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斜的人生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97章 邹广严校长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故事

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发展历程中,邹广严校长无疑是一位关键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邹广严校长,1941年出生于SD省YT市福山区。他在 1963年进入天津大学化工系金属物化专业学习,凭借五年的勤学积累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68年,邹广严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四川长城特殊钢厂的一个分厂,开始了自己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生涯。最初的六年里,他凭借出色的能力,从普通工人迅速成长为班长直至科室负责人。33岁时,他担任炼钢车间副书记,不久转任代理书记。经过六年基层管理经验的积累,39岁的他调至总厂厂办担任副主任,随后又先后到技改处、物供处担任负责人,并转任总厂副厂长,逐步踏上宏观、全面的企业管理之路。43岁时,他开始担任总厂书记,在大型国企负责人的岗位上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此后,他先后担任SC省计划经济委副主任、省生产委主任、省经委主任、高官助理等职务,55岁时出任高官,在分管领域成绩斐然。

花甲之年,邹广严校长并未选择安享闲逸生活,而是投身于全新的民办高校教育事业。2005年,他受邀担任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院长、书记,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

邹广严校长具有远见卓识,在创校之初的 2005年 10月 8日首届开学典礼上,他就掷地有声地宣布:“我们办的是一所应用型、创业型大学,我们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在当时多数本科高校争办研究型等类型大学的背景下,他带领锦城学院另辟蹊径,找准“学校错位竞争,人才分类培养”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学校的定位。2009年 12月,他在教育类 CSSCI期刊《中国高等教育》上发表论文《关于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问题——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详细论述了相关观点。教育部在 2015年提出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时,锦城学院已经在这条道路上探索了十年。

邹校长提出“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办教育”的思想。这一思想改变了传统教育家单纯从“内视角”和“供给侧”出发的惯性思维,增加了企业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看教育的办学角度,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人才培养要求的“需求侧”角度审视教育。基于此,锦城学院建校初期便开展了“双证培养(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以及“四大合作(校地、校会、校企、校校合作)”等特色举措。例如,2006年 5月达成首次校地合作,与中共DY市委建立合作关系;5月 28日达成首次校企合作,与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1月 29日达成首次校会合作,与CD市物流协会建立合作等。

在教育实践中,邹校长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通过“明德与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他大力培养学生的“三品三力”,即高尚的品德、高贵的品质、高雅的品味,以及学习力、思考判断力和行动力。推行“三大教育”,即“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三练三创”实践教育,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三大培养”,包括习惯养成培养、岗位胜任培养、事业成功培养,为学生的职场竞争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的“三大教改”,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应用型人才。

邹广严校长坚持“教育不放任、管理不放羊、考试不放水”的原则,保持教育的高水准,对学生高度负责。锦城的老师们也深受其影响,把“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作为第一师德,把“全天候服务学生成长”作为职业光荣,把“课堂大于天”视为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共同造就了倾心育人的锦城教风。

邹校长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 2023年 5月 4日上午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油菜收割活动中,他亲自带领 100多名师生深入田间劳动,为同学们传授收割油菜的方法技巧和注意要点,并强调“收割时要脚踏实地,要使劲儿,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做事,才能将事情做成、做好”。

在邹广严校长的带领下,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飞速成长,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绩。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众多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创业率和读研深造率也颇为可观。校友们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涌现出了众多作家、博士、乡镇长、银行行长、党政军干部、科技工作者、文化艺术工作者、工程师、硕士、职业经理人和企业高管等。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不仅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未来,相信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将继续秉承邹广严校长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不断创新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