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斧声烛影”与“金匮之盟”

宋太祖做了17年的皇帝,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突然死去,还不满50岁。由于死得太突然,继承皇位的又不是他成年的儿子,而是他弟弟赵光义,加之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因而后世编写历史的人纷纷猜测,以致太祖之死成了千古之谜,迄今仍然在学术界争论不休。

记述太祖去世的典籍主要有三部,一部是北宋中期一位叫文莹的僧人编写的《续湘山野录》记述说: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这天晚上,太祖召弟弟赵光义在寝室饮酒,让所有宦官和宫女全部退出,托付后事,侍从在窗外隐隐约约地看见在烛影下面,晋王不时起身,像是有回避难以承受的样子。饮完酒,已是三更半夜,殿外积了厚厚一层雪,太祖用斧柄戳着地,回头对晋王说“好做!好做!”后倒头便睡,鼾声如雷。这天晚上,晋王一直留在宫内歇息,天将五更,周围一片寂静,太祖已经去世。这就是所谓的“斧声烛影”的传说,有人怀疑太祖是被他的弟弟赵光义杀害的。由于释文莹将此事记载得非常隐晦,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一种可以理解为太祖坚持要光义继承帝位,光义辞以不敢;另一种可以理解为有人遥见烛影下光义有谋害太祖的举动,太祖以柱斧进行了抵抗,终究不敌而亡。

另一部是北宋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涑水记闻》: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太祖驾崩时,已是四更天,孝章宋皇后让宦官王继隆召太祖的次子秦王德芳入宫即皇帝位,王继隆以太祖早有传位给弟弟光义的打算为由,没有按皇后的命令去召见德芳,而是径自去赵光义的府第告知太祖已去世的消息。晋王与御医、王继隆一道踏雪来到宫中,宋皇后一见继隆就焦急地说:“德芳来了吗?”继隆说:“晋王来了。”宋皇后一见晋王,不禁大吃一惊,急忙对晋王说:“我母子的性命,全托给你了。”晋王含着眼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两部书记述太祖之死不尽相同。根据司马光的记载,可以看出晋王赵光义在太祖驾崩时,正待在自己的寝宫,得到报告就立即赶到宫中,这和《续湘山野录》中所说的赵光义在太祖驾崩时留宿宫中有所不同,就是说赵光义并没有杀害他的哥哥。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十七综合《续湘山野录》和《涑水记闻》两书的史实,但采信司马光所记晋王在太祖驾崩时正待在自己的宫中,赵光义并没有杀害太祖的说法。不论是怀疑赵光义杀害太祖也好,还是说王继隆背叛宋皇后使得赵光义得以抢先进入宫中也好,反正赵光义不是依靠正常途径得到皇位的。

《辽史》景宗本纪说:“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炅,即是赵光义继位后改的名字,很显然自立也就是篡夺。然而,赵光义自立皇帝后,却拿出一个被称作“金匮之盟”的正当理由,“金匮之盟”的故事是这样的:据说宋太祖和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生前很喜欢弟弟赵光义,也非常信赖赵普。建隆二年(961)六月太后去世前,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临终前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咽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20

有关这个“金匮之盟”的故事,为赵光义合法继承皇位提供了证据,然而现代的一些学者认为这个“金匮之盟”是捏造出来的,是激烈的宫廷权力斗争的产物,最为明显的疑点有五:其一,是关于订立“金匮之盟”的人员有问题。从《长编》所载可以看出,当时只有太后、太祖、赵普三个人在场。《宋史·后妃上》的记载同《长编》,而《三朝国史》和《太宗新录》以为还有太宗,这是矛盾之一。其二,关于传位的次序有问题。一说只传赵光义,一说先由太祖传光义,再由太宗传廷美,廷美复传之德昭。这样就有三种传位方式,这是矛盾之二。 其三,《长编》的作者李焘说,这个盟约,在最初编纂的《太祖实录》中并没有记载,而是第二次重修的《太祖实录》中才开始看到。其四,金匮预盟时,太祖35岁、赵光义23岁、太祖长子德昭11岁,似无必要早早定下由兄弟继承。其五,太宗以“金匮之盟”来佐证自己继位合法,不是在他继位之初,而是在继位5年之后,才由赵普秘密上奏,而且只有赵普一人见过这个盟约,这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一大疑点。换言之,当太宗继位时,群臣对此都有怀疑,如果确有“金匮之盟”,为什么他没有将此盟约公之于众,以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以解除大家的疑窦呢?

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又从《宋会要辑稿》礼二九之一、《宋大诏令集》卷七中发现“开宝遗制”中有关于宋太祖传位遗诏的记载,认为太宗继位完全合法,而以往有关宋初的一些学术结论皆以“太祖无留下传位诏书”之说为依据,因而应加以重新考虑。21但多数学者表示怀疑,认为是伪造。

据近代以来学者研究,不仅“金匮之盟”“开宝遗制”不能为太宗继位提供合法证据,而且太宗即位后的一系列做法又为其篡权提供了有力旁证。大致是 (1)仓促改元;(2)逼死侄子德昭;(3)赵普诬告卢多逊与秦王廷美勾结造反;(4)太宗处心积虑早有准备,培植死党,招募幕府,已羽翼丰满,传说太祖为避其锋芒而欲迁都到洛阳或者长安;(5)重修太祖实录,增加太祖欲传位太宗的舆论。所以,迄今大多数学者认为太宗的继统是用劫夺的手段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