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九八零年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8章 68:世事洞明皆学问

白天在傍晚时分,走进了主任简陋的办公室,把合作的想法说了一通,主任没多少什么,只是详细地问了一下合作方的背景,而后就让白天出去了。

会面的时间很短,只用了不到五分钟。

至于成没成,白天也不清楚,只能等小俞下次来,把会面的情况跟他说一说,能不能成,这就要看天意了。

俞父因为要给猪羔子注射猪疫苗,抽不开身,去不了乡里看七舅姥爷,就拍了老三,拿着一些山货,在提溜两盒点心去县里,代表他去盛家看看。

俞衡满口答应下来,第二天清早,就拎着山货和点心盒,登上前往县城的长途汽车。

晃荡了快两个钟头,终于颠腾到了县城,俞衡感觉礼物有点薄,就自掏腰包去人民商店买了一条牡丹,七舅佬祖就喜欢抽着一口。

没了老爹的唠叨,俞衡也花了一分钱,坐上了公交车,只花了十分钟,就到了七舅姥爷的二层小楼,也不知道家里有没有人,他上前敲响了房门。

“那位?”

房门打开,没想到还真是老熟人,是盛夫人的外甥女小丹。

“呀!是你啊!”

“快进来。”

“五姨和五姨夫,表哥没有在家,他们出去看望病人了。”

小丹对俞衡有点印象,邀请他进屋。

听到七舅佬祖一家没在,只有小丹在家,俞衡不准备进去,孤男寡女,独处一室,不太好,于是开口说道:“我就是来给七舅佬祖送点山货。”

“他二老不在,我就先不进去,正好有点其他事要忙,我稍晚一点在过来。”

小丹也感觉不妥之处,笑着点点头,看了一眼走廊的时钟,提醒道:“五姨父一家出去有一会儿了,你两个小时之后回来就好。”

“那时候饭也好了,正好一起吃饭。”

俞衡说了一声好,就跟小丹挥手告别,跟路人打听了县信用社地址,又重新买了一盒新点心,到了县信用社,同门卫大爷报了张经理的大号。

也是从门口老大爷的口中得知,张经理的大号叫张荆山。

门卫大爷仔细地打量了一圈俞衡,见孩子本本分分的,手里还拎着点心盒,看着就像来走访亲戚的,又抽了人一支牡丹,就装模作样地问了两句,放了俞衡进了县信用社的大门。

现在的人单纯,没有太多花花肠子,这要是搁三十年后,你就算是说出龙叫来,也不会放你进去。

从门卫老大爷嘴里得知了张荆山的办公室,俞衡直接直捣黄龙,杀到门口,敲了敲办公室的木门。

“请进。”

声音对了,俞衡等了一秒,才推开门,走了进去。

“你....”

“小伙子,我记得你,姓俞,小俞同志,你来的有点迟啊!”

张荆山认出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人,站起身,一语双关的打招呼。

“村里有句话说的好,好饭不怕晚,今天只是来看看前辈您。”

这话另有所指啊!

但也无关紧要了,自家的养猪场已经盖起来了,虽然没有计划中的规模大,但也平稳起步了,俞衡现在是无欲无求,赶紧换了个称呼,让张荆山放心,自己不是因为贷款而来。

“哦?”

“快请坐,我给你沏杯茶,忙了一整天了,万幸你来了,我也能换换脑子。”

‘小俞你这次来,是?’

张荆山让俞衡坐下,拿出一个杯子,洗了一遍,加上一小把茶叶,冲好之后,放到客人的面前,问起了他为何来县城。

这要是搁在古代,俞衡就要加倍小心了,上茶了,就说明主人家只给你一杯茶的功夫,如果不能引起主人家的兴趣,就只能等着主人端起茶杯,你乖乖地告辞离开了。

但现今是新时代,没有这些故弄玄虚,但给彼此留面子的小把戏了,茶水也恢复了原有的属性。

“马上到中秋了,我是给亲属送中秋礼物的,前辈您上次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就想着来您这里坐坐,再请教您经济方面的知识。”

“您身后这幅字,是潜溪公的《送东阳马生序》嘛?”

张荆山身后是一副楷书作品,俞衡刚开始没注意,想着是附庸风雅的摆设,但看到了其中经典的一句: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才知道是宋濂的千古奇文。

这可就有意思了!

如果办公室内挂天道酬勤,只是个不懂国文的俗人,不管是干事业,还是干生意,都干不远。

可挂这《送东阳马生序》,就是精通国文者了。

除了几个还活着的光绪年间的老秀才之外,没几个人知道这首词,大学生也不例外,除非是专攻国学的专业人士,才知道这首词。

它也是试金石,因为这是必考题,人教九年级古文阅读理解,要是想知道身边朋友初中毕没毕业,就问问他学没学过这首词。

“小俞你倒是有个好眼力,你知道这副词?”

张荆山非常的惊讶,他站了起来,给俞衡让出位置,不挡他的视线,诧异地问道。

“略知一二,不读史,不知潜溪公文章深厚,宁愿忍受饥饿而死,不能贪利而活着,这幅对联生前所写对联,便把潜溪公一生的风骨说明白了。”

“但要说潜溪公只会道德文章,就又只知所以然了!”

“这副《送东阳马生序》,就说尽了寒门子弟,如何一跃而起,成为站在台面上的风云人物。”

“但没人可学,这世上也就只有一位潜溪公。”

如果只把《送东阳马生序》这词当鸡汤文,那就辜负了宋濂的一番苦心了,这明明是给广大读书人看的成功密码,学个一二分,在一县一府就能立足脚跟,学到四五分,就能进入庙堂。

可如此浅显易懂的路,反倒没人走,原因无它,太简单了。

这话虽然跟病句一样,可读懂没读懂的人,都有各自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