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 上
【题解】
《孟子》七篇,每篇各分上、下,篇名同《论语》一样,都是取自各篇首句。《梁惠王上》共七章,记录的都是孟子与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等诸侯王的对话。孟子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曾经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试图说服诸侯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人生的抱负。其中魏(都城大梁,因此《孟子》中称其为“梁”)、齐是孟子到过的两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在这七段对话中,孟子对自己“仁政”的理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孟子认为,“仁者无敌”,统治者如果推行“仁政”,老百姓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可阻挡。因此他告诫梁惠王不要开口闭口都是“利”的问题,作为一个国君来说,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他还告诫国君们要与民同乐,要关心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制民之产”,减轻税负,使民以时。在最后一章同齐宣王的对话中,孟子对统治者推行“仁政”的原因、条件、原则、措施等都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这是国君推行“仁政”的内在基础。作为一个统治者,有没有推行“仁政”并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只是一个愿不愿意做的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③?”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⑤,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⑥。上下交征利⑦,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⑧,弑其君者⑨,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⑩,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⑪,不夺不餍⑫。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⑬;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魏国最初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来为避免来自于秦国的威胁,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因此“魏”又称“梁”。魏本来是一个侯国,僭用周天子的称号“王”,所以朱熹说:“梁惠王,魏侯罃也。都大梁,僭称王。”“惠”是他死后的谥号。②叟:古代对年长者的称呼。③利:即“使……得利”,指富国强兵之类。④仁义:“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也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按照孔子的解释,“仁”,简单地说,就是“爱人”,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义”也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范畴和观念之一,主要是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或者准绳。在孟子的思想中,“仁义”二者并称,作为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⑤大夫:古代官职名,周代在诸侯国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即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封地,可以作为他们世世代代的生活来源。⑥庶人:周代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泛指一般老百姓。⑦交征利:即竞相夺取利益。交:互相,竞相。征:取,夺取。⑧万乘之国:乘,车子。春秋战国时多指兵车,一乘包括一车四马,车上一般有三名甲士。那时候战争主要以车战为主,拥有兵车的多少是衡量诸侯国或者大夫力量大小的重要标志。万乘之国,即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⑨弑:古代称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等卑幼杀死尊长的行为为“弑”。⑩取:得到。⑪苟:如果,假如。后义而先利:指在考虑问题时把是否得到“利”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而使“义”相对居于次要的位置。后,以……为后。先,以……为先。⑩餍:原意是吃饱,引申为满足。⑬遗:遗弃,舍弃。
【译文】
孟子到魏国去,见到了国君梁惠王。梁惠王问:“老先生,你不远千里来到我们魏国,将有什么能使我们魏国得利的吗?”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讲得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像您这样作为国君的如果说‘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我的国家得利’,大夫们就会说‘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我的封地得利’,一般的士人和普通百姓也会说‘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我自身得利’。上上下下都竞相逐利,如果这样,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弑君犯上的,必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弑君犯上的,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万中取千,千中取百,作为一国的大臣来说,财产不可谓不富足了。如果在考虑问题时忽略了‘义’而总是把‘利’放在优先的位置,那么大夫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财产就决不会满足。从来没有重视‘仁’而遗弃自己双亲的人,也从来没有崇尚‘义’而怠慢自己国君的人。作为一国的国君,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足够了,为什么一定要说这个‘利’字呢?”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①,顾鸿雁麋鹿②,曰:“贤者亦乐此乎③?”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④。《诗》云⑤:‘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⑥。’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⑦,故能乐也。《汤誓》曰⑧:‘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⑨。’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沼:指水池。②顾:回首,回视。鸿雁麋鹿:泛指惠王园中所养的观赏动物。③贤者:即贤人,有才德的人。乐:喜爱,喜欢,为……感到快乐。④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赵岐注曰:“惟有贤者然后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亡国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⑤《诗》: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最早称为《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大部分都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按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⑥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大雅·灵台》。“鹤鹤”,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之《毛诗正义》作“翯翯”。经,筹划,量度。灵台,《诗序》曰:“《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郑玄笺曰:“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并说:“神之精明者称灵。四方而高曰台。”营,建造,制作。庶民,众民,平民,老百姓。攻,这里指营建。不日,朱熹《集注》曰:“不日,不终日也。”亟,速,急。子来,朱熹《集注》曰:“如子来趋父事也。”郑玄笺云:“众民各以子成父事而来攻之。”意思相同。王,指周文王。儒家将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人都当做“圣人”来崇拜,把他们看做才德的化身。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以供观赏的园林,汉代以后称“苑”。麀,母鹿。攸,助词,所。濯濯,肥泽貌。鹤鹤(翯翯),光泽洁白貌,形容羽毛洁白而有光泽。於,叹美辞,无义。牣,盈满,充塞。⑦偕:俱,同。⑧《汤誓》:《尚书·商书》的第一篇,为商汤率师伐桀时的誓词。⑨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这是夏的百姓诅咒暴君桀的话,时,通“是”,此,这。害,通“曷”,疑问代词,什么,什么时候。予,我。女,通“汝”,你。皆,朱熹《集注》作“偕”,二字通,意为一同,俱。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正站在花园的池塘旁边,一边回视着园中的鸟兽,一边问孟子:“有才德的贤者也能从这些东西中感到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只有贤者才能感受到这种快乐;如果不是贤者,即使有这些东西,他也是无法感受到快乐的。《诗经·灵台》中说:‘文王开始筑灵台,谋划建造细安排。百姓齐心同努力,灵台很快便建成。文王本来不着急,百姓群情太踊跃。文王来到灵囿中,母鹿安逸不惊扰。地上鹿群空中鸟,体态肥美毛色好。文王信步到灵沼,池中鱼儿齐蹿跃。’文王用老百姓的力量建台建池,而老百姓却为此感到高兴,把建成的台命名为‘灵台’,建成的池命名为‘灵沼’,看到其中养育的各种动物而感到高兴。古代的人能够与民同乐,所以就能够从这些有观赏价值的东西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尚书·汤誓》中说:‘(夏桀)你这个毒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啊!我宁愿和你同归于尽!’如果老百姓恨不能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池榭庭台,珍禽异兽,他还能够独自从中得到快乐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①,尽心焉耳矣②。河内凶③,则移其民于河东④,移其粟于河内⑤;河东凶,亦然⑥。察邻国之政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⑧,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⑨:填然鼓之⑩,兵刃既接⑪,弃甲曳兵而走⑫,或百步而后止⑬,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⑭,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⑮。不违农时⑯,谷不可胜食也⑰;数罟不入洿池⑱,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⑲,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⑳。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㉑。五亩之宅㉒,树之以桑㉓,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㉔!鸡豚狗彘之畜㉕,无失其时㉖,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㉗,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㉘,申之以孝悌之义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㉚。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㉛,然而不王者㉜,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㉝;涂有饿莩而不知发㉞。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㊱。’王无罪岁㊲,斯天下之民至焉㊳。”
【注释】
①寡人:古代诸侯自称,后来成为君主的谦称。②焉耳:恳切之辞。③河内:古代指黄河以北的地区,也专指河南省黄河以北的地区,即今之济源一带,战国时属魏国。凶:灾荒,收成不好。④河东:黄河流经山西省,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即今之山西安邑一带,魏国旧地。⑤粟:谷物名,即“谷子”,这里是粮食的通称。⑥然:代词,如此,这样。指河东发生灾荒时也采取与河内灾荒类似的政策和措施。⑦察:考察,调查。政:政令,政策。⑧加:更加。⑨请:敬辞,无实意。喻:指通过比喻来说明。⑩填然:形容鼓音隆隆,声势宏大的样子。填,鼓音,军事行动中,鼓是前进的号令。鼓之:杨伯峻《孟子译注》认为:“‘鼓’在这里为不及物动词,其下不当有宾语,这‘之’字不是宾语,只是用来凑足一个音节罢了。”⑪既接:刚刚一接触。⑫弃甲曳兵:形容军队败退,非常狼狈的样子。甲,指战斗中所穿的用皮革、金属等制成的护身服。曳,倒拖着。兵,指兵器。走:逃跑,逃奔。⑬或:代词,有人,有些人。⑭直:副词,只不过。⑮望:希望,期待。⑯不违农时:朱熹《集注》中说:“农时,谓春耕夏耘秋收之时。凡有兴作,不违此时,至冬乃役之也。”⑰胜:尽。⑱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数(shuò),细密,稠密。罟,渔网。古代曾经规定,渔网的网眼不能小于四寸,鱼不满尺,既不允许在市上售卖,也不允许人食用。洿(wū)池:指水塘。古代称地势低洼、停滞不流的水为“洿”。⑲斤:斧头。⑳憾:恨,心怀怨恨。㉑王道:中国传统儒家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强调以仁义治天下,实行仁政,重视教化。㉒五亩之宅:赵岐注曰:“庐井、邑居各二亩半以为宅,各入保城二亩半,故为五亩也。”㉓树:种植,栽种。㉔衣:穿(衣服)。帛:古代对丝织物的统称。㉕豚:小猪,亦泛指猪。彘:猪。畜:饲养。㉖无失其时:朱熹《集注》说:“时,谓孕字之时,如孟春牺牲毋用牝之类也。”杨伯峻《孟子译注》中认为:“《淮南子·主术训》说过:‘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不准吃食小鸡小狗小猪,可能就是‘无失其时’。赵岐《注》云:‘言孕字不失时也。’亦通。……豚是小猪,但只能杀以祭祀,正如王筠在《说文释例》所说的,‘古人之豕,非大不食,小豕惟以致祭也’。所以这里既言‘彘’,又言‘豚’。”㉗夺:丧失,失去。㉘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㉙申:申诫,告诫。孝悌:“孝”和“悌”都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在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社会中,孝悌不但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而且被看做保证社会有序和稳定的重要前提。㉚颁白:即“斑白”,指老人的头发半黑半白。负戴:以背驮物为“负”,以头顶物曰“戴”。㉛黎民:民众,百姓。黎,众,众多。一说“黎”为黑色,黎民指黑发之人,即年龄少壮者。㉜王:称王,特指以德治仁政统一天下。㉝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意思是当收成好的年景,国家应当把粮食收购上来,免得用好粮食来饲养猪狗。㉞涂:道路。饿莩(piǎo):饿死的人。发:散发,发给,特指开仓廪以赈济。㉟岁:年景,一年收成的丰歉。㊱兵:指杀人的兵刃。㊲无:同“毋”,不要。罪:归罪于。㊳斯:连词,则。
【译文】
梁惠王说:“我在治理国家上,可真的是非常尽心了。河内如果发生了灾荒,我就把人民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调拨到河内来;河东发生了灾荒也是一样。考察一下邻国的国家治理,没有一个像我这样用心的。可是邻国的人口没有减少,我国的人民也没有增加,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您爱好打仗,就让我用打仗做个比方来说明吧。作为冲杀号令的战鼓擂得震天响,两军的兵刃刚刚一接触,士兵们就丢盔弃甲、倒拖着兵器逃离了战场,有的跑出去一百步停下来,有的跑出去五十步停下来。如果跑了五十步的人对跑了一百步的人加以嘲笑,您认为如何呢?”惠王说:“当然不可以,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也是逃跑了。”孟子说:“大王您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必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在老百姓农忙的时候不去耽误他们的农时,生产出的粮食就吃不完;如果不让过于细密的渔网到湖沼池塘里捕鱼,生产出的水产就吃不完;如果按照规定的时间采伐林木,生产出的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能使老百姓在生养死丧这些事情上都不会有什么怨言。老百姓在生养死丧这样的事情上没有怨言,这就是实行王道的开始。让老百姓在每家五亩的宅地上都栽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让老百姓不要错过了饲养鸡犬猪狗的时节,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吃上有肉的饭菜了。每家百亩农田,不要随意侵占他们的农时,有着数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免于饥寒了。认真地推行学校教育,向老百姓申明孝悌等做人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用再负载着重物在道路上奔波了。七十岁以上的人穿上丝吃上肉,老百姓没有饥寒之忧,做到这些而不能够使天下归心,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猪狗吃着人的口粮而不知道制止,路旁有倒毙的饿殍而不知道赈济。老百姓死了,却说:‘这与我没有关系,是年景不好的结果。’如果这样,与用刀子刺死了人却说‘与我无关,要怪就怪兵器’有什么分别?如果你不再总将国内的问题归罪于年景,这样天下的人民就都会投奔到魏国来的。”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①。”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③,厩有肥马④,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⑤;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⑥?仲尼曰⑦:‘始作俑者⑧,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⑨。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①安:大体相当于“乐意”。承教:接受教令,接受教诲,常用做谦辞。②梃:原指植物的茎、干,这里指棍棒。刃:指刀剑一类利器。③庖:即厨房。④厩:用于养马的棚或圈。⑤恶(wù):厌恶,讨厌。⑥恶(wū):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安”、“怎么”。⑦仲尼:即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有世界盛誉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⑧俑:古时用以殉葬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⑨象人:即像人形的木偶人、泥人。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取您的教诲。”孟子答道:“用棍棒和刀剑杀人,二者有区别吗?”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孟子接着又问:“用刀剑与政令,二者有区别吗?”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孟子说:“厨房中有肥美的肉,栏厩中有肥硕的马,而老百姓却面带着饥色,田野中有倒毙的饿殍,这无异于驱赶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之间相互蚕食,人们尚且厌恶;而身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推行政令时却不能避免如同率领野兽来吃人之类的情况发生,那又怎么能称得上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最早制作俑人用于陪葬的人,应该不会有什么后代吧!’因为他们制作了酷似人形的木偶、陶偶来殉葬啊,那又更何况使老百姓活生生地被饿死呢?”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②,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⑥,愿比死者壹洒之⑦。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⑧,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⑨,省刑罚⑩,薄税敛⑪,深耕易耨⑫;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⑬,入以事其父兄⑭,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⑮。彼夺其民时⑯,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⑰,王往而征之⑱,夫谁与王敌⑲?故曰‘仁者无敌’⑳。王请勿疑㉑。”
【注释】
①晋国:西周建立之后,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尧之故墟唐,因南有晋水,至叔虞的儿子燮父时改国号为晋,大约在今山西省、河北省南部、陕西省中部及河南省西北部一带。晋国为春秋时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其国君晋文公曾经称为诸侯的霸主。后晋国为其大夫韩、赵、魏所分,三国仍合称“三晋”,所以惠王自称为“晋国”,此“晋国”已不是春秋时的晋国。②莫: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焉: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介词“于”加代词“此”或“是”。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指公元前343年的马陵之战。此次战役在《史记》的《魏世家》、《田齐世家》、《孙吴列传》中均有提及。齐军打败魏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魏惠王时,西邻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日渐强大,并屡次打败魏国。惠王三十一年(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率秦军联合赵、齐打败魏军,俘公子卬。魏国被迫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城给秦国。因魏国的都城安邑靠近秦国,为了避免来自秦国的威胁,魏惠王迁都于大梁。⑤南辱于楚:《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考之古本《竹书纪年》,此事当发生在梁惠王时。梁惠王这里所说的,可能就是这件事。⑥耻:羞愧,以……为耻。⑦愿:希望。比:介词,为,替,代。壹:皆,都,全,一概,一律。洒(xǐ):“洗”的古字。洗涤,洗雪。⑧地方百里:土地方圆百里的小国。⑨仁政:儒家一贯的政治主张,认为统治者应当用德治的方法,宽厚待民,争取民心。⑩省:简,少。⑪薄:减轻,减损。敛:赋税。⑫易耨:即尽力耕耘之意。⑬暇:空闲,闲暇。修:学习,培养。忠信:忠和信都是儒家提倡的重要的道德规范。其中,关于“忠”,《说文解字》中说:“尽心曰忠。”朱熹《论语集注》中也说:“尽己之谓忠。”也就是说,“忠”就是忠诚无私、尽心竭力的意思。如《左传·成公九年》中说:“无私,忠也。”韦昭注《国语·周语下》“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说:“出自心意为忠。”后来,由于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将“忠”与忠于君王联系起来。关于“信”,《说文解字》中解释说:“信,诚也。”也就是说,“信”就是诚实不欺、守信用、实践诺言之意。⑭事:侍奉,供奉。⑮制:制作。挞:用鞭子或棍子打。⑯彼:这里指齐、楚、秦等敌国。⑰陷溺:谓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陷,指没入土中。溺,指没入水中。⑱征:征伐,征讨。⑲敌:抵挡,对抗。⑳仁者:具有仁德的人。㉑疑:迟疑,犹豫,疑虑。
【译文】
梁惠王说:“想我晋国,当初是天下没有谁能够比得上的强国,这是您老人家所知道的。可是自从我当了国君之后,在东面,被齐国打败,大儿子战死了;在西面,被秦国打败,丧失了七百多里土地;在南面,则又受辱于楚国。对于目前的这种状况,我深感耻辱,希望能够代替死者把这些屈辱统统洗刷掉。您认为我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说:“即使只有方圆百里的土地,也有机会通过仁德统一天下。大王您如果能够对人民实行仁政,减省刑罚,降低赋税,使老百姓安心致力于耕耘收获;让年轻人在闲暇时候学习孝悌忠信等做人的道理,培养起这些德行,在家就能用它来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在外就能用它来竭忠尽力侍奉长上。这样的话,可以让他们制作棍棒等简陋的武器,就能够打败秦楚等强国装备良好的甲士。道理就在于,这些国家滥用民力,侵夺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安心耕作,以奉养自己的父母;他们的父母挨饿受冻,兄弟、妻子、儿女等一家人四处逃散。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将他们的老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大王您率师去征讨他们,那么还有谁能成为您的对手呢?这就是所谓‘仁者无敌’的道理,大王您不要再有疑虑了。”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②:“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③。卒然问曰④:‘天下恶乎定⑤?’吾对曰:‘定于一⑥。’‘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⑦。’‘孰能与之⑧?’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⑨,则苗槁矣⑩。天油然作云⑪,沛然下雨⑫,则苗淳然兴之矣⑬。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⑭,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⑮。诚如是也⑯,民归之,由水之就下⑰,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梁惠王之子,名嗣,一说名赫。《史记·魏世家》中说,惠王三十六年,“惠王卒,子襄王立”,“十六年,襄王卒”。②语:告诉。③就:就近,凑近,靠近。④卒然:同“猝然”,突然,忽然。⑤恶乎:疑问代词,何所,通过什么,通过谁。⑥一:这里指天下统一。⑦嗜:爱好,喜爱。⑧与:亲附、归从之意。⑨七八月:周历以含有冬至之月,即夏历十一月为岁首,因此周历之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正是禾苗最需要雨水的时候。⑩槁:枯槁,干枯。⑪油然:赵岐注曰:“油然,兴云之貌。”作:兴起,发生。⑫沛然:盛大、充足的样子。⑬淳:兴起,指事物自始生而发展起来,由小而大或由少而多的过程。⑭人牧:统治者,治理人民的人。牧,即为管理、统治、治理之意。⑮引领:伸长脖子,伸颈远望,多用来形容期望殷切。引,伸长(脖颈)。领,即脖子。⑯诚:真正,确实。⑰由:同“犹”,如同,好像。就:趋向。
【译文】
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后,对别人说:“(魏国的这个国君,)远看不像个君王的样子,走近了也看不到有什么威严。(我们见面之后,)他突然间就问我:‘天下怎么样才能够安定?’我回答说:‘有统一才能有安定。’他又问:‘谁能够统一天下?’我回答说:‘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如果不杀人,)谁会归附服从他呢?’他紧接着又问。我回答说:‘天下人没有不归附服从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规律吗?七八月之间如果天旱,禾苗就会枯萎。如果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倾盆,那么禾苗马上就会蓬勃地生长起来。规律就是这样,谁能抵挡得住呢?现在天下这些治理人民的人,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如果现在能出现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则天下的老百姓都伸长了脖子期待着他的到来。果真是这样,老百姓归从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浩大的声势又有谁能抵挡得住呢?’”
齐宣王问曰①:“齐桓、晋文之事②,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③,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④,则王乎?”曰:“德何如⑤,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⑥,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⑦?”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⑧?”曰:“臣闻之胡龁曰⑨,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⑩。王见之曰:‘牛何之⑪?’对曰:‘将以衅钟⑫。’王曰:‘舍之⑬!吾不忍其觳觫⑭,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⑮?’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⑯?”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⑰。百姓皆以王为爱也⑱;臣固知王之不忍也⑲。”王曰:“然。诚有百姓者⑳,齐国虽褊小㉑,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㉒,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㉓。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㉔,则牛羊何择焉㉕?”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㉖。”曰:“无伤也㉗,是乃仁术也㉘。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㉙,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㉚’也。”
王说㉛,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㉜’,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㉝,反而求之㉞,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㉟。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㊱:‘吾力足以举百钧㊲,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㊳,而不见舆薪㊴。’则王许之乎㊵?”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㊶,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㊷,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㊸?”曰:“挟太山以超北海㊹,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㊺,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㊻,天下可运于掌㊼。《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㊽’,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㊾。故推恩足以保四海㊿,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51),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52),独何与?权(53),然后知轻重;度(54),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55)。王请度之(56)。”
“抑王兴甲兵(57),危士臣,构怨于诸侯(58),然后快于心与(59)?”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60)。”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61)?轻暖不足于体与(6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63)?声音不足听于耳与(64)?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65)?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66),朝秦(67)、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68)。以若所为(69),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70)。”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71)。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7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73),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74),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75);以一服八(76),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77)。”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78),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7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8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81),皆欲赴愬于王(82)。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83),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84),明以教我。我虽不敏(85),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86),惟士为能(87)。若民则无恒产(88),因无恒心(89)。苟无恒心,放辟邪侈(90),无不为已。及陷于罪(91),然后从而刑之(92),是罔民也(93)。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94),必使仰足以事父母(95),俯足以畜妻子(96);乐岁终身饱(97),凶年免于死亡(98);然后驱而之善(99),故民之从之也轻(100)。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101),奚暇治礼义哉(10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103)。五亩之宅,树以之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齐宣王:齐国国君,威王之子,名辟疆,齐宣王七年的时候,梁惠王卒,襄王即位。齐宣王喜欢招纳天下各个学派的学者,这可能是孟子离开魏国来到齐国的原因之一。②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和晋文公,均为春秋时的诸侯霸主。③仲尼之徒:孔子思想的追随者,即儒家学者。④无以:不得已,没有办法。“以”同“已”。⑤何如:古代用以表示询问的一种句式,相当于今天的“如何”、“怎么样”。⑥保民:安民,养民。⑦乎哉:语气助词,这里表疑问。⑧何由:即“由何”,凭什么、根据什么。⑨胡龁(hé):赵岐注曰:“胡龁,王左右近臣也。”⑩过:经过。⑪何之:到哪里去。之,动词,到,往。⑫衅钟:“衅”是古代杀生取血涂物以祭的一种血祭仪式。“衅钟”当为古代杀牲用其血涂钟而行的一种祭祀。⑬舍:释放。⑭觳觫(húsù):惊恐战栗的样子。⑮废:停止,中止。与:同“欤”,语气词,表疑问。⑯识:知道。诸:代词“之”和疑问语气词“乎”的合音。⑰是:代词,此,这,这种。⑱爱:舍不得,吝惜。⑲固:副词,久已,已经。⑳诚:的确,确实。㉑褊小:指地域、车船等狭小、不宽阔。㉒即:只是。㉓异:惊异,奇怪。㉔隐:同情、可怜。㉕择:区别。㉖宜:当然,无怪。㉗无伤:朱熹《集注》曰:“无伤,言虽有百姓之言,不为害也。”㉘术:手段、方法,也可特指治理国家的手段和方法。㉙声:朱熹《集注》说:“声,谓将死而哀鸣也。”㉚君子:君子是儒家思想中所树立的一种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从本来意义上说,“君子”是对有地位的男子的通称,与“小人”或“野人”相对举,并不含有道德上的含义。在儒家思想中,君子被赋予了深刻的道德含义,成为对才德出众的人的称呼。虽然在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言论中,君子有时还是用来指有地位的统治者,但它更多地被用来作为对有道德的人的美称,并将其确立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目标。远(yuǎn):离开,避开,远离。庖厨:指厨房。㉛说:同“悦”。喜悦,高兴。㉜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见于《诗经·小雅·巧言》。原意是他人有谗心,我要通过细细地揣摩来把握。宣王这里单独引用这两句,并非用全诗的本义,而是“称是《诗》以嗟叹孟子忖度知己心”(赵岐注)。忖度,揣摩,推测。㉝乃:只是。㉞反:反省。㉟戚戚:心动的样子。㊱复:告诉。㊲钧: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三十斤。㊳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细微之物。㊴舆:原指车厢,后泛指车子,这里的意思是“整车的”。㊵许:相信。㊶见:被,受到。㊷为:做,干。㊸形:表现。㊹挟太山以超北海:挟,夹持,夹在腋下。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境内,为五岳之首,素有“五岳独尊”之称。超,跃过。北海,即渤海。㊺折枝:关于何为“折枝”,素有歧见。一说为折取草茎树枝,如朱熹《集注》说:“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难也。”一说为按摩。这里仍从朱注。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为动词,即敬养,以敬老之礼事之;第二个“老”为名词,即老人、父兄等长者。古代有“老老”之说,即以敬老之道侍奉老人。第一个“幼”为动词,即爱护,指对儿童加以关爱;第二个“幼”是名词,即儿童,孩子,子弟。及,施及。㊼运:玩弄,拨弄。㊽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见于《诗经·大雅·思齐》。刑,效法,示范。寡妻,一说为嫡妻。如毛传曰:“寡妻,适妻也。”赵岐注也说:“寡,少也。言文王正己适妻,则八妾从。”一说为贤妻。如郑玄笺曰:“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一说为谦辞,意为寡德之妻。如朱熹《集注》中说:“寡妻,寡德之妻,谦辞也。”究其原委,当以毛传和赵注为确。御,治理,统御。一说为“享”,“享天下国家之福”。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先给妻子做出榜样,然后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推及国家的治理。㊾举:兴起。㊿推恩:广施恩惠。推,推广,推行。(51)大过:远远超过。(52)功:效果,成效。“功”是中国古代进行价值或者道德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指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一般与“志”,即行为的动机相对。(53)权:称量。(54)度:丈量,计算。(55)甚:更加(如此)。(56)度:考虑,谋划。(57)抑:表示反问,难道,岂。甲兵:这里指战争、战乱。(58)构怨:结怨,结仇。(59)快:感到高兴、愉快。(60)求:获得,得到。(61)肥甘:肥美甘甜,这里指肥美甘甜的食物。(62)轻暖:轻软暖和,这里指轻软而暖和的衣物。(63)抑:副词,或者,或许。采色:指绚丽的颜色。(64)声音:古代“声”、“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东西相互摩擦或者撞击发出的声响称为“声”,各种单调的声音相互配合调和称为“音”。(65)便嬖:指君主左右受宠幸的侍臣。(66)辟:开拓,开辟。(67)朝:原指臣下朝见君王。这里指“使……来朝见”。(68)莅:临视,治理。抚:据有,占有,统治。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69)若:如此,这样的。(70)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比喻行动的方向和目的正好相反。缘,攀登,攀缘。(71)殆:发语词,相当于“可能”、“也许”之意。(72)灾:泛指祸患。(73)邹:先秦时诸侯国名,孟子的故国。武王时始受封,春秋时称邾国,曹姓,子爵,战国鲁穆公时改为邹。国土非常狭小。(74)固:副词,必定,一定。(75)集:凑集,全部加起来。(76)服:使降服,使服从。(77)盖:通“盍”,何不。本:这里孟子显然是将兴甲兵视为“末”,而把行王道视为“本”。(78)仕:为官,做官。(79)商贾:即商人。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一般称往来各地贩卖货物的商人为“商”,开设店铺做买卖的商人为“贾”。藏:储存货物。(80)行旅:旅客,出行的人。(81)疾:厌恶,憎恨嫌怨。(82)愬:诉说,告发。(83)惛:同“昏”,神志不清,迷迷糊糊。(84)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85)敏:通达,聪慧。(86)恒产:指长久固定的产业、资产。恒,长久,固定。恒心:长久保持的道德之心。(87)士:智者、贤者,后泛指读书人,知识阶层。(88)若:连词,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相当于“至于”。(89)因:副词,于是,就。(90)放辟邪侈:这里泛指一切邪恶的行为。放,放荡,放纵。辟,偏执,偏激。邪,行为不正,不正派。侈,过分,奢侈,浪费。(91)陷:坠入,陷入。(92)从:副词,就,随即。刑:惩罚,处罚。(93)罔:同“网”,做动词为张网捕捉之意,这里指诬罔,陷害。(94)制:订立制度,规定。(95)仰:这里指对上。(96)俯:这里指对下。畜:养,养育。(97)乐岁:指丰年。(98)凶年:指荒年。(99)驱:驾驭,役使。(100)轻:轻易,容易。(101)赡:足,足够。(102)奚:疑问词,哪里。治:修养,修饰。礼义:泛指礼法道义。(103)盍:副词,表示反问,“何不”。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的事迹,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信奉孔子学说的人不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所以后世没有流传下来,我也没有听说过。没有办法,咱们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王道如何?”宣王问:“德行应该怎么样才能用仁德统一天下?”孟子说:“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安定而统一天下,这样的话没有谁能够阻挡。”宣王问:“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使老百姓生活安定吗?”孟子说:“可以。”宣王问道:“你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正坐在堂上,有一个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您看见了,问:‘要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说:‘打算用它祭祀新筑的钟。’大王您听了,命令那人说:‘把牛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就好像没有犯罪却要被押去处死一样。’牵牛的人问:‘那么就不再祭钟了吗?’您就说:‘哪能不祭钟呢?换头羊吧。’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宣王说:“有啊。”孟子接着说:“有这种心就足可以用仁德一统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您那样做是因为吝啬,我其实早知道大王您是因为不忍心。”宣王说:“是这样,但也的确有认为我吝啬的老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但我怎么会吝啬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就像没有犯罪却要被押去处死一样,所以就换了一头羊。”孟子说:“大王您不必为老百姓认为您吝啬而感到奇怪。把一头大的换成一头小的,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大王您如果对没有犯罪就被押去处死而感到怜悯,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宣王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因为吝啬东西才换成羊的。也难怪老百姓说我吝啬啊。”孟子说:“没有妨碍,这就是一种仁德的做法啊。(是因为您)看见了牛而没有看见羊。有德行的人对于动物,看见它们活着的样子,就不忍心看到它们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说‘有德行的君子远离厨房这样的地方’啊。”
宣王听了很高兴,说:“《诗经》里说:‘他人存何心,我能够揣摩’,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只是做了那件事情,可是回过头来反省一下,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出于何种心情。听了先生您的这一番话,我的心里就有些开窍了。(您认为)我的这种心情正好能够合乎王道,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如果有人告诉大王您说:‘我的力气大得可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可是却举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敏锐到可以看清动物毫毛的末梢,可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这样的话吗?”宣王回答说:“不相信。”孟子又说:“现在大王您的恩德已经深厚到足可以施及禽兽身上,然而其效果却不能够恩泽百姓,这却是因为什么呢?那么,我们知道,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肯用力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因为不肯去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够被关爱,是由于不肯施恩给他们的缘故。所以说,大王您还没有用仁德一统天下,是因为您不肯去做,而并不是您做不到。”宣王问:“不肯去做和做不到在表现上有什么区别?”孟子说:“将泰山夹在腋下跳过渤海这样的事情,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替老人折一根树枝这样的事情,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去做,而并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用仁德一统天下,并不像将泰山夹在腋下跳过渤海一样(因为它困难),而是像替老人折一根树枝一样(非常容易但不愿意去做)。敬爱自己家的老人,并进一步推广到敬爱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并进一步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如果做到这样,)天下就会在您的随意掌控之中。《诗经》里说:‘先给妻子做出榜样,然后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推广到国家的治理。’说的就是要将这种用心推广到自己身外的各个方面。如果推行恩惠,就可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推行恩惠,就连妻子儿女都无法使他们得到稳定。古代的那些圣贤之所以能够远远高明于当今的这些人,没有其他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将他们的善德善行向外推广。现在大王您的恩德已经深厚到足可以施及禽兽身上,然而其效果却不能够恩泽百姓,这是因为什么呢?称量之后,才能够知道东西的轻重;丈量之后,才能够清楚物件的长短。事物的规律都是这样,表现在人心上更为明显,大王您还是好好考虑考虑吧。”
“难道大王您只有发动战争,使臣民将士身处危险之中,结怨于四方的诸侯,心里才感到快乐吗?”宣王说:“不是。我哪能因为这而快乐呢?我那样做是为了实现我的一个宏大的愿望罢了。”孟子问:“大王的宏大愿望,可以说出来听听吗?”宣王笑着不说话。孟子又说:“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您吃吗?因为轻软暖和的衣服不够您穿吗?或者因为绚丽的色彩不够您看吗?优美的声音不够您听吗?身边的近臣不够您使唤吗?如果是这些,大王您的诸位大臣就足以供应给您了,大王您难道是因为这些吗?”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于是说:“那么大王您的这个宏大愿望我就能够知道了。您的愿望是想拓展土地,使秦楚等大国来朝,统治整个中国,占有四夷之地。可是,以您这样的做法想要满足这样的愿望,无异于爬到树上去想要得到鱼啊。”宣王说:“有你说的这样严重吗?”孟子说:“可能比这还要严重啊。爬到树上想得到鱼,即使得不到鱼,也不会有什么后患;用您这样的办法想要满足这样的愿望,如果您竭尽全力去做的话,以后必定会有祸患。”宣王说:“可以说出来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开战,那么大王您认为谁会取胜。”宣王说:“楚国胜。”孟子说:“这也就是说,小的一定打不过大的,少的一定打不过多的,弱的一定打不过强的。中国的土地,如果方圆各千里划分为一块的话,可以划成九块,而齐国的土地全部加起来只占其中之一。用这一分的力量想把其他八分征服,这样做与邹国想要打败楚国有什么不同呢?既然这样,大王您何不回到用仁德统一天下这条根本道路上来呢?”
“现在大王您如果发布命令实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愿意到您的朝堂上任职,种田的农夫都愿意到您的田野里耕种,做生意的商人都愿意到您的市场上售卖,行路的旅客都愿意在您的道路上行走,天下怨恨其君主的人都愿意到您这里来控诉。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有谁能够抵挡您一统天下呢?”宣王说:“我头脑昏乱,不能够完全深入地理解你的意思。希望先生能够辅佐我完成我的志愿,把这个道理明明白白地教给我。我虽然不算很聪明,但还是希望你能试一试。”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而能有恒久的道德之心,只有贤明的士能够做得到。至于一般的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也就不会有恒久的道德之心。如果没有恒久的道德之心,各种各样的邪恶举动,就都能够做得出来。等到他们陷入犯罪的深渊之中,然后就马上把他们抓起来惩罚他们,这等于故意陷害老百姓啊。如果是有仁德的人处于统治者的地位上,哪里会做出陷害人民的事情呢?因此,贤德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育妻子儿女;丰年的时候衣食充足,荒年的时候不会饿死或逃亡。做到这些之后,领导着他们修养善德,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就会服从他。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对上不够奉养父母,对下不足以养育妻子儿女;丰年的时候生活困顿,荒年更是不免要饿死或者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全部精力仅仅用于摆脱死亡的威胁尚且恐怕做不到,还哪里有空闲修养礼义道德呢?大王您如果想实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从根本上着手呢?让老百姓在每家五亩的宅地上都栽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让老百姓不要错过了饲养鸡犬猪狗的时节,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吃上有肉的饭菜了。每家百亩农田,不要随意侵占他们的农时,有着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免于饥寒了。认真地推行学校教育,向老百姓申明孝悌等做人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用再负载着重物在道路上奔波了。老人穿上丝吃上肉,老百姓没有饥寒之忧,做到这些而不能够用仁德统一天下,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