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坦白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职场思维高度决定了你的最终成就

让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吧。

假设你是一名公司的普通员工,听说公司最近要裁员。一天早上,你迟到了!你本打算偷偷摸摸溜进公司,结果正巧被领导抓个正着。领导当着众人直接对你发飙了,吼道:“能不能好好干,不能干给我滚!”

请问,此时你该怎么办?

我猜你可能会这样想:领导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不就是迟到了一会儿吗?有必要这样吗?老子不干了!

于是你把辞职信甩到老板脸上,爽到极点,心里十分得意:看看,我把老板炒了!晚上找上几个好友喝点小酒,拼命吐槽前东家和无良老板,你心里觉得实在是太爽啦。那么在这之后呢?你是选择从此“躺平”在家,还是重回职场忍受屈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概率还是要出来打工,就算是家里有钱的人,恐怕也很难在家闲得住。于是你很容易进入这样一个循环:入职,发现老板和公司的无良之处,辞职,换工作,发现老板和公司的无良之处,再辞职,直到你再也折腾不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我想问:难道这就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你肯定不承认这是你想要的人生,但你心里也确实委屈:难道他都这样对我了,我还不能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吗?

当然可以,谁都有发泄情绪的自由。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自己总是很冲动的那个人,而别人却总能处变不惊?

那是因为你被环境绑架了。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就算是处在相同的环境中,每个人对待环境的看法也不同。

比如同样是出身贫寒的孩子,有的孩子会认为因为自己的原生家庭很一般,所以更要加倍努力,而有的孩子却认为反正自己没有背景没有指望,随便讨口饭吃就行了。

这种认知的差异,被一个著名的人类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描述为“NLP思维层次”,即每个人对待同一件事,都有不同的认知。

在NLP概念里,越是认知程度低的人越容易被环境影响。这类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上都十分痛苦,他们很容易觉得上天不公,人生不值得。他们心里最常见的想法就是:这都是你们的错!

在网易工作的时候,我的老板(集团高级副总裁)要求我代表团队每周发一次周报。我们通常会认为周报这种形式主义的产物没有人会关注,突然有一天,我的老板竟然回复了我的周报内容,并且很细致地询问了几个问题。

我立刻组织团队进行了二次复盘,更新了数据,随后认真回复了邮件。

我本来以为这件事这样就过去了,万万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却影响了团队中小伙伴的工作状态。

一周后的某一天,在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在食堂吃饭时,一个同事忧心忡忡地问我:“水哥,咱们不会被裁掉吧?”

我一下子愣住了,难道他知道什么我不知道的消息吗?于是我问他:“你从哪儿听说的,消息准确吗?”

他说:“没有没有,我没有听到什么消息,我在想,大老板之前都没有回复过我们团队的周报,上周突然回复了,是不是对我们的工作不满意啊?那要是这样,我们是不是会被裁掉啊?”

这段话让我哭笑不得,原本以为有什么惊天秘密,结果仅仅是无端猜疑罢了。于是我笑着说:“这都是上周的事了,我自己都忘了,你竟然还记在心上;而且老板通过邮件询问工作进度,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呀。他要是一直不问,我们不是更应该担心吗?”

不知道大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总是被周边环境影响你的情绪与决策?

比如三个人干同样的工作,如果自己是奖金拿得最少的那个,就容易怨天尤人。如果同事出去吃饭没有叫你,你就会觉得大家在孤立自己,针对自己。如果被老板当众批评了,可能心里能不爽一周,甚至从此再也不想见到他。

以上情况,是不是曾多次发生在你身上?这就是因为环境在你身上产生了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顾名思义,就是有一束强光在你的头顶照耀着你。简单来说,就是你总觉得,这个世界应该围着你转。

老板骂你,你觉得是因为老板针对你。发信息给老师,老师几天没回复,你就会认为老师讨厌你。那你自己有没有忘记回复别人信息的时候?难道也是因为你讨厌他吗?其实更多的时候,当事人只是忘了回复,或者以为自己回复了而已。

如果你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其实是因为你觉得身边人的喜怒哀乐、行为举止都应围绕你进行,那你真的想多了。

想要摆脱这种痛苦,就要逃离环境的绑架,避免这样的思考方式。

那比环境思维更好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我们称之为“行为”。

什么叫行为?就是你可以客观地看待当下的问题,并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回到我们开头设置的游戏情景——平心而论,你是不是迟到了?

因为你迟到了,所以领导批评你是正常的。也许领导在言语上确实有点过分,但这也仅仅是细枝末节而已。

如果你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在“行为”层次上思考问题。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也很容易在职场上持续进步,得到提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不怕犯错,怕的是不认错。即使是被别人误会了,我们也可以秉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空杯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始终通过“行为”层次来思考,让自己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持续进步。

我曾见过太多不如意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文过饰非。他们在遭到批评的第一时间(有时仅仅是友善的建议),都是在想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他们会急不可耐地反驳对方,强行为自己解释。

在和我连线过的同学里,只要说到为何没考上研究生,几乎他们都会解释为:我当时生病了,我那天身体不舒服。但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好好努力。

苍白的解释只能维护住你脆弱的自尊心,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承认自己的无知与弱小,才是你进步的根源。无知不是你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我有一个3分钟原则,那就是:无论别人说的话多么离谱,请认真听他说3分钟。这3分钟你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存在认知局限,而不是想着如何去反驳他。

有了这样的“行为”思维,你才能承认自己真的会做错事,才有可能想着努力改变“环境”。

很多事情,并不是靠认错和努力改正就能解决的。我们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这说明“行为”层次的认知方式也许能解决一些细节问题,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比如,如果你想考清华大学,难道仅仅靠认识到自己不够努力(行为)然后加倍努力就能实现吗?大概率是没什么希望的。行为上的努力如果没有搭配方法论层面的思考,很容易事倍功半。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是否努力干,而在于你怎么干。

面对任何事,都能第一时间去剖析事情背后的逻辑与原因,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叫作“能力”层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你对待这个世界的方法论是什么。

回到前边的游戏,环境层面认知的人可能会选择直接裸辞,宣泄情绪;行为层面认知的人可能会认识到迟到是不对的,表示以后会多注意。而从能力层面思考问题的人,会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迟到?老板为何当众怒斥我?”

如果在过往的工作中,你并不是一个经常迟到的人(否则早就被开除了),你的领导也不是一个情绪暴躁的人(否则你早就离职了),那么今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窘境呢?

真实的原因可能是你昨晚没睡好,而你没睡好的原因在于你受困于裁员传闻。这种环境造成的恐慌影响到了你的日常生活。那么你的老板今天呵斥你的背后,是不是也隐藏着别的动机?

想清楚这些事之后,你就可以思考一个更值得思考的新问题:当下公司的困境是行业困境,还是公司困境?

如果目前的困境是全行业的困境,那么你此时不应该考虑是否要跳槽,而是考虑是坚守在公司(毕竟其他公司也遭遇了困境),还是选择转行(你必须考虑机会成本问题)。

如果当下的困境是你这家公司的困境,那你就要判断困境是否会过去,自己的坚守是否值得,如果跳槽是否有合适的机会。

只有思考清楚这些问题,你才能心平气和地面对当下的困境,睡得着觉,平静对待领导的“挑衅”。也就是说,如果他是为了省下赔偿金有意逼你走,你会让他得偿所愿吗?

这就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能力,在NLP思维层级中叫作能力层级,我称之为“看待世界的方法论”。

我的学员中,有一个“二本”的学生通过校园招聘成功入职了某互联网大厂。他既非科班出身,也并非运气爆棚。如果非要给他的故事加一个注解,那就是他是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能够抽丝剥茧解决问题的人。下面是他的自述:

我的目标是毕业之后能进入互联网行业,但是我的学历太差了,走常规校园招聘我肯定进不去。那我就得不走寻常路。除了校园招聘这条路,还有实习转正这条路,就算等实习结束后我没办法转正,有了在大厂实习的经验,我总有机会找个中等规模的公司。但是以我这个学历,想进大厂实习都难,所以实习也要不走寻常路。我需要大厂的前辈们帮助我,可是我如何认识这些人呢?我发现深圳经常会举办一些行业论坛,参加门槛也不高,报名就行,所以一到周末我就去论坛里认识朋友,他们都比我强,将来都是我的贵人。从大一到大三,我在各种论坛中结识了不下100个大厂的前辈,得到了不下10家公司的实习机会,最终在校园招聘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职位。

当他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听的时候,我问他:“你已经很厉害了,你想找我咨询什么问题呢?”

小兄弟展现了他职场人的微笑,说:“我暂时没有什么问题,但我知道,花这么点钱,交到水哥这个朋友,是很值得的,所以,我诚心来拜访水哥,希望将来能跟您学到更多知识。”

我相信这样的人,未来不会担心什么职场年龄危机,这是一只极度开放、善于联系他人的“潜力股”。

你身边有这样思考问题的人吗?是不是发现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我们可以高屋建瓴地去看待周遭发生的一切,所有的纷乱复杂都会变得简单易行,就像你站着天桥上看着下面拥挤不堪的路口,走过街区时就会显得那么从容。

掌握能力层级思维方式的人,在职场中往往可以升到不低的位置。他们总是能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冲动、不盲目、不焦躁地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如果你能成为这样的人,千万级别的财富已经指日可待了。

能达到能力层级的人已然是凤毛麟角、万里挑一。可是能力并不是万能钥匙,它打不开世界所有的大门。当我们面对人生重大决策的时候,当我们的能力可以同时掌控两件事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