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谢柏梁
春秋晚期,孔子登泰山,俯瞰天下,壮志凌云。
大唐开元二十三年(735),25岁的杜甫登临泰山,在《望岳》中不甘落后地延伸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齐鲁都有800年的建国史。作为姬姓之宗邦,周之最亲莫如鲁,周礼尽在鲁矣。周礼的实施,其极具仪式感的歌舞队列,成为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齐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其蹴鞠乐舞,其人物事迹,也成为中国戏曲的形式与内容的一大渊薮。
2015年12月28日,地处齐国故都的山东理工大学,居然在一批关于车辆工程、陶瓷研发、清洁能源、金属材料等研究机构的群山峻岭中,矗立起风标独立的戏曲文艺研究所。
该所开张之日,我与俞冰、刘祯等人前往祝贺,躬逢其盛,在接受聘书后开设讲座,也深切感受到山东理工大学对于艺术根脉和地域文化的充分重视,对于齐鲁戏曲与地缘背景的高度推举。
戏曲文艺研究所在成立之前的重要成果,是由陈公水教授主编,徐文明、张英基等人参与,以10年之劳作,9000多条注释,共同编著而成的《齐鲁古典戏曲全集》,该书共收入元明清三代齐鲁大地上30位戏曲作家的近70部杂剧、传奇作品,并进行了分类、辨伪、汇校、注疏、辑佚以及述略等深度研究。作为2002年山东古籍整理规划重点项目,该书在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袁世硕先生认为“这套书把山东古代主要是元明清三代的戏曲作品汇总了,比较齐全,提供了山东戏曲的研究资料,有注释,有题解,有概述,对山东文化建设或者说古代戏曲文化建设方面,具有极大的贡献”;傅璇琮先生评价该书“是戏曲史料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文学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又一标志性成就”(《中华读书报》2011.10.19)。
正是因为前期对于齐鲁戏曲作品的整体归总和深入研究,才有了该所在成立之后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齐鲁戏曲与齐鲁文化精神”的获批立项、次第展开和结项出版。陈公水教授带领其科研团队,又经历一个“八年抗战”的艰难前行,这才将科研成果由中华书局再度推出。
作为该项目课题申报的建议者、项目结题的评审组组长,我与评审组委员们对于该成果,有一些同中有异、异中趋同的总体认知:
其一,《齐鲁戏曲与齐鲁文化精神》将山东文化艺术及其精神脉络予以了梳理、集成和汇总。古代的山东地区,仅《左传》记录便有55国,齐鲁灭亡之后,直到金代才设立山东东路、山东西路,明代设立山东布政使司,清初正式设立山东省。泰山之南的鲁国和泰山之北的齐国,以戏曲艺术作为媒介,以文化精神作为提升,本书便把齐鲁文化精神汇聚在一起,这就具备山东戏曲文化的弘大格局;由此出发,该书把齐鲁戏曲及其文化精神,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看待,这就能够具备世界文化背景下之中国格局的大胸怀和世界观。
其二,该成果作为对齐鲁戏曲的综合研究,开创之功不可埋没。该课题打破了戏曲研究以小的行政区划分边界的研究范围,基于文化圈戏曲研究的区域分布与风格变换,更好地反映了齐鲁戏曲的流变、发展及美学风格。课题搜集了元代到清末齐鲁学人创作的大量杂剧与传奇剧本,基于这些材料,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齐鲁古典戏曲的美学特点、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把握,均有独到之处。比方关于“水浒”题材剧目的研究,展示了除正统“孔孟之道”之外的齐鲁戏曲的另一重要方面。在中庸精神之外还有逼上梁山,在啸聚山林之后不忘“替天行道”,在温柔敦厚之外尚有尚武之风;同样,在齐都泱泱雄风之外,也有蒲松龄鬼狐的美艳与奇幻。
其三,该成果认为齐鲁的古典戏曲以体现鲁文化精神为主,但也有“齐气”;而齐鲁流行的地方戏则主要体现了齐文化精神,当然也带有“鲁风”,这一研究成果对比历史,上通朝堂,接通地气,下贯草根,拓展和深化了齐鲁文化和齐鲁戏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齐文化、鲁文化、齐鲁文化二元一体、齐鲁文化包容的发展阶段细致准确的论述,对所体现的齐鲁文化思想、艺术精神的具体分析有理有据。同时,本成果还对齐鲁戏曲的生存现状作了认真考察,并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发展对策,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理论的相关度,同时还具备鲜活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其四,课题具有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既体现了研究者的开阔眼界和历史思维,更体现了研究者对具体研究对象、作家作品的深入了解和具体分析。该研究成果既是对齐鲁戏曲近似于百科全书式的研究和探索,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中华戏曲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遥远的古代戏曲中齐鲁文化精神的体现,到齐鲁戏曲的当代生存状况,该研究在经纬度上以文化艺术和戏曲创造的诸多线索交织起来,从而蔚为大观,引人入胜。
其五,齐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孔孟之乡,齐鲁文化精神承载了中华文化厚重和恒久的价值取向,作为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在齐鲁大地历久弥新,齐鲁戏曲文化艺术也成为齐鲁文化精神的活态载体,从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齐鲁戏曲之地域文化特色”的最终成果“中华文化视域下齐鲁戏曲与齐鲁文化精神之研究”,全面梳理了齐鲁地区的戏曲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主要代表性剧作家和他们的主要作品,并且在此基础上,对齐鲁地区古代戏曲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它们与齐鲁文化之间的深层渊源等,做了较全面充分的阐述。对一个地区的戏曲现象做整体研究,并且深刻揭示该地域的戏曲发展与其背后的文化生态之间的关联,是很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路径之实证呈现。
从孔夫子到儒学的流布,从圣人之乡的礼仪到戏曲的勃兴,从管仲之道到革命老区的重镇,山东当代戏曲的“一红一白一花”之三大名剧也特别具备历史文化的呼应。《红嫂》主人公基于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但却要给伤病员喂养乳汁;《奇袭白虎团》阐扬抗美援朝题材,岂止是一般意义上的尚武之风,更是在世界上对于霸权主义予以坚决还击的大国国格的体现;《苦菜花》同样是以救亲人还是救抗日战士的艰难选择,体现出伦理之乡的民族救亡和国家崛起之大义。
从《齐鲁古典戏曲全集》到《齐鲁戏曲与齐鲁文化精神》,陈公水教授与他的团队筚路蓝缕,先后积20年之功,勤勤恳恳,一路跋涉,对山东戏曲文化做了充分的材料收集与深入研究,这才有了省级和国家级两大学术成果的面世。生命有限,人世变迁,为桑梓痴心不改,替戏曲提升文化,这就是山东理工大学的学术情怀和人文抱负的具体体现和生动例证。
当然,如果该团队行有余力,也可以将齐鲁戏曲与临近的中原戏曲、山西戏曲等相关省区的戏曲历史文化,做具备更多参照点的要言不烦的比照。跳出齐鲁看齐鲁,有的时候反而更加全面通透一些。
我觉得,《齐鲁戏曲与齐鲁文化精神》的成果面世,给我们演示了更为悠远的历史文化发展趋势、更为精准的齐鲁文化之比较研究、更为博大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世界文化眼光。这部关于齐鲁戏曲与文化的研究成果,其实不光是对于山东戏曲文化有着极大的归纳意义,这对于理工科大学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综合学科的建树,对我们研究中华戏曲文化精神和世界戏剧文化格局,可能都具备较为深远的启发意义。
是为序。
2021年5月2日写于中国戏曲学院
(作序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剧评协会中国分会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