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折翅高飞
人们常说,只要肯努力,山沟里也能飞出个金凤凰,如果你只看大数据,可能的确如此,比如刘强东,比如俞敏洪,或者说草根出身的王宝强。但就我后来的观察而言,金凤凰可以飞出来,但需要家人对孩子教育的无条件支持,尤其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以及当地整体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以我所在的县城为例,老家县城位于ZMD市最东南的新蔡县,而我所在的乡镇毗邻安徽FY市,说那里不重视教育好像有点以偏概全,但就我所在的乡镇来说,确实是这个样子的,同村在我之上读了大学的只有那一家的两个孩子,姐姐当时读的是大专,而弟弟则在复读一年后考上了吉林大学,后来也有两个读了大学的,在我一前一后,都是女孩,但也都是大专,并且这些孩子都是在初中时便被家人送到县城或市里读书了的,特别是那个考上吉林大学的男生。男孩叫什么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他家和舅舅家往上数三代,还是特别亲的,用老家的话说是一个门里头的,也就是从一个家门分散出来的,有亲戚关系的意思。但因为早年的一些摩擦,两家关系有点僵,见面不怎么说话的,所以我虽然好奇,但站在家人的立场我基本是不过问的。
随着慢慢的长大,在长辈们的谈话和交流中我对身边人的关系有着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了解颇多。那个男孩的父亲学的是兽医,也算是个读过书的人,他的叔叔则是老师,在县城今是中学教书,他的婶婶也是老师,他得叔叔婶婶每年春节回来走亲戚时我们才有机会见到,两位都戴着眼镜,穿衣打扮及谈吐,特别是皮肤确实是城里的读书人才有的那种感觉。所以后来男孩因为学习好被家人转学到县城里读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他高中在市里读,也只有在寒暑假时才会回来。听说他第一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了一年后考上了吉林大学,开学前他的父母还特地在老家摆了升学宴,这可是全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的啊,还是一所很好的985学校。
我们唯一的一次近距离接触还是在我读大二时的寒假,隔壁家的老太(父亲的二奶奶)过100岁大寿,我在寿宴上打下手,他也在,被那个老太的孙女--我们都称呼她为姑姑的女人调侃说:“这一桌子两个大学生呢”,我没说话,他也没有,我们因为不熟所以没有任何交流。听他妈妈提了一句,他后来好像在珠海读研究生,至于有没有读博士我就不知道,但也不得不说,在老家那个地方,考上大学的人少之又少,他是村里第一个读本科的孩子,我是第二个,还是个女孩,也是舅舅这边整个家族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
之前在与人聊天时经常会提到这些话题,特别是上一份工作,我会告诉别人初中时那所学校变得有多差,班主任有多么不负责,我的家人是多么的重男轻女和不重视教育,而我又是多么的努力才一步步考上大学、走出来。刚开始他们都会觉得我很厉害,再后来听多了也没人愿意听了了,我才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了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爱唠叨,喜欢抱怨,是如此的不让人喜欢;
是啊,一直活在悲苦的记忆中,用自己过往的丰功伟绩来向他人证明自己是多么的优秀,这是何等的悲剧啊。
硕士毕业后,留在武汉工作,第一年就遇上了疫情,处于感情空白的我在各种学习和玩社交软件,最后在发现感情不是靠努力就能得到以后开始看书,最开始是莫言的《蛙》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半年以后强制自己不看闲书,逼自己考编,但那似乎真的不是我所热爱的,不热爱就意味着不会用心,不用心的学就是相当于陪考,浪费金钱和精力,于是我也就放下了,又开始了阅读,从此便再未停止过。
但近两年,越来越感到吃力,因为不想跟着大部队走,不喜欢依靠别人又严重社恐,很多东西不亲身经历都想不明白,没有成为乌合之众,就代表着你不合群,特立独行。特别是在靠努力就可以顺利实现学历提升的阶段已经过去后,不善交际,过于追求自我感受,技能一般,又情商不高,在完全靠自己得城市打拼想混的很好是很难得一件事。后来我又因为一些不甘心,陷入在了思想的困境中不能自拔,等撞了南墙才后置后觉,发现为时已晚。在这条靠读书努力证明自己的这条路上,我走的太慢了,而且被自己越走越狭窄。
其实,像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基本都是这样的,典型的后劲不足。
几年前认识一个男生,河南周口人,农村家庭,下有一个弟弟妹妹,从小读书好,27岁武汉大学博士毕业。第一次见时他还未博士毕业,第二次见时已工作,在汉口的一个科研所,据他所说年薪14万左右,那次见面他跟我说准备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去XJ的石河子大学任教,因为在武汉这所城市,人才济济,自己虽然是博士毕业,但什么都没有,想混出来太难了,他说有时候看着万家灯火没有一个是属于自己的容身之处心里就很难受,还不如逃。如果去了石河子大学,那边会直接给副教授待遇,给60万的安家费,还有科研启动基金,算下来直接到手就有100多万了,这么多钱,他要在武汉奋斗多少年才能攒够啊,而他只要肯放下武汉这些明面上的优越感,去了那里他就可以青云直上,队他这种家庭来说可以减轻多少负担,时间不等人,他又可以少奋斗多少年。
是啊,不只像一样的女孩,很多男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也许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被父母家人最淳朴的疼爱着,在读书时一路享受着高光时刻,但毕业后,特别时工作后,也会被现实压的慢慢沉默下去。因为他们一般都是深受世俗的观念影响,不会也不敢轻易跳出来做自己,到了一定年龄就要考虑结婚生子,会被大城市的房子压的失去了跳一跳的能力,不敢轻易辞职,不敢跳槽,甚至不敢有休息的时间,他们在努力地为下一代积蓄力量,你想让他们展翅高飞,又怎么可能呢?大部分贫苦家庭出来的孩子,可能有份不错的工作,在没有背景的情况下坚守在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的埋头苦干,在偌大的城市里沉陷为一名最普通的小市民,上班下班,结婚生子,材米油盐。
所以,在如此清晰的认知下,我没有选择那么早的步入婚姻,更不想在一无所有或者说在没有真正成为自己之前就选择生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如今很多适婚年龄的人都不着急走入婚姻、生儿育女了,特别是读过书的中产阶级,可能是因为时间和经济问题,我想更多的是责任吧。因为害怕教育不好孩子,所以才不敢轻易去生孩子,其实,这是人们认知的觉醒,更是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