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个甲子年发生的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66章 公元前357年之东周列国(十九)

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与商鞅的变法密不可分。

商鞅,这位来自卫国的改革家,携带着李悝的《法经》,

在秦孝公的求贤令下,满怀壮志地来到了秦国。

他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得以见到孝公,

起初他尝试以帝道、王道之术说服孝公,

但孝公对此并不感兴趣,甚至在听后打起了瞌睡。

商鞅随后改变策略,以霸道之术再次尝试说服孝公,

这次孝公的态度有所改变,但仍未对商鞅予以重用。

直到商鞅详细阐述了他的富国强兵之策,

孝公才真正被打动,两人连续几日深入讨论,毫无倦意。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心在秦国进行一场深刻的变法。

这场变法并非没有阻力,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强烈反对,

他们认为变法会动摇国本,破坏传统秩序。

在激烈的争论后,秦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商鞅颁布了《垦草令》,

这不仅是全面变法的序幕,更是一次对秦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

《垦草令》的核心在于刺激农业生产,它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

从而增强国家的粮食储备和经济基础。

同时,它抑制了商业的发展,因为在当时的秦国,

商业往往被视为投机取巧,不如农业生产那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强盛。

《垦草令》还重塑了社会价值观,提高了农业的社会地位,使得从事农业的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此外,《垦草令》削弱了贵族和官吏的特权,要求他们加入到农业生产中,与普通百姓一同劳作。

这一措施有助于减少社会等级差异,促进了社会的平等。

同时,它还实行了统一的税租制度,简化了税收流程,使得国家财政更加稳定和透明。

《垦草令》的成功实施,为秦国的进一步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这次变法包括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

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

制定秦律,以及推行小家庭制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秦国的强盛和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的变法,不仅是秦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一次深刻变革,其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后人所铭记。

经过商鞅的第一次变法,秦国的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

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了韩国,

这一胜利不仅扩大了秦国的领土,也展示了秦国军事力量的崛起。

随后,在公元前357年,楚宣王为了加强与秦国的联盟,派右尹黑来迎娶秦国女子,

这一联姻进一步巩固了秦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关系。

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

这一事件标志着秦国结束了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

开始在中原的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通过这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行动,秦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平定太子事件后,秦孝公对商鞅的才能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拜他为大良造,开始着手进行第二次变法。

咸阳,这个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的战略要地,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被秦孝公选为新的国都。

为了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

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

次年,秦国的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

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秦国的政治中心,

也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

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

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等。

这些措施进一步深化了秦国的社会经济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更加强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

秦国的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

这种繁荣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秦国的进一步扩张和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显王看到秦国的强大,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

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这标志着秦国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公元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

这一事件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公元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

这一壮观的场面显示了秦国在西方的霸主地位,也展示了秦国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收复河西失地,对于秦献公和秦孝公来说,不仅是实现国家领土完整的重要一步,

更是恢复秦穆公时期霸业的关键。

河西地区,作为秦国的西部屏障,对于秦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秦献公和秦孝公两代国君,都把收复河西失地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秦献公时期,秦国与魏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发生了多次战争。

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石门山(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三场战役中,秦国取得了胜利。

这些胜利不仅打击了魏国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秦国人民的士气,

为秦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鞅的两次变法,更是为秦国的国力增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第一次变法,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

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

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行政效率和军事实力。

第二次变法,通过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

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

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等措施,

进一步深化了秦国的社会经济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