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导读(下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孔子作《春秋》

孔子为什么要编撰《春秋》呢?传说鲁哀公十四年,鲁国有个猎户捕捉到了一只独角兽,不知道是什么,就把它给杀了。孔子知道后,就去看,认出了这个独角兽就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上古时期一直被视为祥瑞(吉祥之物),只有在盛世才出现。而麒麟出现在春秋乱世,这并不说明当时就是盛世,反而表明盛世很难出现了。孔子由此非常感慨,认为自己所向往的周代礼乐文明很难实现了。于是他就以鲁国的宫廷史书为基础,吸收各国历史,编撰了《春秋》这部书,融入了自己所信仰的周代仁义礼乐之精神。所以这部书后来也被称为“麟经”,或“麟史”。

《春秋》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获麟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使用的是鲁国的纪年,主要记载了鲁国的历史,同时也有当时春秋各国的历史,所以《春秋》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中国通史。由于孔子《春秋》所记载的时间跨度与当时社会政治发展基本吻合,所以历史学家用“春秋”来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名称。后来为了历史叙事方便,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开始于周平王东迁那一年(前770),截止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

孔子编撰《春秋》的目的,就是以周代礼乐制度为价值判断依据,通过历史叙述的形式(即采用蕴含“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以一字褒贬的形式,对春秋人物与事件进行评价,看人物的言语、行为是否合乎周礼,如果是合礼的,就是对的、善的;不合礼的,就是错的、恶的),让人们从《春秋》记载中,看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此来规范各个阶层尤其是统治阶层君臣的行为规范,从而最终实现王道政治秩序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