关心经济结构的变化,因为产业分工的变化,产业间的此消彼长,对就业都会产生大面积影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GDP数字可以告诉您的。
所以我希望写一本大家都看得懂的书。毫无疑问,钱、商品和货币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有关经济和金融的新闻见于各路媒体,也可以看出它们在我们今天生活里占据的重要位置。然而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关于钱和货币的各种文字和报道已经让大家眼花缭乱,越来越听不懂。但是,无论您有多少钱,都需要在不同资产配置中取舍;无论您的积蓄是多是少,都有保持它们购买力的问题。今天的时代,如何认识金钱、货币、交换和经济周期,已经成为我们这样一个货币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知识,如果这本书可以引起大家对如何保护自己物质财富价值的思考,我将非常欣慰。
为了便于讨论,理清源流,我们将钱和钱的替代品——主要是货币区分开来,这样便于看清它们不同的本质和功能。其次,我们把这些讨论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历史背景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有效讨论都至关重要,钱和货币也不例外。同时,历史背景也是社会现象演化进程的一个内在部分,将它们割裂开来无法让我们认清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为此,本书将关于钱和货币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都蕴含在产生这些概念的历史时期和事件中阐释,让大家置身其中,在感同身受中加以体会。事实上,这些原理和概念可能是大家天天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却如同脸和名字对不上号。
写作的过程有时觉得相当梦幻,经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知是在陈述历史,还是在描写现实。100年前,美联储在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泡沫时,对加息犹豫不决,没升两次后戛然而止,终酿大祸。为应对1929年大萧条所采取的刺激政策也让美国的萧条延续于180个月之久,最后还是借助二战走出危机。今天,全世界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将印钞进行到底的节奏中,进行了多轮刺激。而最近几年,美联储在启动利率正常化中还没等加几次息,又掉头迈开了降息的步伐,并大踏步进入降息周期,新一轮货币刺激在“经济复苏强劲”的咒语中,俨然已经来临。欧洲和日本还要加大负利率力度,而其他经济体已然在跟进减息。这难道是历史又在重演的节奏?49年前,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同时实行各项增加关税、资本管制等政策;而今天美国特朗普政府将矛头指向对中国进行贸易战。所不同的是,比起特朗普,尼克松可以以一个政治家的姿态和口吻说出同样的话。今天世界各地到处出现的社会运动,也都可以在泡沫破裂后的法国大革命中找到身影。
虽然这本书专门谈论中国的部分不多,但是中国今天的很多现象都可以在欧洲和美国的发展历史中找到影子。这也是这本书希望以史为鉴而达到的一个目的吧。这个思考的重要性还在于,欧洲和美国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才达到今天的状况;而我们改革开放才40余年,就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极速前进,我们今天也遇到了美国同样遇到的问题。所以我们没有很多时间去试错,等我们还没反应过来,事情就已经发生。我们现在经常谈论的脱实向虚,制造业转移,年轻人举债消费,都已经是美国经济的顽疾了。一国纸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也是一把双刃剑,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它会加速制造业空心化,更可怕的是它适用的经济计算给社会和国民带来的心理变化。这一切后果,都与货币问题息息相关。
本书著录采用文献涵盖的时间从17世纪至今,主要采用这些文献的史实部分,让事件本身来展现发展逻辑。注释尽量详细,方便对具体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参考。对翻译著作的使用,由于对某些词汇的界定在本书中更加严格,为了不产生混淆,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引用英文的原本,但是翻译一致的,直接引用中文版的翻译。
本书得以顺利完成,要感谢我院学生孙乾、岳丹枫、张森、孟一博和铁浩,这五位同学不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校对协助工作,还贡献了建设性意见,我总是从与他们的讨论中受到启发。同时提供研究协助的还有戎天珅女士。书中引用的古文和对一些字、词的考证,得到中央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杨逢彬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美国的冯治平博士(Dr.Mark Fung)帮助在海外购得了重要且部分已经停止出版的文献。从事金融交易的业内人士张志坚、闫钊、陈威、魏思衡、申铉尚(Mr.Stephen Shin)、陈涛和毛剑阅读了初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外交学院阚四进博士对我引用的法文及文献给予了翻译上的帮助。王斌红女士对文中有关会计方面的讨论给予了指导。本书的最后部分在暑假期间完成于墨尔本,住在朋友陈汉良和傅美云夫妇家中,受到了家人般的照顾和鼓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今天能够呈现于大家面前,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曹沁颖女士,她的动议和鼓励,使我坚信面向更广大的读者来探讨关于钱和货币的来龙去脉,在今天这个时点,非常有意义。感谢责任编辑夏贵根先生和苏雪莹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加工所做的大量细致的工作。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我的母亲。她对我的鼓励和照顾无微不至,她抓住问题本质的思想方法和行动力更是我要贯穿一生的功课。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希望把我对金钱的观念与读者分享,而且更关心大家看后会不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或是对什么样的物质金钱配置可以给身心带来一些安定的力量有了自己的结论……
亲爱的读者,祝您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