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朱高煦为北平使臣
“陛下,北平来了一封信。”
一名小太监,在朱元璋的身边,低声说着。
他猛地睁开了眼睛,眼中精光一闪,随即又恢复了平静。
朱元璋又闭上了眼睛,低声道:
“何人奏报?”
“回皇上,这是燕王的折子。”
朱元璋年纪大了,身体都憔悴了些。
“老四?”
朱元璋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诧异,心想蒋瓛对老四的追查可有眉目了。
但此时老四的奏章,却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朱元璋站了起来,拿起小太监递过来的奏章,仔细看了一遍。
朱元璋的野心虽然没有消退,但毕竟年纪大了,只能凑到奏章跟前,仔细地看了一遍。
当看到最后一行字的时候,朱元璋那张布满皱纹的老脸,瞬间变得无比震撼。
“煤炭?炉子?”
朱元璋低声嘀咕了一句,然后站了起来,对着那名太监说道:
“燕王的使臣在哪里?把他叫来。”
小太监立刻站了起来,冲出了大殿,让燕王使臣来见皇上。
没过多久,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灰头土脸的人走了进来。
“见过皇祖父。”
原来,这次来的人,正是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
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大孙子,双眼微眯,嘴角上扬,一副很高兴的样子。
“小猴,这次你怎么来了?”
朱元璋笑了笑,说道:
“老四该不会是打算让你做人质吧?”
“皇祖父这是什么话,我这次来,就是想要看看您,而且,我也有一件祥瑞之物想要送给您。”
朱高煦哈哈一笑,又道:
“再说了,我还用得着做人质吗?如果您对我父王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您随时都可以剥夺我们的权力,何必这么麻烦?”
暖阁内。
一座两尺多高的大炉子,正在殿内燃烧,滚滚热浪,让坐在宝座后面的朱元璋,都感觉到了一股暖意。
朱元璋与朱高煦说了几句话,便吩咐朱高煦,将朱棣给他的炉子和蜂窝煤取了过来。
朱高煦也没有推辞,带着朱元璋进了暖阁,朱高煦命人架起了灶台,点上了一堆蜂窝煤,为朱元璋表演了一场祥瑞。
朱元璋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一双眼睛,却是死死的盯着铁炉,仿佛在那铁炉之中,有一片璀璨的景色,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应天城内,寒风凛冽,而在这暖阁之内,却是温暖如春,一堵墙,便是冬春之别。
朱元璋与朱高煦,默默地望着暖阁里的炉火,直至炉火完全熄灭。
“呼!”
朱元璋长叹一声,眼中既有惊讶,也有释然。
惊讶的是,老四竟然能够炼制出这样的宝物,能够缓解寒冬的严寒。
高兴的是,老四一炼制起来,就把它送到了自己的面前,这就证明,老四心里,还是有他这个父亲的。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朱高煦身上,只见他年纪不大,身材却十分魁梧。
螳螂腿,蜂腰,都是绝佳的练家子。
不过,他的脸色却是有些发黑,下巴上还留着两撇小胡子,看起来有些邋遢。
不过朱元璋还是很喜欢朱高煦的,他笑着说道:
“小猴,我听说你父亲说过,这是一种用煤炼制而成的蜂窝煤,对不对?”
朱高煦挺起胸膛,傲然道:
“千真万确。”
“父王见北平的人,饥寒交迫,木炭的价格,太贵了,许多平民百姓都用不起。”
“于是四处寻访有才能之人,冥思苦想,终于,将这本是剧毒之物,化腐朽为神奇,造福苍生。”
“也是机缘巧合,父王告诉我,这一切,都是皇祖父的功劳,所以,我才会将这样的祥瑞,送给您。”
“还请皇祖父收下。”
“等北平的煤矿正式开采,北平的百姓,生活一定不会像以前那样痛苦了。”
朱元璋微微一笑,朱高煦这马屁拍得可真溜。
不过,有一点朱元璋还是很满意的,那就是老四这一次确实做了一件好事,做了件造福天下黎民的事。
每年到了秋天和冬天,天气就会变得更加寒冷,每年都有无数人被冻死。
即便是在最富饶的地方,皇帝的脚下,也有许多冻死的尸体,被人从城外拖出来埋葬。
朱元璋对此很是头疼,尽管费尽心思想要解决这一难题,可是因为木炭的成本太高,根本不可能给老百姓带来足够的木炭,让他们度过寒冬。
现在,朱棣把煤变成了资源,可以想象,大明的百姓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是不会缺少暖气的。
朱元璋突然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转头看向朱高煦。
“这煤多少钱?”
朱高煦闻言,顿时来了兴趣,傲然道:
“在父皇他们的努力下,现在一斤才十文钱。”
“这可比木炭便宜了三成还多。”
随着冬季越来越冷,煤炭的价格也越来越高。
一块木炭,从一开始的十五个铜板,到现在的四十五个铜板,已经是好几倍的价格了。
而现在,朱棣一出手,就把煤炭的价格降到了冰点,这简直就是给木炭下了一道坎。
如果木炭的价格,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那么用不了多久,煤炭就会占领整个市场,直到木炭彻底绝迹。
不过对于朱元璋来说,价格还是太高了。
毕竟,煤这种东西,在大明到处都是,完全就是一种废物,谁也不会用。
要不是朱棣研究出来的蜂窝煤,估计还真没几个人愿意买。
如今朱老四一开口就是十个铜板,这其中的利润,可不是一般的丰厚。
朱元璋面色一变,沉声道:
“为民办事,就别想着占便宜。”
“那些煤都是垃圾,以前也没人要,可以说是最廉价的了。”
“老四现在让煤有了新的价值,总不能和百姓争吧?”
“咱们朱家,要以黎民百姓为重,区区钱财,不过是举手之劳,令尊的眼光,未免也太狭隘了些。”
“我觉得,五文钱一斤就够了。”
朱高煦一听朱元璋这么说,脸都绿了,连忙叫道:
“皇祖父,我们也想为天下苍生尽一份力,可是我们也要吃饭的。”
“这一年,北方大旱,山西、陕西,乃至甘肃,都有许多人往北平府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