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科场失意财运到(五)
此时在大明朝入国子监读书要求极为严格,不像明朝后期那样可以直接用金钱便能买到入监名额。
而且你即使花费巨大钱财,也未必能够买得到入监名额。
明朝的最高学府叫做国子监,在监读书的学生叫做监生,监生虽非秀才,却可以参加乡试。
监生资格获取的渠道有许多种,有品行优良而获得的优监,皇帝恩赐得到的恩监。
凭借着前代勋爵资历而得到的荫监,还有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额财富而得到的例监等。
可惜监生获得的渠道再多再广,都大多与刘立无关,只有后面的例监,他也许可以尝试一下。
且不说要花费巨额的钱财,光买通各级官吏得花多少钱啊?有时候花了钱也未必能如愿以偿。
刘立无意间听到孙山唉叹自己无钱去国子监读书,便把目光转移到孙山的身上。
尤其是他听到家丁打探出孙山在前不久科试时,曾获得过山东学政林垠举荐的文行皆优贡生名额消息后,顿时更为心动。
于是他在这些天都密切关注着孙山的一举一动,发现没有别人知晓孙山不去国子监读书的事情,还发现孙山此人习性和善客气,更是坚定了与孙山合作的意愿。
刘立寻思许久之后,决定以诚待人,收起生意场上的那种讨价还价嘴脸,希冀用诚信打动孙山。
“孙孝廉,小老儿愿意出五百两白银买下您荐举犬子入监读书的文书,不知您意下如何?”
孙山听了颇为心动,可他又担心自己初次涉及此中,担心刘立的儿子人品太差,将来会连累了自己,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于是他皱眉说道:“刘君,我只能为你书写荐举令郎入监的文书,至于他能不能顺利入监读书,我势单力薄,恐怕无能为力,刘君要多加思考一番再作最终决断。”
孙山想了想,又婉转劝说刘立:“刘君不妨回去多加考虑,或者去找人仔细商议一下,总不能让你花了大笔银子,到时候入不了国子监,岂不是有些太不合算了?”
孙山的言外之意无非是说,我与你书写好荐举文书,你给予我银两,以后咱们便两清了,自此之后再无瓜葛。
刘立久经商道多年,自然听出了孙山的真实意思,便当即拍胸膛予以保证,自己拿走荐举文书后,一切便与孙山没有任何关系。
刘立肯出如此高的价格购买孙山的荐举文书,主要是看重孙山即有举优贡生的名头,又是个乡试副榜第一名,且年纪轻轻前途无量。
他的儿子若能够顺利进入国子监读书,再花费些钱财疏通关节,便能让他的儿子获得与其他监生一样的待遇。
三年后让他的儿子参加下一届乡试,无论成功与失败,监生的身份自此彻底落实了。
之后再稍加运作,便极有可能谋个从九品的佐贰文官身份,刘立一家也由低贱商人阶层一跃成为官宦之家。
不仅不再用日夜担扰家产财富被权贵豪绅吞并,还成为了大明王朝高贵的官绅阶层中一员。
这才是刘立想真正达成的最终目标,至于五百两白银对他来说,还真得不算什么财富。
等一切手续弄妥当后,刘立兴冲冲地离开了客栈,孙山则用手拍了拍口袋中的五百两银票,心中同样欣喜万分。
不管怎么说,自己都没有白参加这次乡试,反而大获丰收,赚了个盆满钵满。
此次不仅落了个副榜第一名举人的名头,还进账五百两白银,另外还积累下乡试科考经验,总算是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