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的人品和作品
哲学家的人品与道德境界有关,作品与思维品质有关。
这两者有无一致性,值得思考。
一般而言,中国文化强调文如其人,认为人品和作品具有一致性。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的人格都很伟大。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对当时的乱世不满,因而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都希望自己的学说为人类提供合适的生活方式。
孔子理想的社会是周代的礼乐社会,理想的人格代表是尧、舜、禹这样的古圣王。孔子一辈子不得志,与现实格格不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他认为自己不得志的原因就是不肯违背自我的原则。
庄子的理想社会是人与禽兽没有区分的混沌世界,他的理想人格是“混同万物以为一”的绝对自由的人格。从《庄子》中的相关内容来看,作为哲学家,他蔑视金钱和权势,思维跳跃,个性自由无拘无束。
我国南朝时的哲学家范缜,主张无神论,撰《神灭论》,主要观点是没有脱离人的肉体存在的意识。这个观点很超前,皇帝、大臣、僧徒联合起来围攻他,他“辩摧众口,日服千人”。当权者以高官厚禄来收买他,他一笑了之,表示绝不卖论取官,表现得很有骨气。
宋明理学家强调学者要有“气象”,要善于揣摩圣人的气象而学之。圣人的气象与其精神世界有关,经常揣摩圣人气象,知识分子身上就会逐渐形成君子风度。
西方的哲学家大多数也是人品高尚的人。
苏格拉底被宣布死刑后,拒绝朋友的资助和劝告,既不逃亡也不向公民法庭祈求,而要以自己的牺牲,唤醒雅典公民。苏格拉底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人,他的心目中只有公平和正义。用他的学生色诺芬的话来说,他在各方面都堪称雅典人的模范。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道德在康德看来是很崇高的,康德本人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康德死后,全城的人都来向他送别,人们连续16天都来瞻仰死者遗容。当地报纸评价康德是“忠诚、和蔼、公正、仁爱”的人。
但是也有些哲学家人品和作品不一致。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我们读他的《培根论文集》,不能不叹服他论友谊、谈真善美、讲人生的绝妙辞藻,但他本人却是一个德行有亏的人。他身为大法官,却公然接受贿赂,并因此而受到法律的惩罚。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与纳粹合作。希特勒上台不久,他出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多次发表演说吹捧希特勒,号召人们对希特勒效忠。
可见,哲学家不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对于哲学家人品和作品的这种背离现象,我们不必因人废言。有些哲学家人品不好,但其作品促进了人类知识的进步,也不妨认真阅读和研究。也许,哲学家人品和作品的不一致,本身也是我们理解哲学家著作的一个新的视角。比如,在发现海德格尔的思想和他的人格表面上的不一致以后,可以反过来从他的人格获得理解他的思想的一种新视角、新思路,从而获得一种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