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伊尹篇之求雨
不久之后,一片广阔的桑林映入眼帘。这是一个仅在盛大的祭献仪式中启用的神社,充满着神秘和庄重。当汤王踏入这片神圣之地时,他发现早已人头攒动,无数双眼睛都聚集在祭坛前,期待着即将到来的仪式。
在祭坛的前方,堆放着一堆整整齐齐的柴禾,中心处燃烧着熊熊烈火。几位神秘的巫师正在进行着求雨前的准备工作,他们的面孔严肃,身姿庄重,仿佛在与神明沟通。
当汤王在众人的簇拥下走到神坛前时,他虔诚地跪下,向上天祷告:“我作为万民之首,愿承担一切罪过。请神明宽恕,不要将惩罚加诸于人民。自继位以来,我深感责任重大,却未能尽责,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赏罚不明,役使民众,纵容贪污,大兴土木,后宫臃肿……”
此时,主持求雨仪式的大祭司轻步走来,从宽大的袍袖中取出一把剪刀,毫不犹豫地剪下汤王的一缕头发和一片指甲,将它们慎重地放到祭坛的火焰中焚烧。接着,两位威严的祭师扶着汤王步上高高的柴堆。汤王低垂着头,丝毫不显胆怯,他站在那里,静静地等待时刻的到来。
一旦时辰达到预定,祭师们便会点燃堆放在汤王四周的柴禾。那时,火光将会冲天而起,照亮整个桑林,映照出汤王的坚毅与决绝。在众人的注视下,他毫无畏惧地接受着火焰的洗礼,仿佛在向天地、神明展示他的决心与担当。在这一刻,他是牺牲者,也是引领者,带领着人民向上天祈求甘露。
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阵狂风突然涌现,推动着大片漆黑的云块,迅速从东北方向呼啸而来。转瞬间,天空被乌云覆盖,宛如被黑夜笼罩。豆大的雨滴如倾盆之水,从天而降。随后的天空,电闪雷鸣,交织成一幅壮丽的画卷。
雨势未减,反而越来越大,暴风雨愈演愈烈。突然,一阵凄厉的闪电划破天际,将天空撕裂出一道口子,仿佛要将整个世界吞噬。紧接着,雷声如同天神的怒吼,震动着整个大地。狂风卷起阵阵尘土,使视线变得模糊不清,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颠倒。
那些久候甘露的人们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喜悦,他们争相冲进雨中,跳跃着、欢呼着,仰起脖子尽情地汲取这生命之水。柴堆上的汤王也在这喜雨之中昂起了头,他的双眼凝望着天空,那双多年来紧锁的眉眼终于舒展开来,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人们在雨中唱着歌,那歌声如同最美的旋律,响彻桑林。大祭司满含热泪,步上祭坛,将这位以民为本、愿为万民付出的贤王从柴堆上扶了下来。这是他的救赎,他的解脱,也是他的重生。
这一刻,所有的忧虑和苦痛都在这场狂雨中消散,只留下了喜悦和希望。汤王站在那里,任由雨水冲刷过他的身体,他的内心充满了感激和敬仰。他知道,这是上天的恩赐,这是人民的期待,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信念和坚持。他站在雨中,微笑着看着这片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决心。
这一幕的戏剧性强烈,让人不由得对汤王的行动猜测不已。若不是他在背后操纵了这一切,就有两种可能性值得探讨。其一是祭司已然掌握天气雨雪的规律,也就是这场大雨早已在他的预料之中。另一种可能则是前述的表演确为真,然而自焚却是一场假戏。这可能是汤王与祭司乃至参与仪式的大臣们串通一气,故意在后世的记载中加入这一幕,以向天下宣示其威望和神圣性。这种宣传效果可能会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将虚构的情节演变为真实的历史,因为在那个时代,能够参加祭祀仪式的人绝非普通之辈。
然而,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汤王在那个时代对祭祀仪式的重视显而易见,这也为他消灭葛伯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他可能希望通过这种神秘而庄重的仪式,展示自己的威严和神圣性,同时借此机会强化人民对他的信任和忠诚度。这种策略不仅显示了他对传统仪式的尊重,也突显了他为政治目的而操控局势的能力。
仁者无敌,然而汤王的智慧与远见更胜一筹。他深知,一个国家无论大小,只有对人民有益,才能逐步走向强大。讨好人民,真正站在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才是明智之举。人民与君王的关系,就如同水与舟一般,虽然舟高悬于水之上,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对此,汤王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他身体力行,将人民的事视同己事,真心关切,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他清楚地知道,人民这股载舟之水,既能助你安然渡过人生的风浪,亦可瞬间将你颠覆。这种舟与水的关系,顺风顺水则共生,逆风逆水则必亡。
那些忽视人民需求的人,无疑是在逆风逆水中挣扎,终将面临悲惨的下场。正因汤王深知此理,他始终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人民关系,尊重并关心人民的需求。他频频深入民间,访贫问苦,时刻关注百姓的需求和期待,真正做到了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因此,商国很快取得了附近诸侯的信任和拥戴,许多弱小诸侯国纷纷愿意成为商国的属国,视商国为他们的坚强后盾。这让商国得到了大量的好处,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汤王的贤明之名传遍四海,他渴望问鼎中原的野心也日益显露。伊尹看在眼里,心中有了担忧。
他对汤王说:“虽然如今国内人心所向,但时机尚未成熟。”汤王问:“那么何时才是时机?”伊尹回答:“可以先试探一下夏桀的人心。”于是,他建议汤王暂停向夏朝进献贡品,观察夏桀的反应。汤王听从了伊尹的建议,决定第二年不再向夏朝进献贡品。
果然,夏桀大为愤怒,他召集了九夷之师,欲讨伐商国。幸运的是,九夷之师仍然听从夏桀的指挥,这使伊尹认识到时机仍未成熟。他说:“夏桀虽然逐渐失去人心,但四百多年的基业所积淀的声威和余威仍然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