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燕国悲歌
自古燕赵悲歌士,此话一点也不差。
燕人自古以来就极具情绪感染力,心情愉悦时喜欢高歌起舞,心情悲愤欲绝时亦喜欢高歌抒情。
今日情到伤心处,众人皆情不自禁,一同放声悲歌长吁。
宋昌眼见气氛烘托的差不多,以手抚泪,哽咽道:
“诸位,今日许是我等最后欢快一聚,从此以后阴阳两隔,海岱西峰,不知何时再聚。
且各安天命好自为之,若不忍金刃之苦,或可出外儌终日与禽兽胡人为伴,从此不闻乡音,否则天下之大安有容身之地。”
“宋兄,难道我等就别无他路吗?”
郭颖的话令众人精神纷纷一振,目光如炬般一同望向宋昌,祈望宋昌能说出令大家安心的话来。
可不出所料,宋昌依旧唉声叹气,声音低沉沙哑道:“时至今日,大势已去,我亦无他法,为众计,总不能投秦去吧?”
“这……”
宋昌一语话毕,众人一时皆沉默不语,无人反驳唾骂,也无人欣喜赞同。
气氛死寂般的安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说不上如何所想。
坐在人群中的夏元在宋昌说完这句试探性的话后,就一直默默观察着众人,看着众人若有所思,患得患失的表情,夏元心中瞬间大定。
从众人没有一开始就激烈反驳来看,此事有戏,到底是家国势力,家国,家国,家在国前,国没了可以再换一个,家若没了那就真的没了。
已经猜透众人想法的夏元,适时咳嗽一声,呵斥宋昌道:
“姊夫休得胡说,在座都是大燕忠良,国破殉国即可,焉能贪生怕死,行此露怯求活之事!
就做姊夫心神恍惚口不择言,下次慎言慎行,需提防小人所害,诸位以为然否?”
“左司马此言在理,宋兄慎言啊!”
“然也,然也,我等君子闻言一笑而过,若让胥人听去,恐不利自身。”
“是矣,是矣,今日之话,出得此间当不得外传,否则共诛之!”
“君子之交,当是如此!”
不管众人心中如何做想,表面上都斩钉截铁表示不多想,不外传。
夏元与众人的话好似惊醒宋昌一般,宋昌懊恼抚面,就坡下驴道:
“昌醉矣,之前言语皆不足信,勿放心上,勿放心上。”
宋昌的话众人微笑回应表示理解,但具体心中如何想法,就不得而知。
毕竟今日无饮酒一事,何来醉酒一说,不过看破不说破已是众人的基本技能,倒也没人愚蠢的去揭破宋昌话中漏洞。
之后的聚餐就显得波澜不惊,全程只论风花雪月,闲文逸事,不说半点军国大事。
但刚才宋昌最后一句投秦说词,却如同魔咒一般,笼罩在众人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狩猎宴会过后,众人三三两两各自散去,唯有夏元等人留在原地,指挥家人收拾什物。
夏元以手负背,站立在一望无际的平原雪地中目视众人离去,随手捏着块炙肉,情绪颇采的宋昌漫步至夏元身旁意有所指道:
“我以秦暴诈怖各家,观其言行,已有心动存活之意,元弟当趁热打铁,头颅引动。”
夏元闻言,回首望着宋昌英俊潇洒的脸庞,沉吟一二,缓缓开口:
“当日设谋徒田栋颜面丢尽,为我所辱,其必怀恨在心以间探我虚实谋划于我。
我反其道而行之,表里不一,其必震恐,以截我,届时不费吹灰之力,自可让田家自入瓮中,为我所用。”
“哈哈!元弟此计妙矣!”宋昌抚掌大笑道:“这叫不出剑戟以制人!”
“勿言,实不知你家兵卒准备的如何?”
对夏元的探问,宋昌一副大可放心的表情道:“早已准备就绪,我燕人中游牧骑射、渔猎策骑的也不在少数。
这些人生性彪悍、坚韧不拔、武风浓烈,且多是慷慨悲歌悍不畏死之士。
招募成军,教习旗鼓军纪,稍加训练,便可重现当年我辽东坚兵的风采!”
宋昌这话说的倒是不差,辽东这地方历来什么都缺,但唯独不缺优质兵源。
在极度恶劣环境中磨砺出的燕人搏虎缚熊,从不缺勇气与格杀技艺。
加之燕人悲歌轻生死的性格,铸造了他们一身铁骨彪心,是天生的敢战士。
当然若没有一个严密的政权来组织他们,一盘散沙下的燕、辽之人各自为斗,自然发挥不出应有的实力。
可若有个猛人枭雄之类的能组织糅合他们,那么这些天生的战士就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历史上辽东兵数次南下中原,横扫大江南北,就是最好的证明。
燕人的轻生死性格,不止是百姓如此,就连贵族也不逞多让。
被夏元禁足的夏扶那货,就是在历史中众人高歌为荆轲送别的时候,夏扶许是觉得大家唱歌给荆轲送别不助兴,当场表演了一场自杀给大家助兴的戏码。
由此可见燕人轻生死的说法,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燕国这种苦寒不毛,燕胡杂交之地,百姓生活贫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饿死、冻死、染病而死,葬身兽口或死亡在胡燕冲突之中。
因死亡长伴于身,当人们对死亡司空见惯后,就会对死亡平视之,并不惧怕,甚至认为死亡是种解脱。
正是因为这种社会风气盛行,培养了燕国人轻生死的心态。
再加上燕人粮食不足,半耕半猎或半耕半牧,经常入山林草原与野兽、天地搏斗获取食物。
导致燕人不仅技艺娴熟,更是坚韧胆大,是天下最优良的兵源之一。
像燕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射箭的传统风气,更是其他诸国没有的优势。
当然这种不同优势各国也有,秦人的组织服从度是其他六国比不了的,赵人的马术也是其他诸国没有的优势。
韩国的工匠、齐国的学术、楚国的舟船水手、魏国的游侠、人才,都是天下各国各自的特色优势。
这里面其他各国还好,唯独魏国,好似将技能点歪了。
魏国善于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但唯独却不善于发觉人才,任用人才,经常导致人才大量外流,成了天下名副其实的人才培养基地。
商鞅、张仪、范雎、吴起、孙膑、乐毅、魏章、公孙衍、尉缭等人还不算太顶尖的,就连后世的汉高祖刘邦都在魏国进修过人际关系学。
抛开燕国其他不说,在兵源素质上还真是天下一等。
至于说燕兵素质那么好,还为什么被秦军打的狼狈而逃一事,这还真不能怪士兵。
第一、燕国虽有军功爵制度,也确实在实行,但燕国的军功爵制度没有秦军功爵涉及的那么广,那么深。
同等条件下,秦军功赏赐非贵族百姓者,以大夫为顶点,黔首爵不过大夫,若超过则折算成钱,一爵抵万钱。
也就是说秦功赏赐黔首只能授封士一级的爵位,秦国士一级的爵位共有四级,分别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
公士在秦军中可担任伍长,上造可担任什长,簪袅可担任屯长,不更可担任百人将。
虽然黔首不能授封大夫爵位,但好歹一爵抵万钱,有大笔钱可以拿,故而秦军士气还是很高的。
但燕国则不然,燕国的军功爵制度有上卿、亚卿、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共九级制度。
其中燕国黎首最高的封爵顶点在上士,总共三级爵位,比秦军的士要少一级。
上士在军中最高也只能任个屯长而已,超过上士的爵位虽然也会抵钱,但也不过数百钱最多千钱罢了,如此寡待,有何士气可言?
这一点上后世很多人都想错了,甚至是不了解,误以为六国没有军功爵,只有秦国一家才有军功爵,甚至只要立功就能一直升。
但其实不然,秦军功爵并不是后世人想象的畅通无阻没有限制。
秦军功爵跟其他六国一样,对黔首只授封士一级,士级以上的爵位非士大夫贵族百姓不授。
所以很多人想象中穿越到战国,然后投奔秦国、凭借事功或军功一路升迁的事情,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除非你是贵族百姓,哪怕是其他国家的贵族百姓也行,但必须有姓。
像黑喜、惊之类这种无姓氏的黔首不管你立多大的功,你的天花板就是不更。
所以说穿越到战国末期黔首身上,若真想改变命运,要么投靠刘邦,要么投靠陈胜吴广,要么自主创业。
否则你一辈子只能是个黔首,运气好点做个微薄小吏,再别无他路。
燕军打不过秦军除了上述的赏赐问题外,燕国高层的昏庸无能也是主要一点,燕国无能人连累的燕军也打不了胜仗。
明明前一刻乐毅还率领着燕军在齐国大杀四方,可乐毅一去,燕军先被齐军击败,后又被赵国按在地上摩擦。
所以说燕军被秦军击败,还真不怪士兵,问题是出在燕王、朝廷与领兵将领身上。
这一点上赵、楚两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赵军与楚军在军功赏赐方面跟燕国一样也不如秦国厚,但人家两国在高层还是有些能人的,赵有李牧、楚有项燕。
赵军、楚军在李牧、项燕的带领下就曾多次击败秦军,逼得秦国用离间计在政治上除掉李牧。
由此可见,秦军虽然比六国军队强大,但单从战力来论,秦军并未达到碾压六国的程度。
李信全军覆没以及王翦用国力拖死项燕等一些事迹无不说明,秦国强大的是国力与基层组织力度,这才是秦国可以一统天下的根本。
秦国的军功爵虽然同样发挥着作用,但并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神话。
只能说秦国的军功爵比六国的军功爵优越厚赏一些,但并没有夸张到你有我无,形成天壤之别的差距,否则六国早被秦国灭了,哪还能撑到现在。
正在与宋昌讨论的夏元,忽然见旷野中飞来一骑,来人不及下马,便已经气喘吁吁,声音焦急呐喊道:
“襄平来信,言大王车架已至百里开外,请家主速速回赶回!”
“什么!大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