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推荐序 哲学的训练
我阅读法国哲学家奥斯卡的《哲学实践的艺术》一书,心情很复杂,既愉悦轻松,又感沉重。
此书别具一格,写得很具有法国风格,丝毫没有当我们想到哲学时的那种晦涩枯燥。内容就像书名那样,它是生活化的哲学。此书不仅有哲学知识和基本元素的讲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后半部分用较大篇幅,讨论哲学教育,从如何上哲学课,讲到已经在西方社会风行多年的“哲学咨询”方法,这都会使中国的哲学工作者和普通读者受到某种启迪。上哲学课,既与哲学教师有关,也与学生有关,作者显然具有深厚的哲学教学经验,写的是法国哲学教育制度下的课堂上最基础的教学方法。这种“实践”可以被当成一种教学艺术。上哲学课,就像上数学课和物理课一样,应该跨越国界,无论是法国的还是中国的哲学课,其教学和学习的心理过程,应该是相通的。
此书既然与哲学有关,就免不了涉及大量的哲学知识。作者对于从古至今的哲学史相当熟悉,精妙的例子几乎随手拿来,而绝不丧失准确性。作者并没有把此书写成一本通俗读物,而是深入浅出,用看似浅白的语言抓住思想的精髓,这需要相当深厚的哲学基本功。读者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学到哲学的基础知识。就此而言,此书也可以比作高水平的科普读物。例如,此书作者谈到,就哲学家的思想精髓而论,苏格拉底的问题是:“你是谁?”帕斯卡的问题则是:“你知道你说了什么吗?”至于笛卡尔,则是“你从哪里得到证据?”而康德这样问我们:“你怎么知道?”黑格尔问我们:“你会思考事物的另一面吗?”马克思问我们:“是哪些物质条件促使你如此发言?”尼采问我们:“当你在说话时,是谁在说话?”弗洛伊德问我们:“什么欲望使你焕发生机?”萨特问我们:“你想成为谁?”作者如此化解哲学家的晦涩问题,却没有丧失问题的深度,这是一种极好的哲学书的写作方法。
再说沉重,此书第九章讲的是“课堂内的哲学讨论状况”,此章开头的句子竟然是:“近年来,在中学和小学中,哲学讨论呈现出多种形式,获得了一定的成效。”这让中国从事哲学教育的同行很是感慨,即使早就知道,但仍旧感慨。就是说,在法国的基础教育制度中,哲学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我们中国高考中的“语文卷”和“政治卷”,在法国则变成了统一的“哲学卷”,因为在法国,中学就开设了哲学课,这使得高校的哲学教育游刃有余,而我们国内的高考生,由于中学阶段没有哲学课,绝大部分学生在踏入哲学系时,几乎是从头学起。还有,类似奥斯卡《哲学实践的艺术》这样的书,在我们国内,确实还很少见到。此书的读者受众相当广泛,不仅限于哲学专业的师生,凡是对于哲学训练有兴趣的读者,只要具备基础的哲学史知识,都可以读懂。此书的句子也很精炼,可读性强,相信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尚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