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能读明白的《世说新语》(全三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册

德行第一 再怎么炫风度,也要以德行开场

德行,并列式双音词,即道德和品行。古代典籍中,关于“德行”的记述很多。《易·节》云:“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唐孔颖达疏:“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晋葛洪《抱朴子·循本》:“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从孔颖达对《易·节》的疏,我们知道古代的用人标准首先是德;从《左传》,我们知道古人追求的实现自我的最高境界是树立德行;从《抱朴子》,我们知道奉行德行是古人为人的基准。总之,德行是儒家的第一要义,孔门四科即以“德行”为首,《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后汉书·郑玄传》:“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德行为四科总纲,正如李贽所言:“有德行而后有言语,非德行则言语不成矣;有德行而后有政事、文学,非德行则政事、文学亦不成矣。是德行者,虚位也;言语、政事、文学者,实施也。施内则有夫妇,有父子,有昆弟;施外则有朋友,有君臣。孰能阙一而可乎?”(《初潭集序》)

本门凡四十七则,或讴歌人品的高洁,如陈寔、李膺、郭泰的礼贤下士;或倡扬传统的孝道,如王戎、和峤、吴道助弟兄居丧守礼,陈遗贮焦饭以遗母;或颂扬为人的善良,如郗鉴含脯以养侄儿、外甥,庾亮不卖的卢马免伤他人,简文帝宅心仁厚不罪参军;其他如殷仲堪以勤俭教育儿孙,王恭身无长物,阮籍口不臧否人物,阮裕自责而烧车等都意味深长,可谓是闪着人性光辉的永恒美德。除正面的推尚外,间或亦有对放达者的批评,如乐广倡言“名教中自有乐地”。这些颂扬德行的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拉开全书序幕。当然,本门中顾荣施炙、陈遗贮焦饭而得善报不免有佛家因果报应的嫌疑,范宣所谓身体发肤的说教稍觉迂腐,但其主观动机仍是彰扬美德的,不必苛求。

德行1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

①陈仲举:即陈蕃(?—168)。字仲举,东汉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其为人刚正不阿,以气节为世所知。《品藻》1蔡伯喈评价说“陈仲举强于犯上”,可见其性格。《后汉书》卷66有传。

②“登车揽辔”二句:谓陈蕃有整顿天下的志向。登车揽辔(pèi),登上公车,手执缰绳。此指为官赴任。后来用以指革新政治、安定天下的抱负。辔,马缰绳。

③豫章:扬州属郡,地当今江西大部分地区。故治在今江西南昌。太守:官名。郡的最高长官,秩二千石。

④徐孺子:即徐穉(97—168)。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少为儒生,亲自耕种稼穑,乡党服其品行高洁。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待宾客,却只为徐穉单独设一坐榻,徐穉离开后,便悬置不用。《后汉书》卷53有传。

⑤看:看望,拜访。

⑥主簿:汉以后中央各机构及地方郡、县官府均设有主簿,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为掾史之首。白:禀告。

⑦群情:大家的想法。这里指随行人员。廨(xiè):官署,公署。官吏办公及居住之所。

⑧武王:指周武王姬发。周文王姬昌之子。率领诸侯伐纣灭殷,建立周王朝。古人尊为贤明君主的典型。事见《史记·周本纪》。式:通“轼”。本指设在车厢前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木。后指伏轼致敬,即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向人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商容:商纣王时贤人。《韩诗外传》卷三载周武王曾“式商容之闾”,正谓此事。事又见《荀子·大略》。闾:里巷的大门。

⑨席不暇暖:谓席子没来得及坐暖就动身了。形容忙于奔走,没时间久留。语本《淮南子·修务篇》:“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

⑩礼贤:尊礼贤德之人。

【译】

陈蕃平时的言谈成为当时读书人的准则,他的行为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楷模。他一旦居官任职,就有治理好天下的宏愿。当任命他为豫章太守时,一到任,立刻打听徐孺子在什么地方,准备先去看望徐孺子。主簿禀告说:“我们大家的意见是想请您先到府中休息。”陈蕃说:“周武王曾经礼敬商容居住过的里巷,为敬重贤人,常常连席垫都没坐热就动身了。我礼敬徐孺子,有什么不好!”

【评鉴】

徐孺子是当时天下闻名的贤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称他为“东汉人物之冠冕”。陈蕃礼敬徐孺子,传为千古美谈,后来“悬榻”成了尊重贤人的名典,尤其是唐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一联脍炙人口,这段逸事几乎家喻户晓,诗文中用此典更是司空见惯。陈蕃当时以刚强不阿闻名,太学中传诵说:“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他为人在上不畏强权,而在下能如此礼敬贤人,实属难得!

德行2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注】

①周子居:即周乘。字子居,东汉汝南安城(今河南正阳)人。天资聪颖,性格清高耿介。官至泰山太守。

②时月:此泛指两三个月,数月。黄叔度:即黄宪(75—122)。字叔度,东汉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人。家世贫贱,其父为牛医。荀淑称其为“颜子”(即颜回),世人美称为“征君”。《后汉书》卷53有传。

③鄙吝:庸俗,小气。

【译】

周乘常常说:“我只要一段时间没有见到黄叔度,就会又生出狭隘贪婪的心思。”

【评鉴】

黄宪家世贫贱,父亲为牛医,但他小时候努力学习,同乡的人称他为颜渊再世。长成后名动京师,当时的贤者没有不推重他的。可是他无意功名,退隐闲处。俗语说:“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在重门阀世谱的东汉,能通过发愤而获声名于世,也证明了《论语》所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后汉书·黄宪传论》云:“黄宪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这是说,黄宪的言论风华,当时并没有突出表现,然而凡是和他交往的士君子都佩服他的深沉高洁。下面德行即是例证。

德行3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注】

①郭林宗:即郭泰(128—169)。字林宗,东汉太原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博通诗书,居家讲授,弟子千人。与许劭并称“许郭”。《后汉书》卷68有传。汝南:郡名。属豫州。东汉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东晋移治悬瓠(今河南汝南)。

②造:造访。袁奉高:即袁阆。字奉高,东汉慎阳(今河南正阳)人。世有高名,喜奖掖推举人才。刘孝标注引《汝南先贤传》称其“友黄叔度于童齿,荐陈仲举于家巷”。

③轨:车轮的轴头。引申指车轮。

④鸾不辍轭(è):谓轭首的銮铃声没有中断,即没有停车解下绳轭。鸾,通“銮”。装于轭首或车衡上的一种车铃,铃内有丸,车行则摇动作响,声似鸾鸣。轭,驾车时驾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⑤黄叔度:即黄宪。宪字叔度。

⑥弥日:连日,累日。信宿:连住两夜。语出《诗·周颂·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毛传:“一宿曰宿,再宿曰信。”此处泛指连住多日。

⑦汪汪:深远广大的样子。晋陶潜《感士不遇赋》:“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陂(bēi):池塘。

⑧“澄之不清”几句:赞扬黄宪胸怀宽广,见识清明。晋袁宏《后汉纪·孝灵皇帝纪上》此语作“叔度汪汪如万顷之波,澄之而不清,桡之而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虽住稽留,不亦可乎!”可相参读。器,器宇,襟怀。深广,深邃广袤。

【译】

郭泰到汝南,见袁阆,车子几乎都没停下,马也不解绳轭;去拜会黄宪的时候,竟然连住几天没走。人们问他为什么这样,郭泰说:“叔度的广阔就像万顷的湖泊,澄清不会使它更清,搅扰不能使它浑浊。他的襟怀渊深博大,是不可测量的。”

【评鉴】

郭泰是人中龙凤,却如此心服黄宪,认为黄宪就像万顷之大的湖泊,无论搅澄都不会影响他的本质,他胸襟的广阔是没办法测量的。黄宪的名声,在后世典籍中多有宣扬。如沈约《宋书·恩幸传论》:“逮于二汉,兹道未革,胡广累世农夫,伯始致位公相;黄宪牛医之子,叔度名重京师。”沈约把他和宰相胡广并列。宋代张九成在《孟子传》中把黄宪与汉初的周勃、樊哙相提并论。张九成认为,人的出身门第、家世背景固然有助于成功,但即或下层凡夫,如果能够励志向上,又何愁不能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德行4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注】

①李元礼:即李膺(110—169)。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桓帝时初举孝廉,征为度辽将军,声名远播。后在党锢之祸中被害。《后汉书》卷67有传。

②高自标持:志向远大,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③名教:犹名分之教,即以正名定分为中心的儒家礼教。

④后进:年轻学子。升其堂:犹言升堂,登上厅堂。指受到他的接见。

⑤登龙门:比喻士人得到有名望者的接待援引。典出《后汉书·党锢列传·李膺》李贤注引辛氏《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

【译】

李膺风度俊秀严整,志向远大,目标高远,想把天下道德教化的淳正当作自己的责任。年轻人有能受到他接见的,都觉得非常荣幸如同鲤鱼跳上了龙门。

【评鉴】

李膺生逢乱世,欲挽狂澜于既倒,无论是立功还是立名,都有所成就,可惜仕途屡经起落。大厦将倾,一木难扶,他为人生性过直,加之当时人对他抱的希望极大,名声太盛,恐怕也是致祸的缘由,所以最终惨死在宦官手里。李膺虽功名未就而死于非命,但年轻人受到他的接见,如同鲤鱼跳上龙门一段佳话却流传古今,李膺也因此名垂后世了。

德行5

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注】

①李元礼:即李膺。字元礼。荀淑(83—149):字季和,东汉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爽之父。为人品行高洁,名闻州里。凡所识拔,皆为英才。后为大将军梁冀所忌,弃官归家。八子俱有名,世号“八龙”。《后汉书》卷62有传。锺皓:字季明,汉末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锺繇之曾祖父(一说祖父),为人温和淳良,言语谨慎,精通《诗经》,教授弟子千余人,为郡功曹。当时与荀淑齐名。《后汉书》卷62有传。

②清识:清雅的识见。尚:超越。

③至德:最高的德行。

【译】

李膺曾经感叹荀淑、锺皓说:“荀君清雅的识见很难有人赶得上,锺君高尚的德行值得人们师法。”

【评鉴】

李膺、荀淑和锺皓都是颍川人。颍川人才济济,李膺赞叹他们的品行,叹息说荀淑的识见无人能及,锺皓的德行值得学习。表达了他对乡贤的赞赏。由此可见他的胸怀。

李膺有个儿子李瓒,在曹操地位低微时就赏识曹操的才华,临终时,对儿子们说:“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让儿子们不要去依附袁绍,而“必归曹氏”,儿子们因此在乱世免遭祸难。李膺的儿子能有如此见识,恐怕也是得益于李膺的教导吧。

德行6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注】

①陈太丘:即陈寔(104—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人。桓帝时任太丘长,治县以清静为宗旨,百姓安定舒适。陈寔以平正闻名当地,乡邻都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有六子,其中陈纪、陈谌最贤。《后汉书》卷62有传。荀朗陵:即荀淑,曾任朗陵令,故称。

②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长子。董卓时拜为五官中郎将,迁侍中,出任平原相。献帝建安初,拜大鸿胪,卒于官。《后汉书》卷62有传。将车:驾驭车辆。

③季方:即陈谌。字季方。与父陈寔、兄陈纪齐名,当时称为“三君”。早卒。《后汉书》卷62有传。

④长文:即陈群(?—237),字长文。年少时同祖父陈寔、父陈纪、叔陈谌齐名。后归附曹操,任司空掾。曹丕代汉称帝,命陈群建制九品官人之法。后迁为镇东大将军,录尚书事。明帝即位,进司空,封颍阴侯。《后汉书》卷62、《三国志》卷22有传。

⑤叔慈:即荀靖。字叔慈,汉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淑第三子。有俊才学识,动止合礼,并以德孝著称于世。隐居终身,年五十终。事见《后汉书·荀淑传》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注。

⑥慈明:即荀爽(128—190)。字慈明,荀淑第六子。时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后遇党锢之祸,隐遁汉水边十余年。董卓辅政,征拜平原相,数月中历光禄勋、司空。因见董卓残忍暴虐,暗中与司徒王允等密谋诛杀董卓,后病死。《后汉书》卷62有传。其本传论云:“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

⑦六龙:指荀淑的六个儿子。荀淑共有八子: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敷,时人称为“八龙”。其中荀爽(字慈明)名声最高,荀靖(字叔慈)次之。下食:送饮食,上酒菜。

⑧文若:即荀彧(163—212)。字文若。荀淑之孙,荀绲之子。年少时有令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初依附袁绍,后投奔曹操,军国大事,多献良策。曹操挟献帝从洛阳迁都许昌,擒吕布,败袁绍,平定兖冀诸州,皆为荀彧之谋。后因不赞成曹操称魏公,加九锡,被迫自杀。《后汉书》卷70、《三国志》卷10有传。

⑨太史:官名。汉魏为太常属官,掌国之治、教、礼、政、刑、事“六典”及天文历法。

⑩真人:贤人。

【译】

陈寔去拜会荀淑,家里贫困没有仆人跟随侍候,于是叫陈纪驾车,陈谌拿着手杖跟在后边,孙子陈群还年幼,在车中坐着。到了荀家,荀淑让荀靖在门外迎候,叫荀爽斟酒,其余六个儿子轮流上菜。荀彧还小,就坐在自己腿上。当时太史上奏:“真人东行。”

【评鉴】

陈、荀二家,贤父贤子贤孙,东汉一代少有其比,而两家盛会,更是风流温馨,韵味悠长。两家的确人才济济,并且因为《世说》中的这一段佳话,后世无不津津乐道。其间最妙的,莫过于朱熹《聚星亭画屏赞》,赞语对这个故事的雅致温馨十分称赞,同时对两家的典型人物也评点精到。因为两家既有流芳千古者,也有才高而大节有亏者。朱熹认为荀爽在二姓中最为杰出,在董卓乱政的时候,敢于表面上败坏名声而暗中忠于汉室,从而延缓了汉室的灭亡。而对陈群、荀彧依附曹操而背叛汉朝进行了批评,最后强调士人应该保持操守,为国家献身,为家族争光。

德行7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

①陈季方:即陈谌。字季方。

②足下家君:您父亲。足下,对人的敬称,谦指居人之下。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也可前加敬词以称别人的父亲。如此处前面加“足下”。语本《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太丘:指陈寔。因陈寔曾为太丘令,故称。荷:承当,享有。

③“季方曰”几句:称誉父亲的功德不是用言语能形容的。语本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囷,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冬则烈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阿(ē),山的弯曲处。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

【译】

有客人问陈谌说:“您家父亲陈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承受天下大名?”陈谌回答说:“家父就好比桂树长在泰山的山湾里,在上有万仞的高峰,在下有不知深浅的渊谷;顶上有甘露的润泽,脚下有渊泉的滋养。在这样的环境里,桂树哪里知道泰山有多高,山谷有多深?我不知道有功德没有。”

【评鉴】

客人的问难,刻薄刁钻。假如陈谌与客人针锋相对而说是非,那就像常人吵架,邻居反目一样。陈谌的回答,大气得体。桂树已见其芳香,泰山足见其高昂。“甘露”“渊泉”,旨在赞美桂树是在最高洁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陈寔的高尚,通过陈谌的回答而更为令人敬仰。

德行8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注】

①陈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长文:即陈群。字长文。

②季方:指陈谌。字季方。孝先:即陈忠。字孝先,魏晋之间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人。陈谌(季方)之子。

③太丘:即陈寔。陈寔曾为太丘令,故称。

④“元方难为兄”二句:谓二人功德不相上下,分不出伯仲。

【译】

陈纪的儿子陈群,才华过人,他与陈谌的儿子陈忠各自品评他们父亲的功绩德行,相互争论不能决断高下。于是就去请祖父陈寔评判,陈寔说:“论功德元方未必就是哥哥,季方未必就是弟弟。”

【评鉴】

两个孩子争论各自父亲的高下,问于祖父陈寔。陈寔用“都好都好”来解决。这也是人之常情。这故事既知陈纪、陈谌二人都不错,也可见陈寔善于调理家庭关系,谚语说:“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太过分明反而难以维系家庭和谐。“难兄难弟”一典由此而出,后世有时以“二难”称赞弟兄都很优秀,如宋时福建长乐县有安时乡,祥符元年,里人潘循、潘衢兄弟同榜,地方贤达就把安时乡更名为“二难乡”,用的就是《世说》里的这个典故。这个故事列在“德行”门,就是表彰陈寔的高明之处,启发人们如何对待家庭的纷争。

德行9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

①荀巨伯:汉桓帝时颍川(今河南禹州)人。生平不详。

②胡贼:胡人,对西北少数民族军队的蔑称。

③相视:探望您。相,指代用法,此指友人。

④败义:败坏道义。

⑤止:停留。

⑥委:舍弃,丢下。

⑦有义之国:有道之国,有道义的地方。语本《史记·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常出于有道之国。”

⑧班军:撤军。

【译】

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朋友,不巧正碰上胡人来围攻郡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快死了,你还是赶紧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望您,您却叫我走。败坏道义来保全性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的作为吗?”胡兵到了后,对荀巨伯说:“大军到来,一郡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男人,竟然敢独自留下?”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心丢下他不管,我宁愿用我的命代替朋友的命。”胡兵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义的人,却进入了有道义的地方。”于是退兵回去了,一郡的人们都因此获得了保全。

【评鉴】

荀巨伯生平不详,他事无考。仅这个故事,就可以感天地泣鬼神了。所谓“士穷节乃见”,只有性命攸关时才最见真情。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到世俗的交往,“平居里巷相慕悦……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平时油腻亲密,一旦遇上利害关系,甚至如毛发那样细微,却翻脸不认人了。别人落进了陷阱,不但不拉一把,甚至还要丢块石头。反观荀巨伯这样为朋友可以不顾性命,的确是世间奇男子。《世说》列为德行,正是为了倡扬美德,匡正世风。

德行10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注】

①华歆(156—232):字子鱼,东汉平原高唐(今山东高唐)人。少与管宁、邴原同学,时人称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曹丕称帝,官至司徒。魏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转拜太尉。因其助曹氏篡逆,并曾率兵收杀伏皇后,为后世所不齿。《三国志》卷13有传。遇:对待。整:严厉整饬。

②闲室:私室,内室。

③朝典:朝廷的规矩制度。

④陈元方兄弟:即陈纪、陈谌。恣:竭尽。柔爱:和柔慈爱。

⑤雍熙之轨:和乐升平的范式。《后汉书·杨震列传》:“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四凶流放,天下咸服,以致雍熙。”唐李贤注:“《尚书》曰:‘四罪而天下咸服。’又曰‘黎人于变时雍,庶绩咸熙。’雍,和也。熙,广也。”

【译】

华歆对子弟要求非常严格,即使是在家里,也像在朝廷上一样严整规范。陈纪、陈谌弟兄则宽容友爱。但两家之内,同样都不背离和谐快乐的宗旨。

【评鉴】

华歆把家中变成小朝廷模样,不免多了些做作。而陈纪、陈谌弟兄竭尽“柔爱之道”,正见其轻松的家庭氛围。虽然“两不失雍熙之轨”,但显然是两种不同家风。其实华歆为人,从他的本传可知,还是有许多优点的,例如为政清静,不烦吏民,平时的俸禄都用来赈济穷亲戚或老朋友,家中几乎没有积蓄。但因为大节的亏缺招来了后世的唾骂。“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颇有调侃揶揄的味道。做人把自己做成了套中人,随时摆出做官的威严,让家人也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哪里还有“家”的温馨和谐呢?

德行11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

①管宁(158—241):字幼安,三国魏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少与华歆、邴原、陈寔相友善。管宁一生闭门读书,不问世事。因山为庐,越海避难的人靠近他居住,旬月而成邑。文帝即位,征管宁,固辞不受;明帝拜为光禄勋,亦不就任。卒于家。《三国志》卷11有传。

②轩冕:古代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高官显贵。

③废书:放下书。指中止阅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④割席分坐:把坐垫割成两半分开坐。后以此指朋友断交,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

管宁、华歆一起在菜园中锄草松土,忽然发现地里有块黄金,管宁依旧挥锄就像是碰上了石头一样,华歆则将黄金捡起握着然后又扔掉了。他们又曾经同坐读书,有大官坐着华贵的车子从门前经过,管宁读书依然如前,华歆则放下书出去看。管宁用刀把席子割成两半,和华歆分开坐,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评鉴】

一叶知秋。推之人情世故,小节往往可以洞彻人品。华歆举金而复掷,一个“捉”字,妙不可言。虽然到底扔了,其实内心是纠结的。古人强调慎独,设若华歆是一个人在锄地,其结果可以料知;弃书而出观轩冕,可知他胸中不忘富贵。刘孝标注引《魏略》载华歆上书将司徒一职让与管宁之事,更见其虚伪可笑。管宁讥笑他说“子鱼本欲作老吏,故荣之耳”,可谓一针见血。华歆将官让与管宁,是因为管宁名气大,借此表示自己和管宁是朋友,想以此抬高自己的声誉罢了。其实这一则也透露出刘义庆的情感取向。

管宁与华歆分席,其操可见,其识可嘉。两人后来的去处,已于这两件小事露出了端倪。

德行12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注】

①王朗(?—228):字景兴,三国魏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王肃之父,王恺之祖。汉末以通经拜郎中,后任会稽太守。魏代汉,任司空,明帝时转司徒。为官宽政减刑,颇有声誉。但因助曹家篡汉,常为后世诟病。《三国志》卷13有传。

②蜡(zhà)日:年终蜡祭八神之日。汉郑玄《礼记·郊特牲》注曰:“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燕饮:即饮宴。设宴喝酒。

③张华(232—300):字茂先,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晋代魏,拜黄门侍郎,封关内侯。张华名重一时,有台辅之望。后为荀勖等嫉妒,出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惠帝即位,官太子少傅。后赵王司马伦要废黜贾后,张华不从,被杀。《晋书》卷36有传。

④形骸之外:此谓身体之外,犹言表面文章。形骸,身体。语出《庄子·德充符》:“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译】

王朗常常以见识气度推崇华歆。华歆在蜡祭日曾召集子弟饮宴,王朗也学着他这样做。有人向张华说这件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些表面功夫,结果和华歆差距更远。”

【评鉴】

华歆为一代名士,王朗在当时也很有名声。此则似是褒华歆贬王朗。但华歆晚节不终,王朗事汉,降于孙策,再归曹操,全无节操可言。于夹墙中搜出汉献帝的伏皇后而杀之,更令人发指!

德行13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

①依附:依托。此指搭乘。

②难:为难。

③纳:接纳。自托:寄托,托身。

④相弃:丢弃对方。相,指代用法,此指依附者。

⑤携拯:携带拯救。

【译】

华歆和王朗曾一起乘船避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觉得为难。王朗说:“幸好船舱还很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乱兵将要追上了,王朗想让搭船的人下船。华歆说:“我之所以开始有疑虑,正是担心船重了跑不快被追上。既然已经让别人上了船,怎么能因为情况危急了就把他赶下去呢?”于是就携带着那人像开始那样一起乘船逃命。当时的人便从这件事来评判二人的高下。

【评鉴】

此则也是褒扬华歆。开始不接纳搭船的人,是考虑到不能半途而废;而王朗事急就抛弃,可见其人品不端和思虑不周。

德行14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注】

①王祥(184—268):字休征,三国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汉末遭乱,与弟王览避乱庐江二十余年,屡次征辟不应。年近六十任徐州刺史别驾。后因迎立高贵乡公曹髦之功,拜光禄勋。入晋,拜太保,进爵为公。《晋书》卷33有传。

②殊好:超出一般的好。指果实味道甘美异常。

③尝:通“常”。

④斫:砍。

⑤私起:起床解便。私,小便。

【译】

王祥侍奉继母朱夫人非常恭敬孝顺。家中有一棵李子树,结的果实味道极好,朱夫人常常叫王祥看守这棵树。有一天狂风暴雨忽然到来,王祥抱着李树哭泣。王祥平常在另一张床上睡,朱夫人自己暗中拿刀去砍王祥;恰巧当时王祥起床上茅房去了,结果砍空在被子上。王祥小便回来,知道继母没砍到自己很遗憾,于是跪在继母面前请她砍死自己。朱夫人于是被王祥的孝心感动悔悟,从此以后对待王祥像自己的儿子一样。

【评鉴】

王祥至孝,晋干宝《搜神记》中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后来成为“二十四孝”之一。《世说》增加这段传闻,王祥更成了孝子的典型。为侍奉后母,王祥可以年近六十不仕,其情感人。凡此种种,知王祥至孝并非没有根据。所以后来的戏剧中,经常改编这个故事。

盘点中国文化,继母大都是不贤的形象,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家庭生活命题。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后娶》中说后母往往虐待前夫之子,几乎是世间常情。但如果当儿子的有王祥那样的真诚,当后母的能够像朱氏一样痛改前非,家庭和美,也并非不能做到。

德行15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注】

①晋文王:即司马昭(211—265)。字子上,三国魏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次子。其兄司马师死后,继任大将军,把持国政,封为晋王。其子司马炎代魏后,追尊为文帝。《晋书》卷2有纪。阮嗣宗:即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国魏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为人率意任情,不拘礼俗,为“竹林七贤”之一。因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有《咏怀诗》82首,著称于世。《三国志》卷21、《晋书》卷49有传。

②臧否(pǐ)人物:评论人物优劣得失。臧,善,好。否,劣,不好。

【译】

晋文王称赞阮籍极其谨慎,每当和他谈论时,他总是意旨玄妙高远,从来不评论别人的好坏。

【评鉴】

阮籍身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与曹魏关系绵远。曹魏政衰,司马氏兴起,阮籍尴尬在二姓之间,口不臧否人物,目的是保身远祸。阮籍本有济世的志向,遇魏晋之交,天下多变,名士少有能全身者。因此,谨言慎行,所言玄妙,不评论人物,都是乱世中的美德。

德行16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注】

①王戎(234—305):字濬冲,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凉州刺史王浑之子。为“竹林七贤”之一。因平吴之功进封安丰县侯,故人称“王安丰”。惠帝时官至尚书令、司徒。为人不拘礼制,居母丧不废酒食玩赏。聚敛无厌,悭吝无比,世人讥讽其有膏肓之疾(其实未必不是王戎韬晦之策)。《晋书》卷43有传。又参《俭啬》题解。

②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濉溪)人。少失父,有奇才。恬淡安静,清心寡欲,为“竹林七贤”之一。娶曹氏长乐亭主为妻,为魏宗室婿,拜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司马氏掌朝权,山涛为选曹郎,举荐嵇康,嵇康答书拒绝。后遭锺会诬陷,被司马昭杀害。著有《养生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晋书》卷49有传。

③喜愠:高兴和恼怒。

【译】

王戎说:“与嵇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看见他脸上有喜怒的神情。”

【评鉴】

嵇康的妻子为曹操之子沛穆王曹林孙女,封长乐亭主。嵇康身处乱世,作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又为司马氏所忌,“喜愠”不形于色,只是他韬光养晦的一种生存方式。尽管如此,结果还是招来杀身之祸。我们再比较竹林七贤中,唯一被杀的就是嵇康,山涛周旋官场,通透圆融,阮籍有司马昭保护,他的侄儿阮咸自然也可以无忧。刘伶成天酒醉装疯,向秀天性懦弱,王戎善于伪装(参《俭啬》题解)。唯独嵇康不改其操,不屈其节,禀天地之正气,持旷世之才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孙登说他“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悲乎!

德行17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注】

①和峤(?—292):字长舆,晋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人。少有风采盛名。初任太子舍人,累迁颍川太守,为政清明简要,颇得民誉。平吴后,升侍中。曾屡言太子不慧,武帝不能采纳。惠帝即位,拜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和峤生性悭吝,故名声有损,杜预称其有“钱癖”。《晋书》卷45有传。大丧:父母的丧事。《国语·晋语二》:“父母死为大丧。”

②鸡骨支床:就像一具鸡骨架耸立床上。形容瘦骨嶙峋,衰弱之极。支床,耸在床上。支,挺着,耸立。

③武帝:即晋武帝司马炎(236—290)。炎字安世,继父爵为晋王。代魏称帝,建都洛阳(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称西晋。司马炎即位之初,颇有兴盛气象,既而渐渐淫侈放纵,宠信杨骏,朝政败坏。谥“武”,庙号世祖。《晋书》卷3有纪。刘仲雄:即刘毅(?—285)。毅字仲雄,晋东莱掖(今山东莱州)人。咸宁初为司隶校尉,打击豪右势力,京师整肃。后迁尚书左仆射,曾上疏痛陈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力主废除,可惜未被采纳。《晋书》卷45有传。

④数:屡屡,频频。

⑤哀毁骨立:因丧亲悲哀而羸弱,身体全是一把骨头支撑着。

⑥生孝:谓孝子为父母守丧时尽孝而不毁伤身体。

⑦死孝:谓为父母守丧,过于悲哀,生命危殆。

【译】

王戎、和峤同一时段遭遇父母的丧事,他们都以孝道被人称颂。王戎衰弱得就像一具鸡骨架耸在床上,和峤哭泣完全符合丧礼。晋武帝对刘毅说:“你该是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吧?听说和峤悲哀痛苦得甚至超越了古礼,让我很担心。”刘毅说:“和峤虽然礼义完备,但他的神情气色并不差;王戎虽然不按丧礼行事,然而他伤心得只剩下一把骨头支撑着。我以为和峤是常人的孝行,而王戎是用生命在尽孝。皇上不应担忧和峤,而应该担忧王戎。”

【评鉴】

王戎为竹林七贤之一,性行疏散,故不拘礼法;和峤“少有风格”“厚自崇重”。“有盛名于世,朝野许其能整风俗,理人伦”,是知其平生整饬自重,凡事循规蹈矩,朝野都对他寄以厚望,当然他居丧就恪守礼法,因为他一切都要做世人的表率。比较而言,王戎则孝郁于内,是撕心裂肺的痛苦;和峤是孝见于外,多少有些表演的成分。这里的德行,显然是更肯定王戎。刘毅的回答,也表现了刘义庆的感情倾向。

德行18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注】

①梁王:指梁孝王司马肜(?—302)。肜字子徽,司马懿之子。为人谦恭谨慎,但才能平庸,以公子封平乐亭侯。武帝即位,封梁王。惠帝永康初,同赵王司马伦废贾后。及司马伦篡位,诏以司马肜为太宰,领司徒,司马伦失势后,司马肜首先上表论罪,致司马伦被杀。《晋书》卷38有传。赵王:指司马伦(?—301)。伦字子彝,司马懿第九子。武帝代魏,封琅邪郡王。咸宁中改封于赵。在京师与孙秀谋害太子,矫诏废贾后为庶人,杀张华、裴頠等重臣。囚禁惠帝,自称帝。齐王司马冏等起兵讨司马伦,斩孙秀。惠帝复位,赐司马伦死。《晋书》卷59有传。

②近属:血统关系较近的亲属。

③裴令公:即裴楷(237—291)。楷字叔则,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裴徽第三子。博涉群书,尤精《老子》《周易》。风神高迈,容仪俊美,时称“玉人”。为侍中,每与帝论政道,一座叹服。后为中书令,与张华、王戎共掌机要。以病卒。《晋书》卷35有传。

④中表:父亲姊妹(姑母)的儿女叫外表,母亲的兄弟(舅父)姊妹(姨母)的儿女叫内表,合称中表。

⑤“裴曰”数句:裴楷说他奉行的是减少有余、弥补不足的上天之道。“裴说”本于《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译】

梁王、赵王是皇室的近亲,在当时很显贵。裴楷请从他们二国的封地中每年拿出数百万租钱,用来赈济父族母族中的贫困亲戚。有人讥讽裴楷说:“你为什么讨要财物来施恩惠?”裴楷说:“减少有余的,弥补不足的,这是上天的规律。”

【评鉴】

《晋书·裴楷传》说裴楷生性宽厚,不和别人冲突。在达官贵人间活动时,看见别人有珍贵物品,就随手拿走,而后就送给贫穷的人。自己曾经修了一栋房子,他的堂哥很羡慕,于是就送给了堂哥。由此我们知道裴楷从来不以财物为意的。他向赵王、梁王要钱而救济贫穷,并非沽名钓誉。面对别人的讥笑,他也回答得十分得体。裴楷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既是奉行天道,也是仁者的恻隐之心。对于两位王爷来说,少些许租钱,不过九牛一毛,而赈济穷困,则是雪中送炭。二王获得慈善的名声,穷人得到衣食的赈济,两全其美。这则德行,就是对裴楷的赞赏。

德行19

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注】

①太保:官名。太宰、太傅、太保,周朝时的三公官名。此“太保”指王祥。正始:三国魏齐王曹芳年号(240—249)。此时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士大夫崇尚玄学清谈,其谈论以庄老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纵横驰骋。后人称当时的清谈风尚为正始之音。

②清远:清明高远。

③将无:犹言莫非,恐怕,也许。表示揣度而意思偏于肯定。

【译】

王戎说:“太保在正始年间,算不上最能清谈的;但等到和他交谈,会发现他的话清明高远。莫非是因为他的德行掩盖了他善谈的名声?”

【评鉴】

正始年间,清谈风行,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山林隐逸,无不崇尚老庄,挥麈谈玄,因而个人的社会声誉往往取决于口舌功夫。王祥不谙此道,似乎和时代不合拍。但王祥本人也的确有其可称道之处,初为徐州别驾,带兵平定寇盗,州界清静,政化大行。徐州人歌颂他说:“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后来虽然位极人臣,但高洁清素,家无余宅。临终之前,遗嘱薄葬。这些行为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值得推扬的。王祥八十五龄高寿,死的时候,奔丧的没有杂七杂八的吊客。至于余嘉锡在《世说新语笺疏》中对王祥多所批评,或许主要是因为司马氏代魏而王祥未能殉节的缘故吧?但人无完人,仅就其孝敬继母如生母,以及如上所引,置之“德行”,似也担当得起。

德行20

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濬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注】

①王安丰:即王戎。因封安丰县侯,故称。艰:(父或母的)丧事。

②至性:卓绝的品性。此指孝行。

③裴令:即裴楷。因其尝为中书令,故称。

④濬冲:即王戎。戎字濬冲。灭性:因丧亲过悲而危及生命。按,《孝经·丧亲》:“孝子丧亲也,毁不灭性。”

【译】

王戎遭遇母亲逝世,他卓绝的孝行超过了常人。裴楷前去悼念王母,说:“假如悲痛真的让王戎伤了性命,那么他一定难免被人批评是以孝丧生。”

【评鉴】

儒家以为,居丧守礼,但不能因哀而伤身。如果因为悲哀而毁伤身体,则是对父母的不孝,裴楷的话本源于此。本则既颂扬王戎的孝行,同时对裴楷能以儒家礼法为准则看待丧祭予以肯定,他强调孝行本是为人之美德,但如果不能恪守中道,同样也要遭到舆论批评。父母去世,固然是痛心疾首的事,但如果因守孝而戕害了性命,这何尝是父母的遗愿?只有痛苦之余振作奋起而事业有成,告慰父母于九泉之下,这才是人生的大孝。

德行21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注】

①(王)浑:字长源。有才望,历尚书、凉州刺史。其余不详。按,此与王济之父王浑(字玄冲)为二人。

②令名:美名。令,善。《诗·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愈。”郑笺:“令,善。”

③凉州:为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三国魏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刺史:官名。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部置刺史,官阶低于郡守。成帝时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魏晋六朝于重要州郡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④九郡:凉州此时只有八郡。按,程炎震云:“《御览》五百五十引作‘州郡’是也。”此处“九”当是“州”之误。《晋书·地理志·凉州》:“魏时复分以为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如汉故事,至晋不改。统郡八,县四十六,户三万七百。”八郡分别为:金城郡、西平郡、武威郡、张掖郡、西郡、酒泉郡、敦煌郡、西海郡。义故:蒙受过恩泽的故旧。

⑤赙(fù):送给丧家的布帛、钱财等。《汉书·何并传》:“吾生素餐日久,死虽当得法赙,勿受。”唐颜师古注:“赠终者布帛曰赙。”

【译】

王戎的父亲王浑,有很好的名声,官做到凉州刺史。王浑去世后,他先后做过郡守的州郡的门生故吏,怀念他的恩德,纷纷送丧葬钱财达到数百万之多,王戎全都不接受。

【评鉴】

此则是对王戎的清廉给以礼赞,面对数百万钱财,坚拒不受。由此可见,王戎早年雅重名声,廉洁自律,所以刘义庆取其事入《德行》而表彰。而同为《世说》记载,王戎晚节不终,贪婪可笑。前后比较,其实刘义庆在书中给我们设下了悬念让我们去参悟。我们以为,王戎不过是为了避祸,不得已自污名节,其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德行22

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匹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

【注】

①刘道真:即刘宝。宝字道真,晋高平(今山东巨野)人。余嘉锡笺引颜师古《汉书·叙例》曰:“刘宝字道真,高平人。晋中书郎、河内太守、御史中丞、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安北将军,侍皇太子讲《汉书》,别有驳义。”徒:刑徒。

②扶风王骏:指司马骏(232—286)。骏字子臧,司马懿第八子。为人有孝行,在宗室中最有声望。武帝登基,进封汝阴王,代汝南王司马亮镇关中。善抚御,徙封扶风王。他死时,西土人哭者盈路。百姓为之立碑。《晋书》卷38有传。

③从事中郎:官名。为将帅之幕僚。始于魏晋,南北朝皆置之。

④美事:美谈。

【译】

刘宝曾经因犯法而为刑徒,扶风王司马骏用五百匹布把他赎出来,过了不久又用他作从事中郎。当时传为美谈。

【评鉴】

刘宝曾为刑徒,司马骏有知人之明,用五百匹布给他赎罪,继而量才委用。在“上品无寒门”的魏晋时,司马骏能如此不自高门第,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晋书》本传对司马骏评价很高,他去世了,“泣者盈路,百姓为之树碑,长老见碑无不下拜,其遗爱如此。”在晋初诸王中,司马骏算得上是一个难得的贤王。入“德行”门是匹配的。

德行23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注】

①王平子:即王澄(269—312)。澄字平子,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衍异母弟。惠帝末出为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在任纵酒废事,致上下离心,内外怨叛,兵败逃亡。后应琅邪王司马睿军谘祭酒之征,途经豫章,为族兄王敦所杀。《晋书》卷43有传。胡毋彦国:即胡毋辅之(269?—318)。辅之字彦国,晋泰山奉高(今山东泰安)人。与王澄、王敦、庾敳号曰“四友”。又与毕卓、光逸、阮放、羊曼、桓彝、阮孚、谢鲲号称“江左八达”。渡江后,元帝以为安东将军咨议祭酒,迁扬武将军、湘州刺史。《晋书》卷49有传。

②乐广(?—304):字彦辅,晋南阳淯阳(今河南南阳卧龙区)人。初仕太子舍人,后任尚书左、右仆射,代王戎为尚书令,故又称“乐令”。乐广与王衍同时,二人并为西晋清谈领袖。有二女,一适卫玠,一适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乂构难,加之群小谗毁,乐广以忧卒。《晋书》卷43有传。

③名教:正名定分的儒家礼教。乐地:快乐的境地。

④乃尔:这样,如此。

【译】

王澄、胡毋辅之等人,都把任性放浪当作通达,有的人甚至赤身裸体。乐广嘲笑说:“名教中本来就有乐地,为什么要做出这副模样?”

【评鉴】

人们都知道魏晋时任性放浪、赤身裸体的代表是刘伶,从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原来阮籍也是如此。追溯根源,这与汉末的政治昏暗,礼崩乐坏有很大关系,再加之司马氏集团的昏庸腐败,放浪之风遂愈加炽盛。东晋偏安江左,士大夫不思振兴,更是醉生梦死,颓靡荒唐。此则列入德行,是肯定乐广的批评,而鞭挞王澄诸人的丑恶行径。

德行24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注】

①郗公:指郗鉴(269—339)。鉴字道徽,晋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郗愔、郗昙之父。西晋惠帝初,参司空军事,累迁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西晋倾覆,元帝以为兖州刺史。明帝初,使都督扬州江西诸军、镇合肥,以牵制王敦。成帝时,领徐州刺史,与陶侃、温峤平定祖约、苏峻之乱。《晋书》卷67有传。永嘉:晋怀帝年号(307—313)。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趁机入侵。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吕梁)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永嘉五年(311),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不久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②穷馁(něi):贫困饥饿。

③名德:有名望德行的人。

④饴(sì):同“饲”。给予食物。

⑤迈:指郗迈。郗鉴兄子,字思远。为晋陵内史,慈爱养士。后官至护军。周翼:字子卿。晋陈郡(治今河南淮阳)人。永嘉丧乱,乡里穷馁,幸得舅父郗鉴相济得存。历官剡令、青州刺史、少府卿。

⑥席苫(shān):坐卧于草荐上。古代居丧的礼节。

⑦心丧:身无丧服而心存哀悼。原指老师去世,弟子守丧。《礼记·檀弓上》:“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郑玄注:“心丧,戚容如丧父而无服也。”后泛指心存悼念。

【译】

郗鉴遭逢永嘉动乱,当时在乡下,非常穷困饥寒。本乡人因为他的名望和德行,轮流请他吃饭。他曾经带着哥哥的儿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两个小孩儿一起去吃饭。乡邻说:“大家都生活困难,因为你是乡中大贤,想共同救济您罢了,恐怕不能同时供养其他人。”郗鉴此后便独自去吃饭,就在两颊旁含着一些饭,回到家,吐出来给两个小孩吃。后来两个小孩都活下来了,一起到了江东。郗鉴去世了,周翼当时作剡县县令,辞职回家,在郗鉴灵床边睡在草垫上守丧,心丧满三年后才离开。

【评鉴】

《晋书·郗鉴传》中记载,当时郗鉴的家乡闹饥荒,本籍的人都很敬重郗鉴,纷纷周济他,他转而把别人送的食物等分给宗族和本乡穷困的人,由此救活了不少人。

参照别传,可见《世说》这则故事不近情理。况且两颊能含多少饭,可以养活两个小孩?再则如本故事所说,乡人既敬重郗鉴,接济他的人很多,自然不会有两个小孩挨饿的事。于此,前人已多论及。这个故事不过想以此表现郗鉴的慈爱,以及周翼的知恩图报。

德行25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

①顾荣(?—312):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吴丞相顾雍之孙,为东南名士。吴灭后,与陆机兄弟同入洛阳,时号“洛阳三俊”。拜郎中,迁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元帝镇江东,以顾荣为军司马,加散骑常侍,朝野推重。《晋书》卷68有传。

②行炙人:酒宴上分发烤肉的人。

③辍己施焉:谓把自己的那份给了发肉的人。辍,停下。施,给,给予。

④嗤(chī):讥笑,嘲笑。

⑤左右:(在自己)左右。犹言保护。

【译】

顾荣在洛阳时,曾经被别人宴请,饮宴间觉察到分烤肉的人有想吃的神态,于是把自己那份给了分肉的人,同座的人笑话他。顾荣说:“哪有整天做分发烤肉的事,却连烤肉的味道都不知道的呢?”后来遇上动乱渡江,每当危急时,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保护自己。问那人为什么这样,原来就是接受过他烤肉的人。

【评鉴】

顾荣的这段故事,意在说明施恩于人,必有好报。故事的雏形当来自《左传·宣公二年》,赵盾先是施饭给灵辄,后来灵辄拼死保护他。类似的记载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施恩于人,受恩必报是永恒的传统美德。

德行26

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

【注】

①祖光禄:指祖纳。纳字士言,祖逖同母之兄。有操行,善清言。为官多所驳正,有补于时。后为中护军、太子詹事,封晋昌公。晋室将乱,乃避地东南。元帝作相,引为军谘祭酒。《晋书》卷62有传。

②炊爨(cuàn):烧火(蒸煮食物)。

③王平北:指王乂。乂字叔元,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衍之父。司马昭为相国,征王乂为司马,累迁平北将军。

④饷(xiǎng):馈赠,赠送。

⑤中郎:官名。秦始置,汉沿用。担任宫中护卫、侍从。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长官称中郎将,省称中郎。

⑥奴:本指奴仆。因鄙称对方。魏晋人为表亲昵亦用作第二人称。

⑦百里奚:原为春秋时虞大夫,晋献公灭虞,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穆姬陪嫁之臣,送至秦国。百里奚深以为耻,中途逃走,又被楚人俘获。秦穆公闻其贤,用五羖羊皮赎回,委以国政,号为“五羖大夫”。羖(ɡǔ):本指黑色的公羊。因泛称公羊。

【译】

祖纳年少失父,家里贫穷。他禀性特别孝顺,经常亲自给母亲煮饭做菜。王乂听说了他的美名,送给他两个奴婢,于是用他作中郎。有人调侃祖纳说:“你的身价是两个奴婢啊!”祖纳说:“难道百里奚不如五张羊皮值钱!”

【评鉴】

《德行》此则,不只表彰祖纳,同时也推扬王乂。祖纳亲自为母亲做饭,他的孝行值得赞扬。王乂送给祖纳两个奴婢,又任命他为中郎,既成全了祖纳的孝道,又使祖纳尽其才而用于世,可以说是让祖纳忠孝得以两全。王乂的父亲王雄,曹魏时曾官至幽州刺史,很有惠政,王乂有其父的风采,堪称能克绍箕裘。

此则亦可入“言语”,魏晋人表亲昵常称人为奴,戏者巧妙地用“奴”与“婢”对举,自以为得意,而祖纳用百里奚的典故机智回击,百里奚后来助秦穆公成就了霸业。祖纳的回答,义正辞严,也表现了自己的胸襟抱负,使戏者无言以对。

德行27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

【注】

①周镇:字康时,晋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清正寡欲,为官清廉,有治绩。罢:免官,解除职任。临川郡:汉为豫章郡地。三国吴会稽王孙亮于太平二年(257)分豫章郡置。治所在南城(今江西抚州临川区)。

②青溪:古水名。三国吴大帝赤乌四年(241)在建业城(今江苏南京)凿东渠,通城北堑潮沟,穿过南京市区流入秦淮河,名曰青溪。

③王丞相:指王导(276—339)。导字茂弘,小字赤龙,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览之孙,王裁之子,王敦从弟。识量清远,简素寡欲。与琅邪王司马睿相善,引为腹心。西晋亡,与王敦立司马睿为帝,以功拜丞相,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卷65有传。

④卒(cù):突然。

⑤舫(fǎnɡ):指船。

⑥无复:犹言“无”。复,词缀。无意义。

⑦胡威(?—280):一名貔,字伯武,晋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曹魏荆州刺史胡质之子。曾官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勤于政术,风化大行。后以功封平春侯。《晋书》卷90有传。

⑧吴兴郡:属扬州。治所在乌程(今浙江湖州)。晋时统乌程、临安等市县。

【译】

周镇从临川郡解职回都城,还没来得及出发,船停在青溪小岛旁,王导去看望他。当时正是夏天,暴雨突发,船舱特别窄小,而船篷又到处漏雨,几乎没有可以避雨坐的地方。王导说:“胡威的清廉,也强不过周镇啊!”立即启用他为吴兴郡守。

【评鉴】

周镇为一郡之长,居然船小篷漏而无坐处,其清廉有过于胡威;王导礼贤下士,冒雨探问,为周镇的清廉感动,进而即时提拔。二者都值得称赞,皆不愧“德行”门。从此则看,王导善于识人用人,的确有过人的优点。至于后人批评王导周旋于南人北人之间,与祖约等清谈,算是人无完人吧?何况当时情势,王导亦有其不得已之处。

德行28

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注】

①邓攸(?—326):字伯道,晋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少以孝著称。晋元帝时为吴郡太守,清廉自持,累官至吏部尚书,迁尚书左仆射。《晋书》卷90有传。

②所由:来历,家世根由。

③无玷:没有瑕疵,未曾玷污。

④哀恨:悲痛遗憾。

⑤畜妾:娶妾。

【译】

邓攸当初逃难的时候,在路途中丢弃了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弟弟的儿子。过江以后,纳了一房妾室,非常宠爱。过了一年多,邓攸询问这女子的来历,女子详细说是北方人遇难过江。再回忆她父母的姓名,竟然是邓攸的外甥。邓攸一向有德行功业,言语品行没有污点,听说这事后一辈子后悔悲叹,再也不娶妾室。

【评鉴】

邓攸弃儿全侄,后来也没有再生儿子,谢安欣赏邓攸,曾感叹道:“天地无知,使伯道无儿。”谢安的一句话,引发后世文士的频频咏叹。唐杨炯《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邓攸无子,天道何亲?”唐陈子昂《祭韦府君文》:“邓攸无子,天道何知?”不过,此论也未必公允。娶妾居然不过问对方的身世来历,一年多才问及对方身世,结果才知道铸成了乱伦的大错,虽非有意为之,但事实上成了自己毕生最大的污点,怎么能怪天地啊?

德行29

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注】

①王长豫:即王悦。悦字长豫,小字阿太,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导长子。与王羲之、王承并称“王氏三少”。侍奉父母极尽孝道,王导甚爱之。早卒。《晋书》卷65有传。谨顺:谨慎逊顺。

②色养:谓承顺父母颜色,不让父母生气。语本《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③敬豫:指王恬。恬字敬豫,小字螭虎,王导次子。王恬生性傲诞,不拘礼法,不为王导所重。晚节乃好士,多技艺,尤善隶书。卒赠中军将军。《晋书》卷65有传。嗔:生气,发火。

④端:要,准则。

⑤还台:回官署。台,中央机构的衙署。此特指回尚书省。

⑥曹夫人:名淑,晋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人,曹韶之女,王导之妻。并(bìnɡ)当:收拾料理。

⑦簏(lù):竹编的盛物器。

【译】

王悦为人谨慎恭顺,侍奉父母极尽孝道。王导看到王悦就高兴,见到王恬就生气。王悦和王导交谈,常常是谨慎周密绝不外传。王导回衙署,临出发时,没有不送到车边的,并且常常与母亲曹夫人一起收拾行装。王悦死了后,王导回衙署,从上车后一直哭到丞相府门。曹夫人专门做了一个竹箱,保存着王悦的遗物不忍心打开。

【评鉴】

此则故事,表彰王悦的德行,惋惜王悦的早逝。王悦孝行感人,侍奉父母极尽孝道,父亲回衙署,还与母亲一起为父亲收拾行装。作为儿子,如此细心周到殊为少见。且在平时的言论中,王悦已表现出政治上的老练、慎密,这是从政者最为重要的素质。如果不是早逝,必然会大有作为。王导夫妇老来丧子(王导与曹夫人唯此一子,其余儿子皆为妾室所生),悲不自胜。此则德行,同时也寄托了刘义庆的惋惜之情,如此之人,竟然天不假年!

德行30

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

【注】

①桓常侍:指桓彝(276—328)。彝字茂伦,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桓温之父。元帝时为安东将军,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王敦擅权,桓彝以病去职。明帝将伐王敦,拜桓彝为散骑常侍,引参密谋。王敦平,以功封万宁县男。苏峻反,城陷,为叛将韩晃所杀。《晋书》卷74有传。深公:指竺法深。深名潜,一名道潜,俗姓王,出自琅邪王氏。十八岁出家,师事名僧刘元真。永嘉初,避乱过江。元、明二帝及王导、庾亮均钦其风德,礼敬甚至。晚年隐居剡山,以避当世。《高僧传》卷4有传。

②先达:德行好、学问高的前辈名流。知称:了解称扬。

【译】

桓彝听到有人评论竺法深,就说:“这个人早就有名声,并且受到前辈高贤的赏识称赞,他又和先父是好朋友,不应该随便品评他。”

【评鉴】

魏晋喜欢品评人物,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信口雌黄成为一种时尚,对人物的评论掺杂了很多个人的感情因素,当然评价也多与实际情况相背离,伦常道德因之颓坏,以致后辈对前贤肆意褒贬,所谓“今之少年喜谤前辈”。其风于东晋以后更甚,这在《世说》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社会风气,与儒家“吾日三省吾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美德完全脱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往往互相奚落,缺少了信任和宽容。这则故事,是对当时不良社会风气的间接批评,刘义庆归之“德行”,其意正在于此。

德行31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注】

①庾公:指庾亮(289—340)。亮字元规,晋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其妹为明帝皇后。初仕为中书郎,侍讲东宫。明帝时为中书监。成帝初,庾太后临朝,庾亮迁中书令,受诏与王导同辅朝政。后执意征流民头目苏峻入京,造成“苏峻之乱”。庾亮投奔温峤,与温峤共推陶侃为盟主,平定动乱。陶侃死,代镇武昌。卒赠太尉,谥“文康”。《晋书》卷73有传。的卢:马名。相传此马骏良,而乘者多不吉。

②孙叔敖:春秋楚国令尹。氏,名敖,字孙叔。开凿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灌田万顷,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灌溉,楚国由此强盛。事见《史记·循吏列传》。两头蛇:传说中的蛇名,谓状似有两头的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头而无口眼。见之者必死。见刘向《新序·杂事》。

【译】

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建议让庾亮卖掉,庾亮说:“卖掉必然有买的人,就会又害了它的主人,难道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而转移给别人吗?从前孙叔敖杀两头蛇是为了后来的人不受伤害,这是古今传说的美谈。学习他的做法,不也是通达吗?”

【评鉴】

《世说》的刘孝标注中,引用了伯乐的《相马经》,其中写道:“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世说》成书于刘宋,为之作注的刘孝标是南梁人。由此可见,在南北朝时期,的卢马作为凶马是一种社会常识。庾亮政绩无可称道,但此则可见其人品性情值得称赞。

德行32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注】

①阮光禄:即阮裕。裕字思旷,晋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初为王敦主簿,察觉王敦有不臣之心,终日纵酒废职,最终以此免祸。后所拜官皆不就任。因曾征为金紫光禄大夫,故称“阮光禄”。《世说》中刘义庆因避高祖刘裕讳,或称其字,或称阮公。《晋书》卷49有传。剡(shàn):汉置县名,属会稽郡。治所初在今浙江嵊州西南。

【译】

阮裕在剡溪的时候,曾经有一辆漂亮的车子,凡是有人借都给。曾经有人要为母亲下葬,心里想要借又不敢开口。阮裕后来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我有车,而让别人不敢借,还要车干什么?”于是就把车烧掉了。

【评鉴】

阮裕烧车,推扬者褒之上天,《晋书》及各种类书均载此事。今人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中对此评价极高,而明人李贽评之为“好名多事!”我们倒觉得李贽的说法有道理!凡求必借,固然是美事;而有人不敢借就烧掉,这就多少有点哗众取宠的嫌疑,反而成了借车的蛇足。就当时来说,如果不是这样违反常理的行径,就不会产生轰动效应,这或许是名士的炒作手法之一端。

德行33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

①谢奕(?—358):字无奕,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之兄,谢玄之父。曾为剡令。桓温引为安西司马,后迁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卒官,赠镇西将军。《晋书》卷79有传。

②过醉:犹言大醉。

③太傅:指谢安(320—385)。安字安石,谢裒之子,谢琰之父。少负重名,屡征不就,年逾四十始就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孝武帝时官至宰相。太元八年(383),前秦大兵南下,京师震恐。谢安使侄谢玄等迎战,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又以都督十五州军事率军收复洛阳及青、兖、徐、豫各州。以病卒,赠太傅。《晋书》卷79有传。

④绔:同“裤”,指套裤。

⑤可念:可怜。

⑥阿奴:尊长对卑幼者的昵称。此处为兄称弟。

【译】

谢奕任剡县的县令,有一老翁犯法,谢奕用烈酒处罚他,竟至于大醉还不停止。谢安当时才七八岁,穿着一条青布裤子,在谢奕身边坐着,劝谏谢奕说:“阿哥,老翁可怜啊,怎么能够这样做!”谢奕于是改变了怒容说:“小家伙是要放他离开吗?”于是将老翁放了。

【评鉴】

谢奕嗜酒,无时不醉,用烈酒处罚老翁本身便是一种恶作剧行为。虽然是戏耍,但这是要玩出人命的啊!谢安宅心仁厚,小时就有仁者之心,而且能一以贯之。除此则外,本书还有谢安允许逃亡的士卒求一条生路(《政事》23),随谢万在军时体恤将士等(《简傲》14)。其孙谢混有“召伯之仁,犹惠及甘棠;文靖之德,更不保五亩之宅”(《规箴》27)语,代表了时人对谢安仁德的赞美。

德行34

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注】

①谢太傅:指谢安。因其追赠太傅,故称。褚公:指褚裒(303—349)。裒字季野,晋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康献褚皇后之父。郗鉴尝辟为参军。参与平定苏峻之乱,以功封都乡亭侯。康帝即位,征拜侍中,迁尚书。先后出为江州、兖州刺史。康献皇太后临朝,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褚裒以近戚而惧获讥嫌,固请外出,改授徐、兖二州刺史,镇京口。永和初,进号征北大将军。永和五年(349),后赵石虎死,褚裒率军北伐后赵,因部将败于代陂而退兵。忧慨发病而卒。赠侍中、太傅。《晋书》卷93有传。

【译】

谢安十分看重褚裒,经常说:“褚季野即使不说话,但心中是非分明,就像一年四季的气象一样齐备。”

【评鉴】

此则故事是说褚裒为人稳重矜庄,凡事心中有数而不随意褒贬。正如《晋书》本传说:“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褚裒身为外戚,能严以自律,不争权不仗势,又能谨慎持身,比起当时一些清谈家口无遮拦,肆意褒贬人物,其德行称得上是一代冠冕。

德行35

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

【注】

①刘尹:指刘惔。惔字真长,晋沛国相(今安徽濉溪)人。晋陵太守刘耽之子。少家贫。因王导等人称扬而知名,被明帝招为庐陵公主驸马。简文帝初作相时引为谈客,累迁丹阳尹,故称“刘尹”。性简贵,与王羲之特相友善。年三十六卒。孙绰为之诔云:“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时人以为名言。《晋书》卷75有传。

②绵惙(chuì):病情危重。

③祠神:祭祀神灵。鼓舞:击鼓舞蹈。

④淫祀:不合礼制的妄滥祭祀。

⑤“丘之祷久矣”二句:这里借用孔子的话,谓不需要再祷告祭祀。语出《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之久矣。’”

【译】

刘惔在郡,临终前奄奄一息,听见楼阁下在祭神锣鼓舞蹈,神色严肃地说:“不能够乱设祭祀!”侍从们请杀驾车的牛祭神,刘惔回答说:“我已经祷告很久了!不要再这样多事。”

【评鉴】

刘惔是一代清谈名家,为人安贫乐道,崇尚老庄,虽评论他人的言语一向过激,甚至不免刻薄,但刘惔不乱行祭祀,不语怪力乱神,连临终前下属为之祝祷求命也不准许。如此德行,比起那些佞佛溺道者实在是高出太多。而且刘惔平生品节也没有大过失,可惜英年早逝(36岁),未能成就可观的功名。列入“德行”,算是不愧。

德行36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注】

①谢公:指谢安。

②初:全,始终。

【译】

谢安夫人教育儿子谢琰,问谢安:“怎么始终没看见你教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常常以自我为表率教育他。”

【评鉴】

《论语·子路》有言:“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话就是“身教”的来源,这一则正是谢安“身教”的典范。古代有“言教”“身教”的概念,《后汉书·第五伦列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意思是说,自己做出了表率,不威自严,子弟自然会效法;如果动辄喋喋不休地给子弟讲大道理,反而会引起子弟的反感。

德行37

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注】

①晋简文:即司马昱(320—372)。昱字道万,元帝司马睿少子。初封琅邪王,后徙封会稽王,拜散骑将军。后迁右将军、抚军将军,领秘书监。永和元年(345),崇德太后临朝,进位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次年,与蔡谟共同辅政。太和六年(371)即位,是为简文帝。在位二年崩。《晋书》卷9有纪。抚军:将军称号。始于三国曹魏以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

②床:坐具,坐榻。不听:不让,不许。

③参军:官名。始于汉末,称“参军事”,晋以后军府及王国始置为官员。或单称,或冠以职名,如咨议、记室、录事及诸曹参军之类。

④手板:即笏板。批杀:击杀。

⑤弹:弹劾。检举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

⑥教:王侯、大臣发布的命令、指示。

⑦忘怀:不介意,不介怀。

⑧无乃:恐怕。

【译】

晋简文帝作抚军将军时,他的坐榻上不让打扫灰尘,看见老鼠的脚印,觉得很好玩。有参军看见老鼠大白天出没,便用手板将老鼠打死了,抚军神色很不高兴。门下书吏于是弹劾参军,抚军批示说:“老鼠被打死,尚且心里不能忘掉;现在又因为老鼠而伤害人,恐怕不合适吧?”

【评鉴】

鼠之于人,实在可恶,啮咬衣物,偷窃食品,传播疾病,柳宗元《永某氏之鼠》所谓“是阴类恶物也”。简文帝这种行为,纵然是心存恻隐,也不过是妇人之仁。当然,不允许弹劾参军,还是值得赞扬的,毕竟是以人为重。

德行38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邪?”范笑而受之。

【注】

①范宣:字宣子,晋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人。年十岁,能诵《诗》《书》。手不释卷,夜以继日,遂博览众书,尤善《三礼》。自以躬耕供养。后客居豫章,以讲诵为业。《晋书》卷91有传。

②挑菜:挖菜。挑,挖,挖取。

③“非为痛”几句:《孝经》卷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唐明皇注:“父母全而生之,已当全而归之,故不敢毁伤。”

④韩豫章:即韩伯。伯字康伯。晋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少有才理,善于思辩。简文帝居藩,引为谈客,官至豫章太守。卒赠太常。《晋书》卷75有传。

⑤裂:撕开,裁开。

⑥宁可:岂可,怎么能。裈(kūn):有裆的裤子。

【译】

范宣八岁时,在后园挖野菜,误伤了手指,大哭。有人问:“痛吗?”回答说:“不是因为痛,身体发肤(是父母给的),不敢让它受到损伤,为此而哭。”范宣品行高洁生活节俭,豫章太守韩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要;减少到五十匹,还是不要。像这样一半一半减少,直到一匹,范宣始终不要。后来韩康伯与范宣同车,在车中扯了两丈绢给范宣说:“做人难道能够让妻子没裤子穿吗?”范宣笑着收下了。

【评鉴】

本则表扬了范宣笃守儒家礼节,为人“临财勿苟得”的美德。同时,行文也不乏趣味。韩康伯的话,是有所指的,因为范宣是典型的大儒,除守礼敦行外,对于当时那些以赤身裸体的行为而放达者颇不以为然。韩康伯正是以其道而治其身。《晋书》本传说范宣批评当时的放浪裸体,而自己家里很穷却不接受馈赠,于是韩伯就打趣说,如果你不接受馈赠,那你老婆不是就没裤子穿了!韩伯的话既有趣也是实情,以其矛而攻其盾,所以范宣就接受了。

德行39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注】

①王子敬:即王献之(344—388)。献之字子敬,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晋安帝王皇后之父。才情超群。初娶郗昙之女,后离婚,尚简文帝新安公主。病卒于官。王献之善丹青,尤工书法,与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晋书》卷80有传。

②上章:(道士替患者向天帝)上奏章。

③首过:道家用语。谓教徒主动坦白交代自己的过失。

④异同得失:偏义复词,此处指“异”和“失”,即违反常理的举动。

⑤余事:其他的事,别的事。

⑥忆:惦念,挂念。

【译】

王献之病得很重了,请道士给他向上天祈祷,按照上章规矩应该忏悔自己的过错。道士问献之:“您历来做过什么亏心事没有?”献之回答说:“没觉得有其他事,只是想起与郗家离婚的事。”

【评鉴】

东晋士大夫或崇尚老庄,或信奉五斗米道,王羲之父子皆奉五斗米道。信五斗米道者,生病时则祷告上天。王献之一生光明磊落,当时人对他评价很高,唯一的遗憾是被逼与原配妻子郗道茂离婚而娶了公主。郗氏是王献之的表姐,《淳化阁帖·王献之帖》说:“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疋,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认为这是王献之与前妻郗氏帖。后人认同此说。从此帖可知,王献之与道茂离异,应该是迫不得已,所以病重时深深自责。归之于“德行”门,刘义庆正是看到其内心的苦闷。

德行40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盌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注】

①殷仲堪(?—399):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融之孙,殷仲文从兄。孝武帝时,为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后起兵反对会稽王司马道子,战败被俘自杀。不久与桓玄相攻伐,为桓玄所获,逼令自杀。《晋书》卷84有传。

②水俭:因洪涝而庄稼歉收。

③五盌盘:魏晋六朝及隋唐时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种成套食器。每套由一个圆形托盘及盛放于其中的五只小碗组成,故名。

④啖(dàn):吃。

⑤率物:作人们的表率。

⑥真素:自然,纯朴。

⑦方州:州郡。

⑧豁:舍弃,忘却。

⑨捐:丢弃,忘记。

⑩尔曹:犹言尔辈,你们。

【译】

殷仲堪在任荆州刺史时,碰上水灾生活艰难,吃饭时菜肴就常常只有五盌盘,再没其他菜。如果有饭粒跌落在盘席之间,就捡起来吃掉。虽然是有想做表率的意思,也是缘于他的个性真率朴实。他经常教育子弟说:“不要因为我作一州长官,就说我应该改变过去的行径,而今我在这位置上也是不容易的。贫穷,是士人都会经历的,怎么能登上枝头就忘记了树的根本!你们记着我的话。”

【评鉴】

殷仲堪政事能力弱,虽然他的识见间或也有可取处,但还不足以有镇守一方的能力,作荆州刺史是朝廷用人的失误。而且他少奉天师道,又专心事神,不吝财贿。后来与桓玄打仗,兵临城下了,还请神仙帮助,以致败死,非常可笑。不过,厉行节约,不事浮华,值得推扬。“焉得登枝而捐其本”,这句话堪称警策。刘义庆因一言之善而著录,也是孔子所谓“不以人废言”的道理。考《晋书》本传,殷仲堪也有一些长处,不能全盘否定。参《言语》第一百零三则。

德行41

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觊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率尔去下舍,便不复还,内外无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鬭生之无愠。时论以此多之

【注】

①桓南郡:即桓玄(369—404)。玄字敬道,小字灵宝,桓温之子,七岁时袭父爵为南郡公。初为义兴守,弃官归。晋安帝时为江州刺史、都督荆州等八郡军事。元兴二年(403),率兵东下,攻入建康,迫使安帝禅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后刘裕起兵讨之。《晋书》卷99有传。杨广(?—399):字德度,晋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晋安帝隆安三年,与弟佺期俱为桓玄攻杀。殷荆州:即殷仲堪。因其尝为荆州刺史,故称。

②殷觊(jì):字伯通,小字阿巢,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殷融之孙,殷仲文之兄。《规箴》第二十三则、《轻诋》第二十七则作“殷顗”。少与从弟殷仲堪俱知名。王恭兴兵诛王国宝,殷觊因阻止殷仲堪兴兵未果,托疾离职,遂以忧卒。《晋书》卷83有传。南蛮:古称南方少数民族。此指南蛮校尉。校尉,汉时军职之称,略次于将军,随其职务冠以名号。东汉以后,管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官亦有称校尉者,南蛮校尉即属此类。

③行散:魏晋人喜服五石散,服后需缓步调适以散发药效,谓之“行散”。或称之为“行药”。

④率尔:不经意间,随意。下舍:(官吏在衙署附近的)宅舍。

⑤鬭(dòu)生:指春秋鬭穀於(wū)菟。字子文,事楚成王为令尹。忠心为国,家无余财。三为令尹而无喜色,三去职而无忧色。事见《论语·子张》。愠:恼怒。

⑥多:称赞。

【译】

先前,桓玄、杨广共同劝说殷仲堪,应该夺取殷觊的南蛮校尉自己担任。殷觊也知道了他们的意思。曾经因为服药后行散,径直离开了官舍,就不再回来了,内外没有一个人预先知道他的做法。他神态十分潇洒,往远了说简直可以和春秋时楚国鬭子文罢官后没一点恼怒之色相比。当时的人们因此十分赞赏他的胸怀。

【评鉴】

殷觊是殷仲堪堂兄,能够审时度势,屡屡劝阻仲堪不应该兴兵制造混乱,但仲堪不能听。《晋书》本传说他预知仲堪必败,仲堪后来果然死于非命。殷觊能弃官职如敝屣,又能预知成败得失,算得上是殷家的翘楚。

德行42

王仆射在江州,为殷、桓所逐,奔窜豫章,存亡未测。王绥在都,既忧戚在貌,居处饮食,每事有降。时人谓为“试守孝子”

【注】

①王仆射:指王愉(?—404)。愉字茂和,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坦之子。王国宝起兵,王愉因为国宝之异母兄,为殷仲堪、桓玄所攻。因与国宝向来不和,故得以免祸。桓玄擅权柄,征为尚书仆射。后被刘裕所杀。《晋书》卷75有传。仆射,官名。西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置尚书五人,以一人为仆射。东汉尚书仆射为尚书令之副手,职权渐重;汉末分置左右仆射。六朝相沿。

②豫章:郡名。故治在今江西南昌。当为今江西省大部分地区。

③王绥(?—404):字彦猷,王愉之子。少有美称,与王谧、桓胤齐名。桓玄为太尉,王绥以桓氏甥任右长史,及桓玄篡位,署为中书令。以与父合谋背叛刘裕,被刘裕所杀。《晋书》卷75有传。

④有降:降低了标准。谓按孝子的衣食住行规矩约束自己。

⑤试守:本指正式任命前试行代理某一职务。

【译】

王愉任江州刺史,被殷仲堪、桓玄驱逐,逃往豫章,生死都没有消息。王绥在都城,神色忧伤悲哀,住处和饮食,都比平常降低了标准。当时人们称他为“试守孝子”。

【评鉴】

虽然“试守孝子”语涉轻薄,但王绥对父亲的思念刻骨铭心,以至于外现于神色,内克于起居,也属于难得的孝顺美行。刘义庆取这个故事,也是出于弘扬孝道的苦心。

德行43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注】

①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晋安帝隆安三年(399),桓玄攻杀杨佺期、殷仲堪。桓南郡,即桓玄。殷荆州,指殷仲堪。

②咨议:官名。晋以后于诸王府置咨议参军,以咨询谋议,省称为咨议。位在诸参军之上。罗企生:字宗伯,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殷仲堪镇江陵,引为功曹,迁武陵太守。后为桓玄所害,卒年三十七。《晋书》卷89有传。

③晋文王:即司马昭。

④嵇绍(253—304):字延祖,嵇康长子。十岁而孤,事母孝谨。晋武帝时征为秘书丞。官至侍中。八王之乱时,随晋惠帝与成都王司马颖战,兵败,百官侍卫皆溃散,独嵇绍以身护卫晋惠帝,被乱兵射杀,血溅御服,晋惠帝为之深深哀叹。及事定,左右欲浣洗帝衣,晋惠帝说:“此嵇侍中血,勿去。”《晋书》卷89有传。

⑤宥:宽恕,赦免。

⑥问:(被杀的)消息。

【译】

桓玄已经打败了殷仲堪,抓了殷仲堪的将领部下十多个人,殷仲堪的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列。桓玄平时对罗企生很宽厚,他将要杀掉殷仲堪的一些部下,先叫人去告诉罗企生:“假如向我赔罪,我会放了你。”企生回答说:“我是殷荆州的部下,现在长官逃亡,死活未知,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赔罪!”已经押赴刑场,桓玄又叫人问罗企生:“你还有什么交代的?”罗企生回答说:“过去晋文王杀了嵇康,而嵇绍成为晋室的忠臣。我向您请求赦免一个弟弟以奉养老母亲。”桓玄也按他的要求赦免了一个弟弟。桓玄先前曾经送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一件羊羔皮衣,胡氏当时在豫章,企生被处决的消息传到,胡氏当天就把皮衣烧掉了。

【评鉴】

本则归之德行,刘义庆看重的是罗企生知恩图报,不以生死易心。殷仲堪的才具名节可称道的不多,但能得到下属的忠忱,也算难得。《晋书》本传说他在州纲目不举,而好施行小惠,汉人和夷族都拥戴他。他还能够体恤下情,甚至给生病的人亲自诊脉分药。罗企生能够为他殉死,足见殷仲堪也有可取之处。此外,殷仲堪事亲至孝,父亲患病,他亲自调药,竟至弄瞎了自己的一只眼睛。对于桓玄,刘义庆同样不是全盘否定,开始想拉拢罗企生,被拒绝后,也能对罗企生“如言宥之”,并非斩草除根的残忍之辈。

德行44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注】

①王恭(?—398):字孝伯,小字阿宁,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濛之孙,王蕴之子,晋安帝舅父。晋安帝时,王恭联合殷仲堪、桓玄等起兵“清君侧”。司马道子收杀王国宝,王恭乃退兵。后为部将刘牢之所杀。《晋书》卷84有传。会稽:郡名。秦始皇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大概为今江苏东南部及浙江西部。汉时辖区时有增减。晋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晋因之。

②王大:指王忱(?—392)。忱字元达,小字佛大,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坦之子。太元中出为荆州刺史,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建武将军。《晋书》卷75有传。

③簟:供坐卧铺垫用的苇席或竹席。《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郑笺:“竹苇曰簟。”

④荐:草席。

⑤丈人:尊称长辈。王忱为王恭族叔。悉:了解。

⑥长(zhànɡ)物:多余的东西。

【译】

王恭罢免了会稽太守回到都城,王大去看望他。看见他座席下有六尺长的竹席,于是对王恭说:“你从东边来,是该有这些东西,可以把这张竹席给我。”王恭没有吭声。王大离开后,王恭就叫人将这张竹席给王大送去。他没有了多余的席子,就直接坐在垫子上。后来王大听说,很惊讶,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多,所以向你要。”王恭回答说:“您老不了解我,我做人一向没有多余的东西。”

【评鉴】

王恭在朝,能振肃朝纲,不畏权势,其本传曾有他公开批评尚书令谢石和晋宗室司马道子的事。王恭还为人清廉,以简惠为政,没有多余的东西。家无财帛,只有书籍而已。然而自恃门第高贵,不善于用兵,起兵讨伐王国宝,对抗宗室司马道子,结果被杀。平生尤信佛道,调役百姓修建佛寺,务在壮丽,引起百姓不满。刘义庆录其身无长物的美德,同样是不隐一善的雅意。

德行45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

①吴郡:郡名。治吴县(今江苏苏州)。晋因之,属扬州。大致相当今江、浙之太湖流域及上海一带。陈遗: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为郡吏,事母至孝。《南史》卷73有传。

②铛(chēng):平底铁锅。焦饭:俗称锅巴。

③主簿:郡县属吏。主文书簿籍及印鉴之类。

④贮录:贮藏,收藏。贮与录同义。

⑤孙恩(?—402):字灵秀,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世奉五斗米道。隆安二年(398),其叔孙泰聚众起事伏诛。孙恩遂领其众,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人”,率众攻掠会稽等郡。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兵败,投海自尽。《晋书》卷100有传。

⑥袁府君:指袁山松。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博学有文才,善书。尝著《后汉书》百篇。为吴郡太守。孙恩起事,山松守沪渎,终战死。《晋书》卷83有传。

⑦未展:未及,没来得及。

⑧沪渎:水名。在上海吴淞江下游一段。

⑨纯孝:大孝。

【译】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特别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的锅巴。陈遗作郡主簿,常常准备一个袋子,每当煮饭时,就将锅巴保存起来,回家时就献给母亲。后来碰上孙恩乱军进攻吴郡,袁太守当日就出兵。陈遗本来已收存了几斗锅巴,没来得及回家,就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在沪渎与孙恩交战,兵败了,军队溃散,纷纷逃到山中或水泽,大都饿死了,只有陈遗因为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认为是陈遗大孝的福报。

【评鉴】

《南史·孝义传》载有陈遗事,除上面这则所记外,还说他母亲失明了,耳朵也听不见了,陈遗回家,向着母亲悲哭,母亲一下子完全康复了。虽然这两事多少都有些玄虚,但其精神是颂扬孝道,值得记录。

德行46

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时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涟,见者以为真孝子。

【注】

①孔仆射:即孔安国(?—408)。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以儒素见称。孝武帝时甚蒙礼遇,历仕侍中、太常。安帝时为会稽内史、领军将军,后历尚书左右仆射,故世称“孔仆射”。卒赠左光禄大夫。《晋书》卷78有传。孝武:即东晋孝武帝司马曜(362—396)。曜字昌明,简文帝之子。在位时,任用谢安、王彪之等大臣,国势一度得以昌盛,并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但溺于酒色,后为张贵人所杀。谥“孝武”,庙号烈宗。《晋书》卷9有纪。侍中:官名。魏晋通常置专职者四人,掌傧赞威仪。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常在皇帝左右,预闻朝政,为亲信贵重之职。

②眷接:亲近,厚待。

③山陵:指帝王去世。

④太常: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为九卿之一,掌管宗庙社稷礼仪。后历代沿置,为专管祭祀礼乐之官。

⑤羸瘦:羸弱瘦削。

⑥重服:守重丧(父或母去世)的素服。

⑦涕泗流涟:谓眼泪鼻涕一齐流下。形容极度哀伤的样子。

【译】

孔安国作晋孝武帝的侍中时,受到特别的礼遇。孝武去世时,孔安国时任太常卿,他的体形本来就瘦削孱弱,穿着丧服,整天泪流满面,看见的人还以为他是孝武帝的儿子。

【评鉴】

孔安国受到孝武帝的宠遇,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为孝武帝服丧,悲哀超过常人,重情重义非常人可及。孔安国哀痛还有另一重原因,原来孝武帝是被宠妃张贵人毒死的,而执政者孝武帝的弟弟司马道子昏庸,竟然隐忍不敢揭发其事。孔安国心知肚明,但自己身为侍中,又无能为力替孝武申冤,惭恨交并,悲痛莫名。如此德行,令人顿生怜悯。

德行47

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

【注】

①吴道助:即吴坦之。坦之字处靖,小字道助,晋濮阳鄄城(今山东鄄城)人。曾仕西中郎将袁真功曹。附子:吴隐之小字。隐之字处默,博涉文史,以儒雅擅名。历官辅国功曹、晋陵太守、广州刺史。丹阳郡:三国吴置,治建业,故城在今江苏江宁东。

②哭临:指举行仪式哀悼去世的父母。思至:犹言思念。

③号踊:哭丧顿足。

④韩康伯:即韩伯。伯字康伯。

⑤母殷:康伯母殷氏,为殷浩之姊。

⑥凄恻:悲伤,伤感。

⑦选官:指吏部主管铨选之类的官员。

⑧料理:关照,看顾。

⑨相知:欣赏他们。相,指代性用法。这里代指道助弟兄。

⑩吏部尚书:吏部的首长。吏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

⑪不免:难以幸免。哀制:礼制规定的居丧期限。

⑫贵达:显贵,仕途通达。

【译】

吴道助、吴附子兄弟居住在丹阳郡府后边,他们的母亲童夫人去世了,两兄弟早晚都在灵前哭泣和怀念。当宾客前来悼念时,他们号哭得几乎晕过去,路人都为他们哀伤落泪。韩康伯当时做丹阳郡守,他的母亲殷夫人在郡舍,每当听见吴氏弟兄的哭声,就因此伤心哀怜。对韩康伯说:“假如你将来做了吏部的主选官,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们。”韩康伯本来也很赏识二吴。后来韩康伯果然做了吏部尚书。大吴因为太伤心死在丧期内,小吴后来就显贵腾达了。

【评鉴】

吴隐之兄弟的孝行感天动地,其清操彪炳晋朝。《晋书·吴隐之传》有他的饮“贪泉”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传诵千古,其政事也很有成效。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前者正是颂扬吴隐之的美德。另外,从此则可知,韩康伯的母亲也是高明之人,看见二吴的孝道,便知道是国家可用的人才,预先嘱咐康伯将来有机会一定关注。后来吴隐之的表现证明了殷氏的眼光。此条归为“德行”,也有表彰殷氏的意思在内。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忠臣孝子往往总是相联系的。大凡能做孝子的人,往往也是忠臣。参《贤媛》第三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