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准备篇 如果事先缺乏周密准备,机遇也会毫无用处》:把握正确方向:错误的路上不会捡到有用的机会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想摆脱现在困顿的处境,想要把人生经营得更成功一些,必须要有机遇,而想要抓住机遇,就必须有所准备。没有准备或者准备不足,又或者能力不够,那么即使机会来了,即使你想到了、看到了,你也抓不住。只有不断提升个人实力与时刻准备着的人,才会受到机遇的青睐!
方向与机会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有,而且很密切。比如,你做事细密有条理,适合行政管理工作,却偏要去做生意,除了会赔个一塌糊涂之外,原本属于你的行政管理方面的机会也错过了。一个人只有抵住各种名利诱惑,找准方向一直向前,才能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不断提升人生的层次。
方向对了就有机会
方向错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是徒劳,这就像是我们在打牌的时候,摸到一手臭牌,就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只有傻子才在手气不好的时候,对自己手上的一把臭牌说,咱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胜利。当然,在牌场上,大多数人在摸到一手臭牌时会对自己说,这一盘输定了,别管它了,抽口烟歇口气,下回再来。可在实际生活中,像打牌时那样明智的人,却少之又少。想想看,你手上是不是正捏着一手臭牌,舍不得丢掉?
努力也是有条件的,当你陷进泥塘里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及时爬出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塘。有人说,这个谁不会啊!而事实上,不会的人多了。比如,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公司、一堆被套牢的股票、一场“三角”或“多角”恋爱,或者是个难以实现的梦幻……
在这样的境遇里,你再怎么样挣扎也无济于事,真正聪明的做法就是调整方向,重新再来。
而生活中,不同的人在这样的泥塘里是怎样想的?他们会想,让人家看见我爬出来一身污泥多难为情呀;会想,也许这个泥塘是个宝坑呢;还会想,泥塘就泥塘,我认了,只要我不说,没人知道!甚至会想,就是泥塘也没关系,我是一朵荷花,亭亭玉立,可以出污泥而不染……
天啊!多么可笑的逻辑,真想问问这些人你到底对自己负责了没有。
找准方向,就是在被狗咬了一口时,不去下决心也要咬狗一口;就是在被蚊子咬了一口以后,不气呼呼地非要抓住“元凶”不可……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不懂,谁又不是傻子。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在做着无谓的斗争与努力,就像是已经乘坐了反方向的公共汽车,还要求司机加快速度一样。有好心人告诉他停止前进、重新选择方向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不愿意下车。
人生道路上,我们常常被高昂而光彩的语汇弄昏了头,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死不认输,从而输掉了自己!选对方向,及时改变方向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臭牌教过我们,泥塘教过我们,蚊子和狗也教过我们,只是我们一离开这些老师,就不愿从上错了的车上走下来。就像我们会经常听见有人聊天:
——工作怎么样啊!
——嗨,凑合,混个饭吃吧!
既然只能是“凑合”着,“混饭”吃,那为什么不去选择一份更适合自己、自己更喜欢的工作呢?
有一个人,在他所不喜欢的职位上工作了一辈子,只因为当初他的太太宁愿付出任何代价,也要保住安定的生活。
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个记账员,后来赚够了钱,可以成立自己的公司,开创自己喜欢的事业了,这时候他结了婚,而他的太太认为在他们还没有买下房子以前,他最好不要辞去眼前的工作。等到他们有了房子以后,他们正要生下第一个孩子,这位男士的妻子让他觉得,开创自己的事业将是一件多么辛苦的傻事——于是日子就这样过去了,他的薪水已经足够家庭的开销,还有保险金可以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还有必要开创自己的事业吗?太可笑了,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他可能会失去在公司里的年资、公司的退休金、疾病津贴,以及一份中等而固定的薪水。于是这位男士就失去了创业的机会,只因他的妻子不愿意给他尝试的机会。
现在,他是个对生活感到厌倦的、庸庸碌碌的中年人,他把空闲的时间都用来修补自己的汽车。他有一张失意的脸孔,患有胃溃疡,此外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回忆的了。生命就这样悄悄流逝。他生命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压抑他对于工作的不满,他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真正的兴趣,没有热心,没有完成的野心——这都是因为他没有找准自己的方向。
如果他放弃了不喜欢的工作,尝试努力去做自己选择的工作而失败了,事情又会怎样?至少他将会因为已经做过自己想要尝试的工作而感到满足,而且如果他尝够了失败的滋味,他就真的会成功了。
如果你发现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就要赶紧调整前进的方向,不要担心来不及,如果你一直有这样的顾虑,那才真正丧失了大好的时机。
找工作可不像进入超市选购商品,你想要什么就拿什么。当你放弃以前的工作去找新的工作时,新的老板会考虑你以前有无相关的经验、你以前的业绩等。当你以前干的与想要寻找的工作毫不相干时,你就失去了一种优势。再说,人总是有惰性的,即使你不喜欢某一工作,做了一两个月之后,也许你习惯了,你就会被这种天生的惰性套牢,不想再换工作了,日复一日,不自觉之间三年五载已经过去,到干不下去而想转行时,那就真正很难了。那种明知自己走错了路,又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只能是徒自空叹,虚度一生!
为更高的目标工作会拥有更大的机会
因为梦想和现实总有距离,所以你的“梦想”可以不必过于“真实”。哪怕有人认为你的想法只是“痴人说梦”,你也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毕竟超越了现实的梦想才值得我们用心去追逐,也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出我们的潜能。
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确定只走1公里路的时候,在完成0.8公里时,便会有可能感觉到累而松懈自己,认为反正快到了。但如果你要走10公里路程,你便会做好思想准备,调动各方面的潜在力量,这样走七八公里,才可能会稍微放松一点。梦想与现实的关系也同样如此,你的梦想越远大,你为之而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多,即便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状态,你也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
一个具有远大梦想的人,毫无疑问会比一个根本没有目标的人更有作为。有句苏格兰谚语说:“扯住金制长袍的人,或许可以得到一只金袖子。”那些志存高远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必定远远离开起点。即使你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你为之付出的努力本身也会让你受益终生。
几年以前的一个炎热的日子,一群人正在铁路的路基上工作,这时,一列缓缓开来的火车打断了他们的工作:火车停了下来,最后一节车厢的窗户(顺便说一句,这节车厢是特制的并且带有空调)被人打开了,一个低沉的、友好的声音响了起来:“大卫,是你吗?”大卫·安德森——这群人的负责人回答说:“是我,吉姆,见到你真高兴。”于是,大卫·安德森和吉姆·墨菲——铁路公司的总裁,进行了愉快的交谈。在长达1个多小时的愉快交谈之后,两人热情地握手道别。
大卫·安德森的下属立刻包围了他,他们对于他是墨菲铁路公司总裁的朋友这一点感到非常震惊!大卫解释说,20多年以前,他和吉姆·墨菲是在同一天开始为这条铁路工作的。
其中一个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大卫,为什么他现在仍在骄阳下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成了总裁。大卫非常惆怅地说:“23年前我为1小时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是为这条铁路而工作。”
美国潜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如果你是个业务员,赚1万美元容易,还是赚10万美元容易?告诉你,是10万美元!为什么呢?如果你的目标是赚1万美元,那么你的打算不过是能糊口罢了。如果这就是你的目标与你工作的原因,请问你工作时会兴奋有劲吗?你会热情洋溢吗?”
卓越的人生是梦想的产物。可以说,梦想越高,人生就越丰富,达成的成就就越卓绝。相反,梦想越低,人生的可塑性越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期望值越高,达成期望的可能性越大。”
诱惑越多,机会越少
你的目标只有一个或几个,而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稍不留神,就会被形形色色的诱惑迷住双眼。科学家们的工作也许能让我们更直接地看清这个问题。
年轻的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在物理学的几个领域做出第一流的贡献?
美国波士顿大学生化教授阿西莫夫人为什么能够写出200余部科普著作?
达·芬奇为什么能成为“全才”?
难道只是因为他们有天赋吗?试想,爱因斯坦当时才20多岁,学习物理学的时间不算长,并且还是一个业余研究者,他的时间更是海绵中的水,少之又少。而物理学的知识博大精深,如果他不是运用直接目标法,就不可能在物理学的三个领域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他在《自述》中说:
“我把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拥有的短暂的一生……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爱因斯坦的做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其一是摒弃次要的东西,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目标上,可以又快又早地获得成果。
其二是大大提高了效率,有利于建立自己独特的最佳工作(做事)模式,并据此发掘自己的潜力,使独创性的思想产生。
著名整形外科医生马克斯韦尔·莫尔兹博士在《人生的支柱》中写道:
任何人都是目标的追求者,一旦达到目的,第二天就必须为第二个目标动身起程了……
人生就是要我们起跑、飞奔、修正方向,如同开车奔驰在公路上,有时偶尔在岔道上稍事休整,便又继续不断地在大道上迅跑。
比如,我们把获取财富作为目标,下面是五个具体实现目标的“黄金”步骤:
1.你要从内心清楚你所希望得到财富的数字——散漫地说:“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是没有帮助的,你必须确定你要求的财富具体数额。
2.事实决定,你将会怎样努力和付出多少代价换得你所需要的钱——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3.确定一个目标日期,一定要在这个日期之前把你要求的钱赚到手——没有时间表,你的船永远不会靠岸。
4.制定一个实现你的理想的可行性计划,并马上开展你的习惯“行动”,不能够再耽于“空想”。
5.将以上4点清楚地在一张纸上罗列出来,变成白纸黑字。
当然,这里的“钱”也可以换成其他具体的目标。任何一次因为诱惑而对既定目标的偏离和放弃,都是对人生机会的践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紧紧地抓住目标,总有一天会抓住那个属于你的机会。
决不要小瞧自己的能力
许多人最大的弱点就是自贬自己的能力,亦即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这种毛病在诸多方面显示出来。例如,约翰在报上看到一份他喜欢的工作,但是他没有采取行动,因为他想:“我的能力恐怕不足,何必自找麻烦!”
几千年来,无数的思想家忠告我们:要认识自己。可是人们总是把它理解为“仅认识自己消极的一面”,对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却不会利用条件充分地将其发扬光大。
认识自己的缺点是很好的,可借此谋求改进。但如果仅认识自己的消极面,就会陷入混乱,对自己毫无信心,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要诚实、全面地认识自己,决不要看轻自己。
经济学博士、拥有14家上市公司、拥有极高经济才能的亿万富翁艾尔宾·菲特纳先生曾说:“无论是获得财富或其他各领域的成功,冒险都是不可避免的。”
菲特纳先生有个下属,深谙说服之术,而且,他对于自己所销售的商品非常有信心,所以再有难度的业务,他也能够谈成功。在进入公司很短的时间内,他就已经展现了极其惊人的业务能力和相应的成绩。菲特纳先生破例地除了周薪之外,另外发给他一笔800美元的奖金。当天,那人高兴地回家了。不料,第二天却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令菲特纳先生十分震惊,因为那人竟然对菲特纳先生说:
“董事长,昨晚我和妻子长谈了一夜。因为上周我的业绩有很多运气的成分,我想,运气不会总这么眷顾我的,我太太也很担心,万一这星期我连一份契约都签不到,那该怎么办?她甚至担心得哭了起来。所以,我想和你商量收回本周的奖金,不要按件计酬,能不能固定每周给我300美元的周薪?当然,以后我还是会和上周一样努力工作的。因为我认为,我是有家室的人,安定的生活是最重要的……”
后来,菲特纳先生针对这件事,以毫不犹豫的口吻说:
“当然要开除他!一个对自己的能力毫无自信的人,迟早是会失败的。他努力工作,只是想要过安定的生活。而事实上,他具备了能够给自己保证的一切能力,却只为了‘安定’,要求较低的报酬。除此之外,并无其他。不要为了退休后少许的退休金而迷惑,要有一种激情般的内心去迎接所遭遇的一切挑战。”
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以盲目自大的态度去做事,注定会碰个头破血流;同样,过分低估自己的能力,遇事总是战战兢兢,会让自己因丧失机会而取得的实际成就比你应该达到的大大缩水。
好的方案才会有好的结果
我们在畅想一个目标的美好前景时会激动不已,一旦涉及如何完成这个目标的行动时,又往往觉得无从下手、难上加难。很多目标就这样被一个“难”字卡住了。实际上事情的完成不可能手到擒来,目标永远高于现实,从低往高走,哪有不费力的道理。关键在于规划,在于要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计划。
美国人罗伯特跟许多人一样,在他阅读朱尔斯·维因动人的幻想故事《80天环游地球》时,他的想象力被激发了。
罗伯特告诉我们:
“别人用80天环绕世界一周,现在,我为什么不能用80美元周游世界呢?我相信任何一定的目的都是能够达到的,如果我们有诚意和信心的话。也就是说,如果我从我所处的地方出发,我就能到达我所想要到达的地方。”
“我想,别的一些人能够在货轮上工作而横渡大西洋,再搭便车旅行全世界,我为什么做不到呢?”
说做就做,于是罗伯特就从他的衣袋里拿出自来水笔,在一张便条上开始列出一个他可能遇到的问题表,并记下每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1.和查尔斯·菲兹公司(大药物公司)签订一份合同,保证为该公司提供将要旅行的国家的土壤样品。
2.保证提供关于中东道路情况的报告作为回报,而获得一张国际司机执照和一套地图。
3.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海关文件。
4.找到纽约治安部门并获得关于他无犯罪记录的证明。
5.与一个货运航空公司达成协议,该公司同意他搭飞机越过大西洋,只要他答应拍摄照片供公司宣传之用。
这个26岁的青年完成了上述计划以后,就揣了80美元乘飞机离开了纽约市。
他此行的目的是用80美元周游世界。
以下是他的一些经历:
1.在加拿大的纽芬兰岛甘德城吃了早餐。他的餐费怎么办呢?他给厨房的炊事员照了相,他们都很高兴。
2.在爱尔兰的珊龙市花4.80美元买了4条美国纸烟。
3.从巴黎到了维也纳,费用只是1条纸烟。
4.从维也纳乘火车,越过阿尔卑斯山,到达瑞士,也仅仅给了列车员4包纸烟。
5.乘公共汽车到达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就因为罗伯特给叙利亚的一位警察照了相,使得这位警察为此感到十分自豪,便命令一辆公共汽车免费为他服务。
6.给伊拉克的特快运输公司的经理和职员照了一张相,这使他顺利地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到了伊朗首都德黑兰。
7.在曼谷,他阴差阳错地获得了国王般的招待。只是因为罗伯特提供了那个主人所需要的信息——一个特殊地区的详细情况和一套地图。
8.成为“飞行浪花”号轮船的一名水手,他免费从日本到了旧金山。
最终,他用了84天周游了世界。
但是他的确达到了目的——用80美元周游了世界。
据统计,每100人中有98人不满意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总抱怨老天给予自己的机会太少,但他们心中又缺乏一个他们所喜欢的世界的清晰的蓝图。
实际上,他们不是缺乏蓝图——没有钱,他们不想有钱吗?职位低,他们不想高升吗?工作乏味,他们不想有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吗?孤单一人,他们不想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吗?想,他们当然想,那么这个“想”字就代表了一种愿望、一个目标、一个蓝图。只是他们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目标,也就是不能为自己的目标做一个规划。罗伯特能用80美元环游地球靠的是详尽而聪明的规划,那么,还有什么样的人生蓝图不可以通过主动的规划使之清晰起来呢?
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假日早上一觉醒来,觉得今天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急着做,于是东游西逛,一事无成地打发了一天。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个非做不可的计划时,不管怎样多少会有点成绩。
这个普通的经验含有一个重要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所以说目标会促使事情的早日完成或理想的早日实现。
如果工厂的主管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进度,生产系统会一片混乱。销售主管如果销售时有预定的销售配额,卖出的商品会更多。大学教授也知道,考试时只要先订下该次考试的截止期限,学生都会准时交卷。
按部就班做下去是实现任何目标的最聪明做法。最成功的戒烟方法就是“一小时又一小时”地坚持下去。许多人用这种方法成功戒除了烟瘾,大量事实表明这种方法是最有效的。这个方法并不是要求他们下决心永远不抽,而是要求他们坚持一小时,这样一小时、两小时、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最终实现完全戒除,做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须知“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那些一下子就想戒除的人一定会失败,因为心理上的感觉受不了。对于一个长期吸烟的烟鬼来说,一小时的忍耐很容易,可永远不抽那就难了。
急于求成者,往往一事无成。对于那些初级经理人员来讲,被指派什么样的工作并不重要,都应该看成是“使自己向前跨一步”的好机会。推销员每促成一笔交易,就向更高的管理职位前进了一步。
某些人一夜成名,但是如果仔细看看他们的过去,就知道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得来的,他们早已投入无数心血,打好坚实的基础了。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那些暴起暴落的人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的成功仅是空中楼阁,所以也只能昙花一现。
富丽堂皇的建筑物都是由一块块独立的石块砌成的,石块本身并不美观,成功的生活也是如此。
永不放弃就永远有机会
杰克牵着他的爱犬在海滩上散步时,遇见一对来自美国西部的退休夫妇。他们对这片海岸赞不绝口。
“这片海滩多令人神往啊,”老妇人说道,“可惜我们十年前没下决心在这儿买一幢别墅。”
“现在你觉得太晚了?”杰克问道。
“是啊,那年头会便宜得多呢!”
不知道他们是宁愿守着一块他们并不喜爱的地方生活,还是会试着去改变一下现在的生活方式。其实,梦想永远为时不晚,如果你总是担心“来不及”,那么就会永远失去梦想成真的机会。
曾有人说过:多数人是在失望中度过终生的,可是在期盼中度过一生,岂不更有意义?你所需付出的仅是对生活态度有意识的改变。曾见过多少人感慨“要是早点……生活就全然不同了”,并大谈他本来会怎么怎么改变生活的——然而他们最擅长的却是空谈。
多年来杰克一直热衷于参加各类比赛,并以此作为消遣,也曾建议朋友们去尝试,因为从中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乐趣。当一位朋友看到他获得的第4架宝丽来相机时,羡慕不已地感叹道:“哎,可惜我没有早点去尝试,不然也许我也和你一样成功了。”
当杰克问她“为什么不现在开始”的时候,她却只是怅然若失地摇了摇头,似乎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个通病,以为时间来不及了,便放弃了自己的努力,而事实上越是从零起步的人,成功的机会才越多,因为他懂得珍惜现在的时间,追赶前面的对手,所以他的进步最快也最大。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上帝把1、2、3、4、5、6、7、8、9、0十个数字摆出来,让面前十个人去取,说道:
“一人只能取一个。”
人们争先恐后地拥上去,把9、8、7、6、5、4、3都抢走了。
取到2和1的人,都说自己运气不好,得到很少很少。
可是,有一个人却心甘情愿地取走了0。
别人说他傻:“拿一个0有什么用?”
这个人说:“从0开始嘛!”便埋头孜孜不倦地干起来。
他获得1,有0便成为10;他获得5,有0便成了50。
他一心一意地干着,一步一步地向前。
他把0加在他获得的数字后面,便十倍十倍地增加。他终于成为最富有的、最成功的人。
记不清我们的身边有过多少这样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我们钦佩的不仅是他的勇气和意志,我们更赞赏他从零起步、永不放弃的精神。如果你每天都在慨叹岁月的流逝和梦想的遥不可及,就永远都不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别让“成见”捆住机会的手脚
几个世纪以来,西红柿一直被认为是有毒的,人们不敢食用,直到一些胆大的人吃了而且仍然活着,才被人们所接受。今天成千上万的人吃了西红柿,但却不知道西红柿曾被人们看作不适合人类食用的东西。
马尔兹博士说:“人类的自动诱导装置是在无意识世界之中运动的,所以不要抱怨努力无用。应该设定可能达到的目标,然后在脑子里形象化地描绘目标达到和满足后自己的姿态。”
十多年前,美国有一本很畅销的书,书名就叫《课堂里的皮格马利翁》,内容是报道两位教育研究工作者的一项实验。研究者向一所小学提供了一份名单,说名单上的孩子是从一项测验里发现的天才学生,只不过“迟熟”罢了,其实,这些学生完全是从该校学生名单中随便点出来的。然而有趣的是,学年结束时,这些学生的成绩果然比其他学生高出许多。研究者解释,这是因为教师期待某个学生是天才,这种期待心理会对那个学生产生“暗示效应”,使他对自己“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这种愿望的实现产生自信,促使自动诱导装置启动,走出“成见”的牢狱。后来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注意。最终被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