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一 研究思路
本书在澄清意向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从因果概念入手说明意向因果关系的合理性,以自然主义的立场为意向实在论做辩护,旨在表明:①意向性在本体论上是实在的,现象特质是意向性的本质属性;②意向性对外部世界能够产生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因果作用,它的因果效力和物理事物的因果效力是完全相同的。
本书将以对塞尔的意向因果关系理论的批判性审查为切入点,结合对因果排除问题、意向性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争等相关问题的讨论,揭示出现关键性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恰当的因果观念。而后结合邦格(M.A.Bunge)的因果关系定义,借鉴当前关于干预主义因果理论的研究,构建起一个基于自然主义的新的意向因果关系模型,而使得意向性和因果性这两个长久以来水火不容的概念能够消除矛盾:一方面使意向性和外部世界之间能够架起一座桥梁,意向性不再是先验的、高于自然的概念;另一方面因果性的概念也得到拓展,意向性不再被因果性拒之门外,意向的因果关系能够成为一种合法的因果关系。
二 结构安排
本书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到第四章是依据导致意向性和因果性目前格局的三大原因而设置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澄清了意向性和因果性概念当中所存在的问题;第三章讨论的是因果排除问题;第四章讨论的是因果关系的定域性原理和意向性的外部主义理论之间的冲突。第五章利用干预主义因果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塞尔的意向因果关系理论构建出一种新的理论,力求能够解决前四章所提出的问题,并能够对意向性和因果性及其关系有一个更合理的说明。
“导论”阐述了本书的问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在考察和评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展示了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意向性”以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为研究的出发点,讨论现象意向性自然化的具体路径。首先,在概述目前意向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批判性地考察了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尤其是意向性自然化的策略。其次,将塞尔的策略定位为现象意向性理论,表明现象意向性是意向性的基础,现象特质是意向性的本质属性,从而为现象意向性理论辩护。最后,探讨现象意向性的自然化问题,指出不论从本体论上、认识论上还是方法论上,对现象意向性的自然化都是可行的,而后指出塞尔的自然化策略所面临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用依随突现论替代因果突现论能够实现“因果还原”乃至对意向性的自然化。
第二章“意向解释中的因果观”通过批判性地考察当前几种代表性的意向因果观,总结出这一问题研究的两大趋势。第一,对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存在符合法则学特征的规律要求逐渐被弱化。这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以亨普尔(C.Hempel)的覆盖律模型为代表的科学解释模型是建立在基于律则的因果理论之上的,试图通过意向状态和行动之间的因果律来说明人类的行动;第二阶段,戴维森所倡导的异常一元论虽不认同基于律则的因果理论,但仍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诉诸因果律——仅当对理由和行动都有物理的描述并且这些描述是支配主体行动的因果律的一部分的时候,理由才能够解释行动;第三阶段,塞尔的意向因果关系理论主张规律性并不是因果关系能够成立的必要条件,因果关系理论并不需要诉诸因果律。第二,因果关系在本体论上的实在地位逐步被弱化甚至消解。从休谟式的怀疑论到以诺顿(J.Norton)、帕皮诺(D.Papineau)为代表的反基础主义的怀疑论,诸多学者倡导建立一种基于知识论的因果理论。
第三章“因果排除问题”讨论的是心理因果排除问题及消解之法。首先,考察了金在权(J.Kim)的“因果排除论证”对非还原物理主义的挑战。其次,通过深入分析因果闭合原则和排除原则,表明问题的关键在于其背后预设了不恰当的因果观念。再次,表明因果关系根源于基本动力学过程的观点是错误的,因而将因果关系归结为物理事实中特殊层次的活动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果关系是由微观层次的活动所实现的宏观现象。最后,通过梳理金在权与洛维尔(B.Loewer)在因果排除问题上的论战,结合谢弗(J.Schaffer)对人类自主行动在神经生理学层面的双重防御结构的分析,表明:①心理因果关系不是产生型因果关系;②产生型因果理论并不优于依赖型因果理论。
第四章“意向性个体主义与反个体主义之争”讨论了意向性的内外之争与意向因果性的问题。首先,考察了以普特南(H.Putnam)、柏奇(T.Burge)为代表的外在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意向因果性的挑战:如果说意向性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这与因果关系的定域性原理是矛盾的,很难看出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意向性如何能引起身体的行动。其次,考察了福多、西格尔(G.Segal)等内在主义者和麦金(C.MrGinn)等调和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最后,通过探讨现象意向性与集体意向性的个体化问题,表明极端的内在主义立场与极端的外在主义立场都不可取。
第五章“以干预主义因果理论为基础的意向因果观”构建了一种基于自然主义的意向因果关系模型。首先,考察了从操控因果理论到干预主义因果理论的发展脉络,阐述了干预主义因果理论的主要思想和优势所在。其次,针对干预主义因果定义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结合邦格的因果关系定义,从语义学—本体论层面推进了这一理论。再次,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种新的意向因果关系理论,表明这一理论不但能够克服塞尔的意向因果观所遇到的困境,并且能够进一步消解因果排除难题。最后,从本体论角度为意向实在论做新的辩护,并阐明意向性与因果性的实质性关联。
[1] P.M.Churchland,“Eliminative Materialism and the Propositional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81(78),pp.67-90.
[2] P.Jacob,What Minds Can Do,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1.
[3] 此处内在主义指的是对意向性采取一种内省的研究方法,就像胡塞尔所倡导的,这与自然主义的立场是根本对立的;外在主义指的是对意向性的研究侧重于根据它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联来理解。
[4] 参见E.Marbarch,Mental Representation and Consciousness,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blishers,1993,p.19。
[5] 参见G.McCulloch,The Life of Mind,Oxford:Routledge,2003,p.10。
[6] 参见 B.Loar,“Phenomenal Intentionality as Basis of Mental Content,” in M.Hahn and B.Ramberg(eds.),Reflections and Replies,Cambridge,MA:MIT Press,2003,p.234。
[7] C.Peacocke,Sense and Content,Oxford:Clarendon Press,1983,p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