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识课100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作者序 弘扬主线经济学的理念与通识

2020年,朱海就教授、黄春兴教授和我作为主线经济学“三剑客”出版了《经济学通识课》一书,获得了诸多读者的肯定。该书包括我们三人100课时的线上经济学通识课课程。在读者们的鼓励下,我们今年结集出版了《经济学通识课100讲》。这部新作包括我们三位学人的另外100课时的线上经济学通识课课程。

无论是2020年出版的《经济学通识课》,还是这次出版的《经济学通识课100讲》,其中的精选课文均反映了主线经济学的理论和理念。谈到主线经济学,就要特别提到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贝奇教授几年前发表的一部名为《应用主线经济学》的英文著作。根据该书的观点,主线经济学有别于主流经济学,它是一条经济学发展脉络,这条脉络其实是经济学的源头和主线,它的发展囊括了多位学者的思想,从托马斯·阿奎那(甚至包括更早的经济思想家)、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以及其他苏格兰启蒙运动经济思想家、早期的新古典学派(当时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也融入其中),再到后来的一些经济思想家,即六位当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布坎南、科斯、诺思、弗农·史密斯以及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可以纳入主线经济学范畴的经济学家当然不止这些经济思想家,比如哈耶克的恩师、新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行动学的创始人米塞斯必然也在其中。德国弗赖堡学派的代表人物瓦尔特·欧肯也应该纳入其中。欧肯创建的弗赖堡学派经济学也叫秩序经济学,是对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三大经济和社会思想来源之一(其他两大思想来源为社会主义和天主教伦理)。欧肯的理论强调政府应该建立和维持一种竞争秩序,而政府应该在法治的框架内运作。哈耶克在离开芝加哥大学后曾两度执教于德国弗赖堡大学,是欧肯的好友,也是欧肯秩序经济学思想的坚定支持者。

我的德国导师何梦笔教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他是德国弗赖堡学派的第四代传人。最近他在撰写一部体现主线经济学精神的经济学教程专著。他认为应该把这种回归经济学发展主线的经济学(也就是主线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基础课程(用于本科生基础课程),而包括主流经济学(以萨缪尔森提出的“新古典综合”为代表)在内的其他经济学作为进阶课程(包括研究生课程)更为合适。这样安排的好处是避免对经济学教学内容做本末倒置和非此即彼的安排。现在很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只会做计量分析,但是不会针对真实世界经济现象写简单的经济分析文章,对作为经济学发展主动脉的主线经济学理论和思想了解甚少。而且,这些学生在掌握了主流经济学及其相关的一整套数学工具之后,一般就进入自我封闭状态,很多学生就不再去接触,也难以接受主线经济学的理论与思想。由于主流经济学理论存在着一些重大的缺陷和错误,很多学生实际上进入了“中毒”状态而不自知。

在主线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经济学家或者经济思想家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存在着差异。这一点体现在斯密和奥地利学派的经济思想中。比如斯密的经济理论包含了一些客观价值论和平均分析法的内容。斯密在《国富论》中还未把律师、会计、演员、舞蹈家和歌唱家这些服务业人士的服务视为一种价值或财富创造,其理由是“所有他们的工作全都在生产之后立即消逝”。由于作为主线经济学一大核心内容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主观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法,因此主线经济学也把上述这些服务视为当然的价值或财富创造。主观价值论从个体主观价值评价的角度去看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大小,比如,一位斯密时代的歌剧迷愿意支付几英镑去购买一场歌剧演唱会的门票,这实际上表现了他对这场歌剧演唱会的价值评价。

主线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有着严重对立的地方。主线经济学中的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价值论最为彻底,但主流经济学的主观价值论是不彻底的,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主流经济学会加总和比较每个人的效用,然后将其构成全社会的总效用。实际上,不同个体的效用是不可比较和加总的。由于主流经济学认定他们可比较和加总个人效用,并以此构建精致的总效用模型,因此主流经济学容易从这一过程中引申出很多侵犯个人权利的政策建议。欧美国家大搞福利国家政策,很难压缩和控制社会福利开支,负债水平不断升高,货币贬值问题积重难返,个人权利由此容易受到侵犯。这些问题就与主流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的长期负面影响分不开。主流经济学把很多主观评价(主观价值、主观成本和主观收益)客观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数学模型,进行各种客观化的成本收益计算,貌似使得经济学变成了一门“精确的科学”,实际上则是降低了经济学的精确度。

主线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核心范式是截然不同的。主流经济学的内核是完全竞争均衡理论,它还把依据完全竞争均衡理论所推导的静态配置效率视作经济效率标准。完全竞争均衡理论属于一种“套套逻辑”,也就是循环论证。这是因为完全竞争均衡结果实际上隐含于其假设当中。完全竞争均衡理论假设在同等技术条件下,信息是完全的,产品是同质的,存在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个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每个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且资源可以随时从一个使用者转向另一个使用者。这样,完全竞争的均衡结果是每个生产者作为价格接受者,其边际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也等于边际收益,边际利润为零(这里的“边际”指的是新增加或者减少一个单位产品的供给)。在实际生活中,符合这种完全竞争均衡假设的情形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美国的谷物市场也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只能说它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有人认为完全竞争均衡理论是一个极致的理论,可以与物理中的牛顿定律相媲美:完全竞争均衡理论假设了在经济中无摩擦成本,牛顿定律则立基于真空假设。这些人认为,正如牛顿定律适用于万有引力,让真空假设下的引力成为万有引力的基准,假设的完全竞争市场也应该是不同经济形式所应参照的市场结构基准,其相应的静态配置效率也应该成为各类市场结构所应参照的效率标准。但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市场过程和企业家行为的角度看,完全竞争均衡是每位企业家所希望避免的结果。比如手机市场和汽车市场就是如此。这些市场属于差别产品市场,存在多个差别产品,信息也是不完全的;其中除了存在现有产品之外,还会出现新产品。这种“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常见的市场形式,其效率标准不能参照完全竞争均衡所达致的静态配置效率,而应参照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所强调的动态效率,它体现为企业家驱动市场过程中所体现的(动态的)市场供求协调的增加和供求不协调的减少。企业家和竞争作为市场过程属于一个硬币的两面,可以不断推高市场供求的两两匹配程度,也就是市场协调程度。这种推高也是动态的:当新产品出现之后,旧产品的销售可能受到打压;在新的供求格局下,企业家相互竞争,继续驱动市场过程,又开始推高新的一轮市场协调。这里,实现更高程度的市场供求协调属于协调标准,是一种动态的效率标准,而不是完全竞争均衡所指向的静态配置效率。企业家才能和创新在实现更高程度的市场供求协调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真实世界中,市场过程的展开是由企业家推动的,却被主流经济学不公正地、错误地贬为“不完全竞争”。真实世界中的这种市场过程确实并非完全或者完美,但并不比假设条件下的(想象的)完全竞争市场差。这种市场过程的展开呈现出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画面。因此,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拉赫曼称之为“万花筒般的世界”。

按照贝奇教授的观点,主线经济学大致体现了三大核心观念:市场是一个动态过程,制度和文化背景塑造了这一过程,政治作为交换。这三大核心观念大致对应三大学派,即奥地利经济学派(以哈耶克为代表)、新制度学派(以科斯和诺思为代表)和公共选择学派(以布坎南和奥斯特罗姆为代表)。主线经济学坚持认为:只有个人才能行动;激励很重要;给定正确的制度,个人的行动会有利于共同善;产权帮助我们更好地行动;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应当保持理性谦恭。主线经济学认为这些思想可以运用到市场、制度、文化和政治等领域。贝奇主张上述三大学派的经济学思想应该结合起来使用,而不是单独使用。主线经济学也不排斥数学,比如贝奇也肯定数学在经济分析中的贡献。他重视上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史密斯在主线经济学中的作用。史密斯是实验经济学之父,是经济实验和数学分析的高手,同时也是哈耶克的忠实粉丝。

这里,主线经济学不限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属于其核心。这是因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占据着经济学的主位,从而可以充当元经济学的角色。比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主观价值理论及其相关的要素价值归因理论,就完全体现了其元经济学的分量。根据要素价值归因理论,企业家根据其对消费品市场价格的主观预期,评价其所需生产要素的价值大小,并决定是否投入资源购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以组织生产。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主线经济学可以视为由作为元经济学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与其有亲缘关系的其他经济学派构成的一种开放和包容的经济学发展主线。现代主线经济学并不反对,也不应该反对在任何方向上有益的经济学研究尝试与拓展。不过,现代主线经济学反对错误的、不适用的方法论,尤其是主流经济学的完全竞争范式。此外,这里所倡导的把主线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并不是说主线经济学所包含的主要经济思想家的所有思想或者观点都是正确无误的。比如斯密的客观价值论就属于被扬弃的内容。

在主线经济学当中,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有些像经济哲学,一种有关“道”的经济科学,主流经济学则更像是有关“术”的研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有关“术”的理论都是错误的,要本着“扬弃”的态度去看待和甄别有关“术”的种种理论。另一方面,如果所有的“术士”能够较好地理解主线经济学,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理论梳理和对策建议有所框定,而主线经济学则会对这些“术士”可能提出的“歪论”或者“歪术”发挥一些规范、避险和止损的作用。

本书既适用于所有对经济学感兴趣者,也对经济学专业学者和学生大有裨益。与2020年出版的《经济学通识课》一样,《经济学通识课100讲》的每篇文章大致篇幅在800~1500字之间。每篇要求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对新出现的概念做简单的解释。有些概念已经在2020年的《经济学通识课》中得到了阐释,读者可以对照《经济学通识课》中的相应文章,加深对相关通识内容的理解。《经济学通识课100讲》全书分为六大部分:理论基础,产权、竞争与企业家精神,财税与租,金融发展,经济治理,公共治理。与2020年的《经济学通识课》一样,《经济学通识课100讲》由冯兴元和杨华统稿。感谢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老师在百忙之中为此书作序,感谢海南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希望本书能够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经济学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有助于读者学以致用,运用从本通识课中学到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分析真实世界中的许多社会经济问题与公共政策。

冯兴元

2022年正月于北京颐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