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薛小林博士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即将出版,我很高兴受邀写序。
小林的学术根基是在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打下的。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时期,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老师,特别是他的硕士导师乔健先生为了培养小林付出了许多心血。小林于201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响应母校的召唤,返回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六年之后,他的这部著作得以出版,同样也体现出兰州大学的老师们对他的期望与鼓励。
我和小林的师生情缘,开始于2009年9月,小林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博士生,研读秦汉史,我是他的导师。直到2012年6月他获得博士学位离校为止,先后三年的时间,从学术到生活,我们都可以从容交谈;当然也少不了把盏聚谈。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小林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两汉的“西州”经略与国势研究》。当初,我们两人商定这个题目之后,我曾经不无担忧:这个题目跨度和难度偏大,小林是否能够胜任?当他完成了大部分初稿给我审阅时,我就大为放心了。后来,在博士论文答辩时,果然获得了答辩委员会各位先生的一致好评,我心中充满欣喜。现在准备出版的这部著作,就是在当年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经过修改和完善而形成的。我特意比较过两者的文本内容,欣喜地发现:小林的学术积累和学业进步,在这本书中体现得很明显。
小林在读书期间,就表现出对专业研究的全身心投入。他的阅读范围很广,敢于质疑问难,行文也有气势。我早就认定他是一个“读书种子”。在大学当老师、指导研究生的时间长了,在比较熟悉的老师之间,私下交流时会有一种说法:遇到好学生,是老师的幸运。就此而言,我很愿意说,有薛小林这样的学生,我确实很高兴。
小林毕业离校之后,我们也保持着很密切的联系和交流。他想到的学术论题,在动笔写作之前,时常会征求我的意见,是否可以写?他的文章初稿在向其他人征求意见时遇到批驳式的回馈意见,在郁闷之时,他也会打电话向我告知情况。近年来他发表的几篇文章,我都是文章修改过程的见证者。
我一直有个看法:作为大学老师,一定要有很好的课堂讲授能力,在授课效果方面应该有严格要求。提高科研能力与提高授课水平,应该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待。就此而言,我曾经对小林的授课效果有所担心,因为小林讲话有轻微的“期期艾艾”。2015年夏季,我们一道在成都市参加秦汉史的一个学术讨论会,小林有一个会议发言,我在现场悉心静听。他把自己的研究心得表达得近乎圆满。他的发言自始至终充满自信和激情,现场的“气场”很强大。我由此推知,他在大学的讲台上授课,也一定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一定可以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大学老师。
小林的这部学术著作出版之后,读者一定会予以关注。作为最早的读者之一,我感觉本书有几个亮点。
第一,讨论问题的视角很好。他注重以两点立论:一是深入草原去理解游牧,二是深入汉朝政治内部去理解边疆与中心的互动。他在“西州”这个古已有之的地域概念下,对草原部族与农耕国家的互动,对汉朝边疆与中心的互动做了较为全面的多层次研究。他论证了西州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冲突、交流和融合的典型区域,是影响汉代国势脉动的重要区域,是进行两个互动观察的很好对象。
第二,他研究问题的眼界比较开阔,对学界既往的重要成果多有学习和借鉴。他对欧文·拉铁摩尔、巴菲尔德、狄宇宙、杉山正明、江上波夫、丹尼斯·塞诺等学者的内亚史研究的成果,从方法到结论都细心揣摩。唐晓峰对拉铁摩尔“将长城地带看做核心,思考它的双向影响,特别是到草原社会去‘发现历史’,其学术意义不容低估”的学术判断,对小林思路的开拓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王明珂先生的三部著作《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对小林完成研究课题更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如果说,小林的这部著作有理论研究深度的话,与他广泛地阅读学术经典,并据以展开自己的讨论,直接相关。
第三,小林的研究结论和表述,多有自己的心得,可以给人以启发。他认为,所谓的“西州”问题,既涉及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也涉及异族与汉族的关系,双重关系的交错使得西州问题显得异常复杂。“西州”在西汉和东汉均是朝廷面临的“大问题”,西州问题是一个可以将两汉四百年历史贯通起来的轴承。他侧重于透过西汉与东汉不同的西州经略及西州对中原腹地造成的不同反馈结果,以比较西汉、东汉两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第四,我很欣赏他的两篇附文。特别是第二篇附文《边兵的失控——东汉董卓、北魏六镇及唐代安史三次边兵叛乱之比较研究》。这篇文章,是他六年前的博士论文中所不见的,也就是小林的最新研究所得,不仅是对他的博士论文的发展,而且应该被视为他研究思路的一种拓展和跨越。他的结论:“东汉西北的凉州兵团、北魏北边的六镇,以及唐代东北的军镇,在经略边疆、保境固土方面,都曾发挥重要作用,但后来都衍化成失控的边兵,对东汉、北魏以及唐政权分别造成致命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他进一步认定,这三次边兵失控引发的大变局,“三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对它们的发生以及背后复杂的边疆形势、内政局势及胡汉互动情形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或有助于深化对中古时期政治、军事、民族及文化问题的认识”。我很希望今后可以看到他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做出跨越断代史的研究成果来。
小林的著作,凝聚着他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我作为他的导师来写序言,自然有喜悦之情,更希望和感谢学界的朋友,对小林今后的成长多多给予关注和指导。
祝福小林在学术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孙家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