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苏联解体20多年来,中国学界围绕苏联解体原因的讨论和争论一直在进行。学者们从各个视角进行分析和探究,其中从苏共党建和苏共领导人的责任角度分析的成果有不少。不过,从苏共基层党组织入手,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却不是很多。一个主要原因是,该题目涉及范围太广——苏联解体前基层党组织达40多万个,党员最多时近2000万人;同时,在时间上跨度也比较大——从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到苏共解散、苏联解体,跨越了近一个世纪。但是,作为苏共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基层组织是党的执政基础,它的组织结构、职能作用、活动形式与内容等体现了党的基础细胞的运转状况,基层党员的思想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知与执行情况。总结执政的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深入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十分必要。
苏联前期,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先锋队与战斗堡垒,苏共基层党组织在保卫苏维埃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大工业、保卫社会主义国家的斗争中,为苏联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实力的增强,特别是击退法西斯的侵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不过,20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开始充斥党的各级组织和各个部门。基层党组织的先锋队作用渐失,基层党组织逐渐变成了一些人用来谋取私利和实现向上晋升的阶梯。尽管苏共党员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与作用实际上在降低。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一些基层党组织和部分党员由改革的参加者与推动者变成了多党制下选举的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其先锋队作用几乎消失殆尽。与此相伴的则是改革失败,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陷入混乱状态,苏共本身也在多党制的“号召”下变成了几百个“党之一”,最终苏共被解散、苏联解体,基层党组织也名存实亡或自行解散。
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处于党组织体系中的底层,对党的路线方针的制定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基层党组织是执政党的最基本的细胞,其兴衰实际上被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影响和决定:当执政的共产党坚持正确的路线,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落实民主集中制,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时,基层党组织就能够迸发出活力,在各个领域发挥先锋队的带头作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也能顺利展开;当执政的共产党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背离社会主义原则,执行错误的改革路线时,基层党组织就会出现组织资源丧失、队伍涣散等情况,不能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而最终的结局则是执政的共产党更快地走向全面失败。
苏联解体后,当代历史学家、政论家与很多当事人在回忆中,从不同角度描述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苏联锅”的“沸腾”。不过,当苏共被解散、苏联解体时,并没有党员组织起来,走上街头为党呼吁和抗争。这种“混乱中的平静”令人不解:为什么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千万党员却沉默下来?其主要原因在哪里?
这个问题需要从执政的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广大党员的思想情况来加以探讨。第一,苏共后期,民主集中制成了摆设,基层党员难以行使真正的民主权利,更无权决定党和国家的命运。尤其是,当戈尔巴乔夫实行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背叛社会主义的改革路线时,尽管有很多党员不赞同,但他们除了用退党表示抗议外,直接表达诉求的渠道很少,这也是个别高层领导的背叛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第二,苏共历史上的清党,在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党的队伍,但苏共后期还是出现了党的队伍不纯、部分干部不思进取的情况,甚至不乏信仰缺失的机会主义分子、投机钻营者进入党的高层。当苏联后期改革遇到困难时,这些人不是精诚团结、共度时艰,而是自拆台脚。他们为了个人和集团利益不惜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败坏了党的声誉,动摇了党员群众的共产主义信仰,严重挫伤了基层党员的积极性。第三,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大肆批判党的领导人,完全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搞乱了社会意识,摧毁了社会的集体记忆。在主流舆论把党的领袖形象抹得漆黑一团的情况下,部分党员群众已经不知道应该拥护谁、反对谁,也不知道应该跟谁站在一起。第四,苏共后期,列宁所倡导的节俭、自律等作风几乎被完全抛弃,部分党的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官员腐败与官僚特权严重,败坏了党风,使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当基层党员有权利重新选择自己的党派和政治信仰时,一部分党员离开了苏共,因为他们已经不可能再用鲜血和生命去捍卫由部分腐败分子所掌握的、不再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执政党。第五,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不成功的情况下,着手政治改革。其中主要的一项内容是实行“不受限制的多党制”。在此情况下,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涌现,其中有些政党直接表明其政治立场是反共产主义的。苏共由执政党变成了几百个“党之一”,地位被严重削弱。退党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洪流,从内部冲击着党的组织。基层党组织数量急剧减少,各级党组织处境艰难,更不要说有组织地带领党员为党抗争和呼吁了。
不过,并不能就此下结论说,所有基层党员的态度都是冷漠的。1988年3月,列宁格勒工学院教师尼娜·安德列耶娃发表了文章《我不能放弃原则》,对苏共的政治路线提出质疑,引起了很大反响。另外,当时还有很多类似信件被扣压下来,有的信中用“不能抹黑历史”“不能这样对待我们的过去”“抹黑我们的历史是有害的”等言辞表达对否定苏共历史、否定党和国家的过去的严重不满。除了以信件形式表达不满之外,还有人在公开场合对戈尔巴乔夫提出“下台”的要求。而比较激烈的抗议方式,是老党员自杀,其中有苏共高层领导,也有卫国战争老英雄,他们不愿看到自己的祖国在内外交困的处境下分崩离析,但又无法力挽狂澜。此外,苏联后期出现了大规模退党风潮。其中多数党员退党是为了对党内高层的背叛行为表示抗议。他们离开的不是领导人民打退帝国主义和法西斯进攻的共产党,也不是领导苏联取得社会主义建设辉煌胜利的共产党,而是被“叛卖者”掌控、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与社会主义原则的党。
苏联解体后,俄共对苏共失败进行了深入反思,认为苏联的解体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而是几十年间“执政党内部危机”引起的。在思想上,苏共后期,许多干部和党员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大部分人入党不是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事业,而是为了捞取个人好处。在组织原则上,俄共认为苏共没有解决好民主集中制问题。一方面,党的领袖和上层越来越脱离普通党员和群众,不能及时了解群众的情绪;另一方面,苏共没有努力把工人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理想信念坚定、敢于和善于斗争的“阶级斗士”,而只要求他们服从上级领导的意志。上层出了问题,下层党员当然不知所从。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俄共认为,苏共没有解决好领导层新老干部更替的问题,党内健康力量无法有效地监督党内上层,无法防止越来越多的投机钻营分子甚至背叛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混入党内,窃取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位。同时,苏共后期,党员数量快速增长,但党员队伍质量不断下降,不能发挥先锋作用,使党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事业的组织力量。
在深入反思苏共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今日俄共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有了很多改进,如根据地域、职业特征在劳动集体中建立基层组织,在组织体系上巩固党的基础;坚持民主集中制,在思想和道义一致、同志情谊以及平等的基础上保证党的纪律的执行;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在领导干部定期更换制的基础上杜绝领袖至上现象;在党内杜绝败坏党的声誉的政治腐败分子和投机钻营分子;促进党员队伍年轻化,广泛吸收年轻一代加入党的队伍;对共产党员进行系统的政治教育,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劳动群众中去。此外,俄共党纲还规定,为提高党对社会进程的影响力,必须保证俄共在所有对人民至关重要的社会活动领域和组织中有代表出席。比如,参加联邦和地区的各级权力代表机关的选举和地方自治机关的选举,改进劳动集体、工会、工人运动、妇女组织、青年组织中的政治工作等。
苏共在拥有20万多名党员的时候,参加了二月革命,在俄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在拥有35万多名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执掌了全国政权;在拥有550万多名党员的时候,领导人民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为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立下了不朽功勋;而在拥有近2000万名党员的时候,却丧失了执政地位,亡党亡国。这一情况不仅给俄罗斯共产党建设留下了深刻教训,也对其他执政的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提高执政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是,如何更好地发扬民主,提高全党理论水平,给基层党员群众以更多的民主权利,保证下情上达,提高领导人的决策水平,以保证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在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失误或者错误的情况下,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将错就错,还是行使民主权利,及时反映,使之得以纠正,既体现出一个执政党的党风,也关系到民主集中制原则能否得到落实。
令人欣慰的是,苏联解体20多年来,不仅中国学界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广泛讨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也不断总结苏共历史教训,在制定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时,既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坚持毛泽东思想,又与时俱进,根据国内外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提出新理论,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和理论带领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对于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1]这个结论正是在总结苏联东欧共产党执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
随着时代变迁,国内外形势也不断变化,对党的领导的执政能力、党的组织建设以及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理论素养、工作作风提出了新要求。而在我们的党建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领导干部的信仰不坚定,理论素养不够,组织纪律性不强,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等,从而影响到广大基层党员的社会主义信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2]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环节,也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前提。因此,我们党在从严治党、反腐倡廉、严明党纪等方面采取了多项重大举措,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深信,一个能够保持先进性、严格自律的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将在广大基层党员群众中牢固地站稳脚跟。
李慎明
[1] 《习近平党风廉政建设论述摘编: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9/c_1112670566.htm,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9月10日。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第3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