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洲密庵
武夷山五夫镇有仙洲山。民国《崇安县新志》记载,仙洲山有“两峰并峙,一尖一方,山顶有棋坪石,有永丰寺密庵。”又载:“密庵,即报得庵,在五夫里,宋胡寅命名,又匾其轩曰泉石庵,为邑之胜处,朱子及诸名人多题咏。”可见当年仙洲密庵的知名度相当高。
南宋江西云卧莹庵主曾记载:“径山谦首座,归建阳,结茅于仙洲山。闻其风者,悦而归之。”据南宋时期成文的《嘉泰普灯录》卷十八记载:“建宁府开善密庵道谦禅师……归隐仙洲山,四众云集,法席鼎盛。实学刘公彦修请居开善。”经请教开善寺住持道纪法师得知,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道谦禅师从杭州径山“回老家建宁府崇安县(今武夷山)五夫里仙洲山,结茅棚静修长养圣胎。”道谦禅师有句:“仙州山下呵呵笑,不负相期宿昔心。”密庵落成时,道谦禅师好友张浚送来“自信”匾额。凉亭飞瀑,古木高僧,很快成了五夫里的佛门胜地,前往求法者众,道谦禅师后受邀住持开善寺。从圆悟克勤、大慧宗杲至开善道谦一脉相承的“茶禅一味”思想在武夷山广为传播。
民国《崇安县新志》中记载:仙洲山有“昼寒、清湍、野鹤三亭”。宋代吕本中《谦上人清湍亭》诗中有句:“道人结庵殊未就,先起小亭山左右。不将溪水濯尘埃,且以清湍为客寿。”
除密庵之外,道谦禅师还在山左右建亭。虽然如今亭子已全无痕迹,但仙洲山所在地的地名至今还是五夫镇古亭村。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15岁的朱熹在老师刘子翚家中见到了道谦禅师。朱熹对“看话禅”禅法颇感兴趣,常背着老师去密庵和开善寺问禅。看话禅简洁思辨的智慧,对朱熹援佛入儒和朱子理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后朱熹拜师延平李侗,方才逃禅归儒。即便如此,朱熹对密庵仍是读书题咏不曾遗忘,他与密庵的交集,前后至少有三十余年。
朱熹寓居武夷山五夫镇潭溪畔紫阳楼四十多年,研学之余,常携友访山问泉,吟诗唱和。“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仙洲山密庵就是寻幽探胜的常去之地。在清代《四库全书》之《晦庵集》“游密庵记”中,朱熹详细描述了密庵幽境:“遂复登昼寒,会雨小霁。日光璀璨,尤觉雄丽。归饮清湍,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朱熹喜爱的密庵瀑布至今长流不息。
朱熹多次在仙洲山密庵游玩,并留下诸多诗篇,有《次韵宿密庵》《游密庵》《游密庵分韵赋诗得字》等,他对密庵的喜爱可见一斑。
我行得佳友,
胜日寻名山。
春山既妍秀,
清溪亦潺湲。
行行造禅扉,
小憩腰脚顽。
穷探意未已,
理策重跻攀。
——《游密庵分韵赋诗得字》之“还”韵 朱熹
天高云淡,正好携佳友来密庵遗迹“胜日寻名山”,林荫中石抱树生,流水淙淙,清溪潺潺,格外幽静。
石抱树
瀑布流水从高处随风洒落,彩虹在阳光的照耀下,随落水的高低而跳动,形成数道多彩的叠虹,难得一见。
“还”字于水
朱熹游武夷山密庵,和友人玩分韵赋诗的雅戏,朱公得“空”“还”“清”字为韵作诗。今在密庵瀑布前,我将草书拙作“空”字于壁、“还”字于水、“清”字于石,仿效朱公情趣,山居雅玩,颇为尽兴。
“空”字于壁
“清”字于石
仙洲密庵和开善禅寺是武夷山茶禅祖庭,密庵瀑布和紫阳灵泉是理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小小仙洲山,连接了茶禅先师道谦和理学大师朱熹。2016年,仙洲密庵遗址被确定为武夷山市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被遗忘在荒山野岭之中,少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