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2辑/总第19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本辑特稿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王伟光[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重大举措,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件。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改革发展新实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一,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了一条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红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归结到最根本之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我们党把握和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哲学依据,是全党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共产党人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掌握的克敌制胜的看家本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最根本的是学习讲话的精神实质和“活的灵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复杂事物,全面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关系,揭示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他反复强调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唯物的、辩证的、矛盾的、实践的、生产的、阶级的和群众的观点,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全面地观察分析事物,研究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主动性。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指明方向,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高峰的视野出发,站在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继往开来,面向未来,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构成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指南。从哲学的高度或深度出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经济结构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立足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还较低,贫困问题依然突出。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全国还有7017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贫困问题既是“三农”工作的难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并提出,一定要打好扶贫攻坚战。他还指出,坚持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坚持创新,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推动发展要尊重经济规律,坚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切实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要唯物地、辩证地、全面地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的阶段,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坚决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底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主动权和领导权。

第三,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全面认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从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抓工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领导干部认识上去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以上带下,带动全社会推进依法治国。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等问题,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信,损害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常秩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影响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全面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旗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

第四,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我们必须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说明,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存在只有普遍性而没有特殊性或者只有特殊性而没有普遍性的东西。人类社会一切价值观念都是历史的、具体的,都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不存在永恒的、不变的、抽象的价值观念。自由、民主、人权、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也都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着具体的特定的社会政治内容,并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普世价值”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的,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西方某些国家一些人喜欢把他们的那套价值观念标榜为“普世价值”,把他们诠释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说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极力在世界范围内叫卖和推销,台前幕后策动了一场又一场“颜色革命”,其目的就在于渗透、破坏和颠覆别国政权。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假借“普世价值”之名,抹黑中国共产党,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抹黑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企图用西方价值观念改造中国,其目的也就在于让中国人民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再次沦为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对此,我们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不能当“好好先生”、当“绅士”,不能“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要组织力量批判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批判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观,以及质疑改革开放等错误思潮,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判断和工作措施上来,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五,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加强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提高从严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两变”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对实践与认识、存在与思维、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观点的发展。共产党人在重视物质条件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精神、理论、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党的建设的关键在于思想建设,思想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通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深入学习,广大党员干部方向更加明确、思想更加统一、力量更加凝聚、信心更加充足。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和反腐倡廉建设结合起来抓,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党纪严于国法。“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党的各项纪律都要严。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而不能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严格执纪,铁面问责,将制度的笼子扎紧,架起制度的高压线,画出纪律的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围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和重点,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明确了任务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第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立足时代和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思想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决定认识、产生认识、检验认识、推动认识,认识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引导正确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始终坚持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了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实现路径和实践要求。中国梦之所以得到13亿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一致拥护,之所以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共识,之所以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就在于它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今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伟大的历史实践、现实实践,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并成功地转化成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摸得着的未来,鼓舞中国人民为争取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拼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伟大觉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思想创新。中国梦,贯穿着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历史主轴,连接着国家、民族与个人的前途命运,蕴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丰富内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有责任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把握世界,勇于站在时代前列,站在实践前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永不褪色、高高飘扬。


[1] 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