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季饮食调理
《黄帝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发成。”可见,人体健康与四季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教师养生在膳食上也应顺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阴阳变化规律,才能使气血阴阳平和,健康相伴。
春——春季饮食宜“升”补
春天气温逐渐回升,万物生发,阴消阳长,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相应,向上向外流发,各种生理功能逐渐活跃,新陈代谢也日趋旺盛。在春天温暖的气候里,人的活动量日渐增加,血液循环相应加快,人体的皮肤腠理由致密开始变得疏松,气血渐渐趋于体表,就像大自然的冰冻融化,河道通畅,树木新生、抽枝发芽一样。但是春季气候多变,气温时高时低,暖和时,人体气血趋于体表,而寒冷时,又流回内脏。春季气血运行的波动较大,机体要适应由寒转暖的变化,频繁调节,所以,阴阳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如果调适不当,就容易生病。
春季正是肝气升发的时候,为了让身体像大自然一样绽放出生机,春季的饮食要顺应阳气升发向上、万物始生的特点,所以选择药膳宜清轻升发,温养阳气,着眼于一个“升”字。此时的饮食宜减咸酸,增辛辣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顺养肝气。另外,还可选择一些药膳以进行食补,其原则是升发阳气。
春季饮食要讲究“三优”。一优在热量较高的主食,平时可选食谷类、芝麻、花生、核桃和黄豆等,以补充冬季的热量消耗以及提供春季活动所需的热量。二优在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鱼肉、畜肉、鸡肉、奶类和豆制品,这些食物有利于在气候多变的春季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三优在维生素和无机盐含量较多的食物,维生素含量多的食物有西红柿、韭菜、芹菜、苋菜等,而海带等海产品,黄、红色水果中含无机盐比较多。
根据春温阳气生发、肠胃积滞较重、肝火易旺、心情易烦躁抑郁、春季瘟疫易于流行的季节特点以及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教师养生应从护肝为先、疏肝去烦、调补气血、调和脾胃、祛邪化湿、清热泻火方面着手,逐步调整食物结构,减少高脂肪饮食,增加植物性食物,注意摄入水果和蔬菜。饮食应以辛温、甘甜、清淡为主,可使人体抗拒风寒、风湿之邪的侵袭,健脾益气,增强体质,减少患病。
夏——夏季饮食宜“清”补
夏季天气炎热,肌肤腠理开泄,毛孔张开,汗液排泄增多,导致体内正气消耗得多,同时由于昼长夜短、睡眠不足等原因,到了夏天,人们的体质往往都会有所下降,常使人有“无病三分虚”的感觉。由此,中医养生学提出了“清补”的理论。所谓清补,即选用一些性寒味酸、补心养肺的中药或食物来补充人体的营养及消耗的体力,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夏季气温逐渐升高,并且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峰,人体的阳气在这个时候也较为旺盛,人们要晚睡早起,多去户外活动,使体内阳气能够向外宣通开发,这就是适应夏季保护长养之气的道理。由于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旺盛,也容易导致体内心火过旺,容易出现心烦气躁、食欲不振等现象,因此饮食宜清淡,尽量少吃油腻食物;夏季汗出较多,耗气伤阴,饮食应该多吃清凉可口、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粥。而在菜肴的搭配时,要以素为主,以荤为辅,宜选择新鲜、清淡的各种时令蔬菜。除了蔬菜,夏季也是水果当道的季节。水果不仅可以直接生吃,还能用来做各种饮品,既美味,又解暑。
此外,在夏季要抓住治冬病的好时机。许多冬季常发生的疾病或因体质阳虚而发生的病症,可通过在夏天增强人体抵抗力,降低发病概率。冬病夏治是抓住了夏季阳气最盛、冬季阴盛阳衰的特点。久咳、哮喘、痹症、泄泻等疾病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效果较好,常用的方法有针灸和进补。
根据夏季的季节特点,教师养生应从滋养心阴、养心安神、敛汗固表、防暑避邪、发汗泻火、运脾化湿等方面着手,逐步调整食物结构,减少高脂肪、高热量膳食,增加饮水量,多摄入水果和蔬菜。饮食应以寒凉、清淡、甘润为主,可使人体预防暑热、暑湿邪气的侵袭,并健脾益胃,加强食欲,增强体质,减少患病。
秋——秋季饮食宜“平”补
秋季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干燥,人们常以“秋高气爽”“风高物燥”来形容它。秋季是一个金风送爽、气候宜人的季节,这是因为人们刚刚度过了炎热的盛夏,每当凉风吹来的时候,不觉为之头脑清醒,精神振奋,行动潇洒。但由于其天气不断收敛,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濡润而成为萧杀的气候,这时候人们常常会觉得口鼻干燥、渴饮不止、皮肤干燥,甚至大便干结等。所以,人们常把初秋的燥气比喻为“秋老虎”,其意思是指燥气易伤人。
由于夏季的烘烤耗尽了人体预存的能量,加上秋季天气干燥阴冷,人体内的水分相对减少,若摄水量太少,会有损体内的“阴分”,若不注意调节,可能会引起心血管、肠胃消化系统疾病。
秋天阳气渐收,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因此宜采取平补与润补相结合的方法,即甘平和缓、滋润的补益方药进补,以达到保健养生、治疗体虚久病等目的。滋阴润燥要多食用芝麻、蜂蜜、水果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此外,还应多食白萝卜、胡萝卜、豆腐、甘蔗、柿子、香蕉、橄榄、菠萝等。多吃些既有清热作用又可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野菊花、梨、甘蔗、蜂蜜、银耳等。
根据秋季的季节特点,教师养生应从滋阴润燥、养肺固表、益肾敛精、疏肝和胃等方面着手,逐步调整食物结构,进补前先调理脾胃,滋阴润燥的食物要适当进补,适当饮水,多摄入五谷杂粮、水果和蔬菜。饮食应以滋阴润燥、补肝清肺为主,以甘润为大发,寒凉调配为要,既可顾护脾胃,还可蓄积阳气,增强体质,减少患病。
冬——冬季饮食宜“温”补
冬天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这段时间,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避藏功能的方法。
按照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从自然界万物生长规律来看,冬季是一年中闭藏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阴精阳气均处于藏伏之中,机体表现为“内动外静”的状态,此时应注意保存阳气,养精蓄锐。尤其是很多中老年教师一般气血虚衰,冬季的起居更应早睡晚起,避寒就暖。
冬季天气寒冷,寒邪易伤肾阳,中医养生学认为,冬季适宜温补。在冬天,根据体质和疾病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食用温性药材和食物,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畏寒的现象,还能有效地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最大限度地把能量贮存于体内。饮食应该以补阳为主,多吃些能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牛肉、鹿肉、荔枝、海带、牡蛎等,还应多吃些富含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食物,如海产品、鱼肉类、家禽类食物。散寒助阳的温性食物往往含热量偏高,食用后体内容易积热,常吃会导致肺火旺盛、口干舌燥等。中医认为,可选择一些甘寒食品来压住燥气,如兔肉、鸭肉、鸡肉、鸡蛋、海带、芝麻、银耳、莲子、百合、白萝卜、白菜、芹菜、菠菜、冬笋、香蕉、梨、苹果等。
根据冬季的气候特点,教师养生应从养肾藏精、补虚壮阳、宣肺散寒、濡养脾胃、祛瘀护心、温经通脉等方面着手,逐步调整饮食结构,以温补助阳为主,提高耐寒能力,建议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C的食物。但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教师进补要适当,以清淡、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为主。适当饮水,多摄入五谷杂粮、水果和蔬菜。