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格罗斯曼的长篇小说《生活与命运》,这部被苏联国内和西方誉为当代《战争与和平》的恢宏巨著,经过译者一年的努力,现在终于和中国读者见面了。
每当伏案工作之余,闭目遐想的时候,不知怎么,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这位可敬的作家腋下夹着手稿,在寒风凛冽中,为这部书的出版四处奔波,行色匆匆的身影……我深深地为他坎坷的一生,为他这部奇书的坎坷遭遇嗟叹,惋惜。
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1905—1964)早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系,当过化学工程师。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在战火最炽、环境最为险恶的斯大林格勒前线任战地记者。战后,他的中篇小说《人民是不朽的》成为苏联很有影响的、描写卫国战争的作品,赢得了广泛的声誉。这部书于1949年由著名作家茅盾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此后,格罗斯曼又写了长篇小说《为了正义的事业》,书中有的内容触犯时忌,1953年遭到围攻批判,但格罗斯曼并未因此消沉。
1960年,格罗斯曼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写成《生活与命运》这部长篇小说。书稿送到《旗帜》杂志编辑部后,立刻被视为洪水猛兽。据说,他的书稿曾被送到内务部审查,很快,祸从天降,他的家遭到查抄,手迹,信件,打印稿,乃至打字机的色带,都被席卷而去。作者为了此书的出版,还曾上书当时的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情词恳切,要求还他这本书以“自由”。后来,主管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又召见他,明确指出,这部作品也许二三百年后才能出版。作家受此精神打击,4年后,郁郁而终。至80年代初,有人将书稿拍成缩微胶片,辗转带到国外,先后在瑞士、美国出版,从此在西方声名大噪。1988年,随着苏联国内改革大潮的汹涌澎湃,格罗斯曼这部小说才得以重见天日,正式在自己的祖国苏联出版。此书目前在苏联国内的开禁作品和反思文学中,是最有影响的畅销书之一。
格罗斯曼是一位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十分强烈的作家,他热爱人民,关心国家命运,他在这部小说中,回顾历史上的悲剧,思索现实中的积弊,写战争的残酷,写德国集中营的屠戮,写苏联劳改营的血泪,写政治迫害的暴戾,写苏联社会中的个人迷信,思想禁锢和践踏民主与法制。他百感交集,痛定思痛,上下求索,抒尽了他胸中的块垒和积郁,完成了这部思索型的小说。苏联一位著名的批评家曾说:“格罗斯曼在1960年就懂得了今天我们才懂的东西。”1959年,格罗斯曼在结束这本书的写作时,写道:“书的命运最近就要和我分离了。它将独自实现自我。”不错,作家虽然早已不在人世了,然而,他的这部遗著是永存的,《生活与命运》必将历久弥新,成为苏联文学中的传世之作。
是为序。
王福曾
1989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