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 06 真正的赞美
本周练习
每天一次,想你身边的一个人——家人、朋友或同事,并给那个人真正的赞美。那个人和你的关系越近越好,例如孩子或父母(在邮局告诉一个陌生人你喜欢他的围巾不能算)。赞美越具体越好,如:“我很感激你总是愉快地接听电话。”
对别人给你的赞美也要留意。思考赞美的意义和意图,以及它们给你带来的影响。
提醒自己
在你经常可以看到的地方贴上写有“表扬”“赞美”字样的标签提醒自己。
初步发现
有些人说他们刚开始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感觉很抗拒,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赞美并不诚恳。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很多值得他们感激的事物,这个练习也就变得容易起来。有的人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发现自己习惯于批评挑剔,他们往往只会注意到问题,以及对问题发表评论。做这个练习能帮助他们发现以及扭转这种心境。
其他人表示,当他们给出赞美的时候,他们发现被赞美的人总是会拒绝接受赞美——“哦,我不觉得我这次做的饼干有多好。”收到赞美会让人感觉脆弱。有的人从青少年期开始对赞美变得小心翼翼,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得到的赞美是真诚的,还是仅仅是玩笑而已。他们自己也开始学会以玩笑的口吻赞美别人,或者在自己得到赞美的时候认为那只是一个玩笑,从而保护自己不会在之后受窘。一个人告诉我们,他的父母教了他如何接受赞美。他们建议:“你只要说‘谢谢’就好了。赞美你的人只需要听到这个。”
另一个人描述了他为何主动学习赞美别人这项艺术,因为他从小在酗酒者家庭长大,成长过程中他听到的永远只是负面的评价。他发觉赞美别人可以“令人放松,把周围的能量变得正面”。他还发觉当得到赞美时,自己的孩子更加茁壮成长,伴侣更加快乐,员工也更加努力。
在如何接受赞美这个方面,各国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在中国和日本进行的研究发现,95%的人对赞美的回应都是否认得到的赞扬或者转移话题。在亚洲,这很普遍,因为若不这样做,被赞美的人可能会被认为不够谦虚。丈夫不会在众人面前赞扬自己的妻子,以免被认为自大吹嘘。
作为一种有效的冲突解决方法,非暴力沟通教给我们,例如“你非常(形容词)”这种形式的赞美其实会使人产生距离感。该方法建议就具体触动你的具体事物来赞美,因为这样的赞美会带来彼此连接和亲密的感觉。“你这样花时间为会议烘焙新鲜的饼干,我很感动。谢谢你。”
这个正念练习帮助我们对存在于我们关系中的赞美模式以及频率产生觉知。一些赞美是真诚的;另一些赞美只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当我们第一次见到某人或我们在追求别人时,我们往往会给对方更多赞美。后来,我们渐渐开始视身边的人为理所当然,不再对其表达赞赏、感激或珍惜。
深入课程
道元禅师写道:“你应该知道,充满慈悲的话语来自善良的思想;而善良的思想生发于慈悲的心灵这颗种子。”你应该想到善良的话语并不仅仅是表扬别人的优点,它甚至有改变国家命运的力量。我们在对人、事、物作出反应时会经历三种可能的心境:正面的(一种开心的感觉);负面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中立的(既非正面也非负面的感觉)。当一个人激发出我们内心的正面感觉时,我们更容易以一种正面的心态对待及赞美他。例如,我们很自然地倾向于赞美我们的追求对象,以及还没有变成不听话的幼儿的可爱的婴儿。
当一个人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后,我们往往会不再留意他们所做的,也想不起来去赞美他们。事实上,我们可能只记得对不好的、那些我们认为应该改变的地方发表评论。虽然我们不想,但这样的习惯会不可避免地使这个关系渐渐笼罩在负面情绪之下。主动关注他人做得好的地方并且真诚地给出赞美会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添加新的温暖、亲近感以及令对方更愿意响应自己。
针对暂时的或者有条件的特质,例如针对美貌而发出的赞美会让我们感觉有点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直觉上明白一些特质,例如外在的美丽,来自侥幸得到的基因与当下社会审美体系的共同作用。我们并没有自己雕刻那张英俊的脸。那只是一份暂时的礼物。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会开始有双下巴和皱纹。甚至,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它就可以被定义为“丑陋”了。直发流行了几年,长了卷发的女孩花大把时间把自己的头发弄直。然后,卷发又成了新的时尚。大部分令我们得到赞美的都是暂时的——苗条的身材、运动能力,甚至智商。它们很少是我们自己努力得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最好的赞美构建于我们对别人带给我们的感受的感激之上。
隐藏于为我们带来赞美的临时特质之下的,是我们的真实本性。在佛教中,它被称为我们的佛性;在其他宗教中,它被称为我们的神性。这就是我们的本质。它不取决于感觉、外在特质或者其他类似的属性。你不能做任何事去使它更好或更坏、更多或更少。无论你做过哪些对的或者错的事情,无论在你身上发生过什么,这个本质都会完好如初。在你出生的时候它没有增加什么;在你去世的时候它也不会有任何减少。它是“永恒”通过你来完成的自我表达。
结束语
慈悲的话语是一份礼物。它为心灵带来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