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照相馆
在路桥中学门口,有一个并不起眼却令人羡慕的国营照相馆,每年毕业季,照相馆门口中小学生云集,都要排队进屋拍毕业照。
李书福也和同学们去拍照,在排队过程中,大家都很无聊,一片抱怨声。同样站得腰酸腿痛,少年李书福听到这些声音,心里感受到的不是怨愤,却是几个值得琢磨的问题,比如:“拍一张照竟然会这么拥挤,这里有什么机会没有?”
拍照结束后他就把照相师傅拉到一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想学拍照,欲拜他为师。当然被师傅回绝了。没想到李书福却是一个不轻易回头的人,马上来一个“曲线救国”,托人求情,最终还真的成了这个照相馆的学徒。据说,他白天为师傅免费干活,晚上睡在同学家角落里。很快李书福就“上路”了,掌握了布景、灯光和构图,以及其他相关的摄影技术。
他向父亲要了120块钱,买了一台海鸥牌手提照相机,从此开启了他的创业生涯,一个踉跄前行的准商业“首航”。他身上挂着照相机,脚踏自行车,走街串巷,见人就问要不要照相。因为李书福做事灵活、技术也好,照相质量也让大家很满意,于是他很快就挣到一笔可观的钱,开了个照相馆。
为节省成本,也为过一把“制造瘾”,他要做一切能自己做的事,包括灯光、道具、器材和其他配件,亲手做一个“座式照相机”。
然而,李书福并无在这行“长期作战”的打算。开照相馆不是他的人生归宿,只能作为他商业人生的起点。与其说李书福是在做照相生意,不如说他是在照相生意中学习经商之道。
多年后李书福接受杨澜采访,被问及年轻时开照相馆有什么收获,说了一番既恳挚又令人感触颇深的话:给人拍照,捕捉人们脸上最生动富有特征的那一瞬间表情,逐渐养成了自己把握时机的能力,学会“察言观色”,按下快门后,常能出一张好照片。
当然这都是“后话”,李书福可以把拍照这件事给他带来的好处,说出一二三来,且能绘声绘色。但当时就是一种“谋生”之道,先活下去再说。如何在社会环境开始松动的时代,先找到一件可为的事做起来,日后再“以求一逞”,这是他当时最大的现实。
2014年4月6日,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第4年,李书福在布鲁塞尔接受了《金融时报》记者理查德·米尔恩的采访,报道中记录了这么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