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好东西卖不上好价格的原因概述
区块链的思想本质,在于提供一种用技术手段自动运行,而不是依赖单一的权威主体完成信用确权和价值传递的过程——区块链从根源上而言,是为了一个可信赖的社会运行机制,也就是为“信用”服务的。
对于信用,中国从古至今都有对其重要性的阐释。从社会组织诞生的第一天起,不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把信用视为最宝贵的财富。中国当下农业的诸多乱象,尤其是优质初级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举步维艰,是同中国农业领域信用和契约体系建设的不完整现状密不可分的。
所以,一切的源点,先从信用谈起。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是流传最广的脍炙人口的关于信用的故事,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闹市的南门,贴告示说如果有谁能把这块木头搬到北门,给予十金奖励。鉴于此前官府向来说话不算数,便没有人去搬这块木头。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五十金。”于是,有个大胆的人把这块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官府是遵守诺言的。
其实商鞅所处的战国之前,中国古代智慧当中,便对信用有较为完整的阐释。
关于信用的提法,最早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讲信用,是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放在一起的一项基础保证。
“信”字由“人”与“言”构成,专指人的言谈的真实性,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到了中国儒家这里,把“信”与“仁、义、礼、智”并称为儒家“五常”或“五德”,乃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当中的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信用的重要性。“輗”与“軏”指车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活销与销钉。丧失信用的人就像是无法上路行驶的缺少活销与销钉的车子,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足。
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对诚信都很推崇。
墨子说:“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他认为说话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成绩。
法家代表人物管仲率先提出“诚信”的概念:“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他认为诚信能够集结人心,使天下统一。韩非子则主张:“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一个国家如果小事上讲信用,那么在大事上也能取信于民。
西方智慧中,对“诚信”同样有多种阐释,不过不同于中国哲学的娓娓道来的通感讲述方法,西方的思想家阐述更重逻辑,也更系统。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基本讲清楚了为什么要讲信用,以及如何组织信用社会;而英国功利主义思想,则把“诚实守信”这个伦理要求本身所具有的利大于弊的账,计算得清晰明白。
主流的信用社会思想是这样构建其逻辑的:信用是社会运行最重要的组织原则,人与人、机构与机构彼此之间多种联系,尤其是经济联系,都是以契约的形式完成的。个体,或者组织和机构最宝贵的财产是其个人信誉,信用破产是比货币破产更难以挽回的灾难。无法想象一个不守规矩、背信弃义的社会如何能够正常运行。
同样,为了保持建立在各种契约基础之上的社会组织运行,需要有第三方的各种方式保证契约的威严,让违约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现代社会组织,信用和契约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但是因为种种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原因,涉及中国国计民生的食品领域,尤其是初级农产品领域,却缺乏这样完整的现代契约的基础保证。
而因为信用缺失问题引发的,是错综复杂的中国农业商业伦理、农民素质、科技和创新、农民收入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