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从内部崩塌的堡垒
李斯与秦朝
李斯,楚国上蔡人,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信徒,与战国末期著名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是同学。李斯早年间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独自到秦国谋求发展,很幸运地受到当时秦国相国吕不韦的赏识,得以游说当时还是秦王的嬴政对其他六国的君臣行离间计,为秦统一六国出力颇多。随后李斯逐渐升迁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成为秦始皇嬴政的左膀右臂。
秦统一六国几年之后,李斯由廷尉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李斯的政治才能卓越,秦帝国统一后的各种改革大多出自李斯之手。他的儿子娶的都是公主,他的女儿嫁的都是皇子,李斯与皇家联系之紧密可见一斑。
但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这样一个权倾朝野的名臣,也有致命的弱点。李斯的弱点是过于贪恋权力,甚至可以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牺牲其他一切东西。不幸的是,他的这个弱点被一个人抓住和利用,从而改变了秦帝国的命运。
抓住李斯这个弱点的人叫赵高,是嬴政的亲信、小皇子胡亥的老师。说到赵高,这个人我们还要多提两句,赵高是宦官出身,但当时的宦官并不等于太监,朝廷规定宦官必须是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实际上,赵高不是太监,他有女儿,女婿阎乐后来做了咸阳令。赵高本人出身于社会底层,生得孔武有力(长期的工作是中车府令,就是给始皇帝赶马车的),精通法律,因此被任命为胡亥的老师。他办事精明强干,而且写得一笔好字(他参与创造了小篆),最重要的是他深得嬴政的信任。
有一次赵高犯了罪,主管此案的大臣蒙毅要按律将赵高处死,嬴政却出于自己对赵高的喜爱和信任要求网开一面,特赦了他。当时的嬴政万万想不到,正是自己这次特赦断送了帝国的将来。
我们知道,嬴政自称始皇帝,他自然是希望这个帝国能够二世、三世、万万世地传下去。万万世当然不可能,但如果秦二世的名字是扶苏,而不是胡亥,那么秦统一六国后的急政持续实施、陈胜和吴广起义等在当时都是有可能避免的。秦帝国也可能像之后大多数统一的帝国一样寿终正寝,而不是猝死。
嬴政晚年的时候,让谁做帝国的接班人是他难以解决的问题。嬴政有十八个儿子,皇长子扶苏宽厚仁爱,很得臣民们的爱戴,是帝国最合适的接班人。小皇子胡亥乖巧,讨人喜欢,最得嬴政宠爱。这两人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谁能管理好这个庞大的帝国?嬴政最信任的人当然是他自己,所以长期以来,他一直沉迷于寻求长生的幻想难以自拔。可一旦自己求不死仙药的计划失败,究竟让谁来接替自己统治这个庞大帝国,嬴政始终难以决断。
在大臣们中,最得人心的无疑是公子扶苏。但由于扶苏屡次直言上谏,反对嬴政做出的决定,表达自己对朝廷施政的不同看法,尤其是他在坑杀方士儒生一事上与嬴政持相反的立场,终于触怒了嬴政。嬴政在盛怒之下把扶苏赶出咸阳,发配到遥远的上郡(今陕西榆林市内)。
嬴政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盛怒之后很快进行了冷静的思考,旋即又让扶苏在上郡代其监军。他实际上是让扶苏掌控了帝国最精锐的长城军团。嬴政又是一个极端独裁的皇帝,军权是绝不会放手的。我们知道,当时帝国五十人以上的军队调动都需要嬴政的同意,嬴政的其他儿子既没有寸尺的封地,也没有实际的权力。现在他能让扶苏监军上郡,使扶苏在诸皇子中有超人一等的军权,这足以体现嬴政对扶苏爱恨交织的情感及对接班人人选举棋不定的态度。
不可否认,嬴政是一位伟大的君王。在位的三十多年间,他战胜了自己的母亲赵姬,权臣吕不韦、嫪毐;吞并了土地、人口都十倍于己的东方六国;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匈奴,征服了瘴疠横行的岭南;战胜了荆轲的匕首、张良的铁锤、高渐离灌了铅的乐器和兰池的盗贼,可以说已经做到了人力所能为的极致。即便是这样一个人,也无法战胜大自然的规律。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十月,嬴政开始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出巡。这次出巡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带上了小儿子胡亥,并有意对胡亥的执政能力进行最后的观察考核。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仍然在巡游途中的始皇帝嬴政突发脑出血一类的急病,在沙丘宫一命呜呼。嬴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对继承人的人选做出了取舍,他只给皇长子扶苏立下了遗嘱。我们无从得知遗嘱的具体内容,只知道一句意向性的话:“与丧会咸阳而葬。”
虽然嬴政没有指明让谁即位,但他对扶苏能给出这样一句话,意思已经很明确:“你回来处理我的后事,顺便当皇帝吧。”这也是嬴政临死之前对胡亥为期十个月的考核所做出的不合格判定。
如果当时这封遗嘱能顺利地送到扶苏手上,之后的历史也许就是另一个样子,可这份已经盖了玺印的遗嘱被当时身为中车府令兼行玺府令的赵高私自扣留了下来。随后赵高抓住李斯贪恋权力、害怕失去丞相宝座的致命弱点,在李斯的配合下导演了一出矫诏立胡亥、杀扶苏的剧目,史称“沙丘之谋”。
沙丘之谋后,李斯继续在朝廷中担任最重要的丞相一职,但此时的帝国统治者胡亥只听信赵高一人的话,他自己居于宫中不见群臣,只与赵高商量政事。皇帝的政令也只由赵高代为宣布,帝国的管理权实际已经被赵高一步步地窃取了。虽然李斯的权力在一步步地被架空,但他仍恪尽职守。陈胜、吴广起义后,李斯给予在前线作战的章邯最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持,使得章邯指挥的秦军能够一而再地反败为胜。
常言道: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赵高惦记李斯的丞相位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在赵高的怂恿下,胡亥以农民起义屡禁不止的事情对李斯进行问责。虽然这事归根结底责任并不在李斯,但他害怕失去自己的高官厚禄,最终他放弃了自己的立场、人格和尊严,对胡亥更是加倍地阿谀奉承,不顾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事实,开始极力粉饰太平和满足胡亥对奢靡生活的需求。于是,一时间,朝廷中收税高的是明吏,杀人多的是忠臣,举朝上下都在给二世皇帝胡亥营造一番虚幻的太平盛世。
即便李斯如此阿谀和讨好,在一旁虎视眈眈多时的赵高也没有因此放弃对丞相位子的觊觎,他要给李斯贴上谋反篡权的标签,将他从丞相的位子上踢下来。然而,李斯也不是说干掉就能干掉的。再三思量之后,赵高决定先拿李斯的长子李由开刀。赵高找人诬告李由讨贼不力,而且与叛贼私下有书信往来。对这种没有根据的诬告,脑子不好使的胡亥当然信以为真,就下令让赵高全权处理查办李由的事情。
提前收到消息的李斯护子心切,马上上疏反揭赵高的罪责,历数赵高的多项大罪,请求杀赵高以谢天下。怎奈弱智皇帝胡亥已经视赵高为父,对他来说,胡亥即赵高,赵高即胡亥,说赵高有罪岂不是说他胡亥也有罪?于是,胡亥私自将李斯的上疏拿给赵高看。赵高看了以后,假装叹息地说:“现在丞相所忌惮的只有我赵高一人,如果我死了,丞相恐怕就要做当年田常做的事情了。”
胡亥虽然脑子不好使,但读过不少书,知道当年齐国相国田常专政,后来田常的孙子田和篡位做了齐王的故事。于是,胡亥勃然大怒:“立即缉拿丞相李斯,交由郎中令赵高审理。”
位极丞相的李斯大概没想到自己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就被赵高击败了。落在赵高手上自然是不好过,一千多板子打下去,李斯只能屈打成招(当时李斯已经七十多岁,可见其身体硬朗),但他还不想死,他认为自己没有罪且有功于朝廷,又对自己的文笔、口才十分自信,坚信一旦自己得到向胡亥申诉的机会,一定能让胡亥幡然悔悟,让自己官复原职。为此,李斯在狱中强忍着身体上的剧痛,用浸着自己血泪的笔给胡亥上疏,历数自己几十年来对国家的功劳,试图以此来为自己辩驳。但李斯大概没想过,自己的这封上疏写得再好也不能越过赵高送到胡亥面前。赵高怎么会让已经成为囚犯的他翻身?
结果,李斯的上疏刚写完就落到了赵高的手里。诬陷和折磨人,赵高太在行了,他不仅要诛人,还要诛心。他拿着李斯的上疏当着李斯的面丢到地上,轻蔑地笑道:“囚犯哪有什么资格上疏朝廷!”
为了置李斯于死地,赵高又派自己的手下伪装成皇帝派来的御史、谒者[1]轮番审讯李斯。一旦李斯以实情相对,他们便辱骂、毒打李斯,直到下一个人来审讯李斯,李斯不再为自己辩解为止。等到胡亥派出御史去审讯李斯时,李斯以为和以前来的人一样,于是他只能表示认罪,不再发一言。结果御史回复胡亥李斯已经认罪的时候,胡亥拍着胸口,心有余悸地表示:“正如老师说的,丞相果然有罪,朕差点儿就被他蒙蔽了!”
两年来,李斯为了保全自己的高官厚禄,放弃了立场、尊严、人格,甚至放弃了做人最起码的良心,不顾历史对自己的评价。即便这样,最后他依然失去了一切。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一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秦帝国丞相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并夷三族。
在此之前,李斯的大儿子李由因为想立功救父,主动出击,已经被项羽和刘邦斩杀于雍丘。这个时候,与李斯一起被行刑的还有他的二儿子。临刑前,他握着自己二儿子的手,涕泪横流地说道:“儿啊,我想和你牵着家里的那只大黄狗,出我们老家上蔡县的东门去打打猎,还可以吗?”
此刻的李斯终于醒悟,什么高官厚禄,什么富贵荣华,都只是过眼云烟而已,可惜他再也没有机会去改变什么了。李斯一死,朝廷的大权便完全落入赵高手里,曾经坚固而强大的秦帝国很快便化为一堆齑粉。
赵高终于坐上了丞相的位子。在大厦将倾之际,他对如何力挽狂澜复兴帝国没有任何兴趣,只关心如何排除异己,做这个已经破败不堪的秦帝国的实权皇帝。在朝廷内部,赵高为了确保人人都俯首听命于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演了一幕流传千古的闹剧:他命人牵来一头鹿,故意跟胡亥说这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胡亥又不是瞎子,是鹿还是马,他当然分得出来——头上长着角嘛!于是胡亥哈哈大笑:“丞相糊涂了,这明明是鹿,怎么说是马?”
赵高正色道:“陛下,这确实是一匹马,不然陛下可以问下诸位大臣。”
站在朝堂上的大臣们大多见识过赵高的手段,都纷纷附和说那是马,少数几个大臣默不作声,也有个别正直的大臣说那是鹿。没过几天,不说话的和说那是鹿的大臣就被赵高以各种理由杀掉了,这下朝廷再没有人敢反对赵高了。
这件事让胡亥受惊不小,等回到寝宫里,他越想越觉得自己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一匹马看成了鹿,是不是脑子出了什么毛病。一通胡思乱想之下,他又做了几个噩梦,很快就得了神经衰弱一类的病症,最后听了宫里巫师的话,干脆躲到望夷宫里休养去了。
胡亥躲进了望夷宫,朝廷上的事就全权交给了赵高。赵高得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这样一来,秦朝偌大的天下除了皇帝还姓嬴,其他都不姓嬴了。
赵高掌管了朝政后,假借胡亥之手多次斥责章邯进军不利,对章邯的求援置之不理,直接导致了秦楚两军对峙将近半年之后,章邯在“有功亦诛,无功亦诛”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率领二十万秦军向楚军缴械投降。随着章邯的军队放下武器,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无可挽回地走到了末路。
项羽在巨鹿打败了王离的长城军团,在漳水牵制住了章邯的二十万秦军,是整个反秦斗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秦楚两军接近半年的僵持却让另一个人渔翁得利。
帝国的终结
没错,这个人就是刘邦。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项羽军中有刘邦的卧底和眼线,或者说项羽军中有人与刘邦“暗通款曲”。这个人不断给刘邦传递一些有关项羽军队的最新信息,使得刘邦对项羽军队的最新动向至少有个大概的了解,相反,项羽对刘邦的行动则基本上全然不知。
刘邦的军事实力远不如项羽,在进军关中的过程中,刘邦要想取得先机,项羽与章邯两军的僵持应该是他最愿意看到的局面。一旦这个局面被打破,不管谁胜谁负,对想要入主关中的刘邦都极为不利。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当章邯准备向项羽投降的时候,刘邦正在从宛城向武关进军的路上。虽然刘邦队伍一路上的军事行动都颇为顺利,只是在武关前受到秦军的阻挠,但刘邦仍然怕项羽会抢在他的前面攻入关中。于是,情急之下,他偷偷地向秦政府派出了一名使者。
这名使者叫甯昌,是魏国人。乔装打扮过了武关后,甯昌日夜兼程地赶往咸阳,他此行的目的是面见赵高,传达刘邦想劝降他的意愿。甯昌虽然进了咸阳,但当时赵高因为“关东群贼作乱”的事情受到胡亥的斥责,躲在家里不见任何人。甯昌在咸阳一连等了多日,最终也没有机会和赵高见面。
这时候,刘邦的军队受阻于武关坚固的城防,迟迟不能前进分毫。一连多日收不到使者的回音,心急的刘邦随即展开“B计划”:派遣手下两位得力的说客郦食其和陆贾去说降武关的守将。正好这个时候赵高也派出使者和刘邦接触,提出了由他与刘邦两人“分王关中”的建议。虽然赵高没有见到甯昌,但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阻止反秦武装的前进。与其坐等别人杀上门来灭了自己,还不如主动媾和,说不定还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虽然有了使者的通信,但刘邦知道此时章邯已经投降,项羽的大军势不可当,随时可能在他之前入关。刘邦心急如焚,等不得使者们三番五次地往来沟通,又担心这是赵高的缓兵之计。即便武关的守将原则上已经同意投降,但刘邦不愿意再拖延时间,命令军队趁秦军守备松懈时发动突然袭击攻破了武关。我们知道关中地区是八百里秦川,一望无际,基本无险可守。刘邦攻破了武关,咸阳差不多就相当于直接暴露在他的眼前。
占领武关后,刘邦挥兵疾驰,一路上严令军队不得骚扰百姓——实际上,急于攻入咸阳的刘邦可能也来不及骚扰百姓。随后,刘邦又在蓝田(今陕西蓝田县)的南边和北边两次击溃了秦军最后的抵抗。终于,刘邦第一个到达了咸阳城外的霸上。出乎当时众人意料的是,在霸上迎接刘邦的是坐在白车上、脖子上系着白布(表示要自杀)的秦王子婴,他向刘邦纳玺投降。
也许有人问,赵高、胡亥去哪儿了呢?子婴又是何许人也?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两个人都死了。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章邯率军投降项羽后,帝国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断了,秦朝的大势已经彻底无法挽回。赵高由于担心得知实情的胡亥会杀了自己,于是抢先发难,命令自己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带兵去杀死当时正躲在望夷宫里的胡亥。
得到命令的阎乐以宫里有贼为由,带着一千多如狼似虎的手下冲进望夷宫里,不分青红皂白见人就杀,吓得宫里的大臣、宦官和侍女们纷纷逃命,只有一个还算忠心的侍从仍然留在胡亥身边不敢离去。胡亥这个时候才明白谁是披着人皮的狼。他责怪侍从为什么不早跟他揭发赵高的狼子野心,侍从委屈地说道:“我就是没说才活到今天,要是说了,不早就死了吗?”
死到临头的胡亥没有一点儿君王的气概,最大的愿望竟然是见赵高一面。但赵高怎么会见他?最大的愿望没能实现,胡亥天真地想退而求其次,皇帝做不了,那就做一个诸侯,不行的话就做一个万户侯,实在不行就做个平民百姓。
估计这个时候阎乐也服了胡亥的傻劲儿,他用一种看白痴的怪异目光看着眼前这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心里嘀咕:事到如今还不了解情况,都不知道他这样的人是怎么活到现在的。于是阎乐也懒得再跟这样的傻子多说废话,随手把剑丢在地上,催促胡亥自行了断,不让他再丢人现眼。
话说“天子升天,自有其道”,到了这个时候,虽然胡亥不情愿,但也不得不抹脖子自杀了,算是保留了天子的最后一点儿尊严。
这正是:
一朝阎乐统群凶,二世朝廷扫地空。(唐·胡曾《咸阳》)
胡亥死后,赵高自己也想过一把皇帝瘾,但当他将玉玺挂在身上,大摇大摆地坐到皇宫正殿里的龙椅上时,整个大殿一阵地动山摇,将他从椅子上震落下来。迷信的赵高认为这是上天不让他坐皇位,只好讪讪作罢,从残存的皇室成员中选了一个叫子婴的来当皇帝。
这是一个谜一样的男人。
要猜测子婴的身份,关键点在于他有两个能和他一起商量着杀赵高的儿子,也就是说子婴的年纪不会太小,怎么着也得有三十多四十岁的样子。因此,关于子婴的出身,现代人有四种猜测。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子婴是胡亥兄长的儿子。有人甚至指明,子婴是嬴政的大儿子扶苏的儿子。但这种说法不一定站得住脚,因为嬴政驾崩后不久扶苏也被逼自杀。这个时候扶苏顶天儿三十出头——考虑到嬴政当时不过虚岁五十的年纪,这已经很过分了。三十出头的扶苏,他的儿子能有多大?十几岁?十几岁的孩子要在三年之后有一对能与之商量杀人之事的儿子,属实有点儿强人所难。
第二种说法是,子婴是嬴政的弟弟。但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长期在赵国做人质,回国后也不过做了三年秦王,有明确记载的后代除了嬴政外只有一个成蟜,而史书明确记载成蟜在公元前239年叛秦降赵,所以这种说法也靠不住。
第三种说法是,子婴是胡亥的哥哥。这种说法最不靠谱,因为史书中明确记载,胡亥当上皇帝之后,为了确保自己的帝位,把他的兄弟姐妹二十多人全部杀光,而且手段是极其残忍的分尸。如果子婴是胡亥的兄长之一,他凭什么能逃出生天。
如果以上三种说法都不成立,那子婴的身份只存在最后一种可能:他是胡亥的堂兄,也就是成蟜的儿子。因为成蟜只比嬴政小三岁,他如果有后代在秦国,从年纪上是符合的,而且子婴不是嬴政的后代,也更有理由逃脱胡亥的毒手。
作为胡亥的堂兄,子婴在剩余的皇室成员中年纪最长,且素有贤名。子婴虽然答应即位,却并不愿意做赵高的棋子受他操纵,便在与自己的儿子商量后决定先发制人,诛杀赵高。
计议已定,子婴斋戒完后故意装病,迟迟不去祭拜宗庙宣誓登基。平日里趾高气扬做惯了大爷的赵高一看子婴这小子如此不配合,便上门指责,见了子婴也不寒暄,直接劈头盖脸地骂道:“即位延续宗庙的香火是国家最大的事,你怎么可以再三推辞!”
面对赵高的诘难,子婴没有反驳,他先是低声下气地认错,然后缓步接近赵高,突然从衣袖中拔出事先藏好的匕首将赵高刺死,随后立即派人灭了赵高的三族。
赵高死后,由于秦帝国已失去了大半个天下,子婴不敢再自称皇帝,只能改称秦王。虽然他除掉了赵高,但为时已晚,这时在整个朝廷里,无论是谁都没有能力扭转局势。当刘邦在蓝田击败秦军最后的抵抗顺利抵达霸上的时候,这个只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只能向刘邦投降,做了刘邦的俘虏。一个强大的帝国,仅仅经历了十五个年头,就以一种略带讽刺的方式走到了终点。
公元前207年十月,时间进入了汉纪元,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注释
[1]官名,相当于近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